財政支農兩千億70%沒用于農業生產 農民受益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07:11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劉健、牛紀偉、段羨菊) 作為政府對農業扶持最為重要、直接的手段,每年全國財政支農投資規模約在2000多億元,但支農資金“支農率”很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表明,財政支農資金有70%左右用于農業行政事業單位事業費,而沒用于農業生產本身。 現實情況更為嚴重。記者在湘、川等地農村采訪,基層干部認為,除了“養人”因
財政支農資金逐年遞增,但基層反映,增加的支農資金抵不上增加的農業管理部門人員事業費、人頭費,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在層層實施中被蠶食。湖南去年財政預算安排了7億元作為省本級支農資金(不含農業綜合開發),但有近3億元用于省級農口單位的人頭費和事業費。四川去年各級財政支農資金約50億元(不含基本建設支出),約35億元用于“吃飯”。 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王雪梅分析說:“在不少農區,縣級財政支農資金90%左右用來‘吃飯’,地市級財政支農資金中用來‘做事’的最多不超過20%。”湖南常德市財政局副局長廖華春估算:全市下屬9個縣(區、市),縣本級安排的財政支農資金最多有1/3用于農業生產。 “效益遞減”的另一主因是不少支農資金由于透明度低、監管乏力,被擠占挪用。貧困地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于2001年至2002年挪用了480.54萬元扶貧資金用于建房、買車等;道孚縣水利局竟動用10萬元扶貧款給組織部購買汽車;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個單位將衛生扶貧資金37萬多元用于購車。 “白條工程”更是充斥其中。湖南常德市曾集中檢查了63個鄉鎮的支農資金使用情況,結果鎮鎮有問題,一個鄉維修水利工程,一個“白條”就報了48萬元。 支農資金“效益遞減”的體制原因在于,資金分塊管理,涉及26塊,各部門“各敲各的鑼”,分割嚴重,職責不清,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造成了“撒胡椒面”。湖南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張立東說,湖南糧食方面的財政支農項目,有國土資源部的耕地整治項目、發改委的糧食自給工程項目、農業部的商品糧基地縣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有的田地出現了“一塊地里插幾塊牌子”的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