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電站真能致富?農民實地考察引出移民脫貧難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0日 07:19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張可佳 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嶺間,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江洶涌澎湃,并排切開橫斷山脈,形成世界聞名的大峽谷奇觀。 18年前,在瀾滄江動工興建的漫灣水電站曾經喊出“漫灣發電之日,就是百姓富裕
而今,怒江上正在規劃13座大電站,有近10萬人因此移民。看到漫灣移民的現狀,將受怒江大壩影響的老百姓開始關注起自己的未來。 5月24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庫鎮小沙壩村和新村村民選出了14個代表,在環保組織的協助下,第一次走出大峽谷,去漫灣和小灣考察訪問。因為,這些農民居住的壩子和田地,將在六庫電站修建后被淹沒。 六庫電站是正在規劃中的怒江13座梯級電站的頭一座,壩址就在不久前獲得批準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范圍內,需要大批移民。 政府部門和水電公司曾經對農民說:“修了大壩就能翻身致富”,農民都能“得到移民搬遷費,住進新房子”。可是一些去過瀾滄江漫灣電站的人回來說,正相反,當年漫灣因修水庫而遷移的5000多名農民,比過去更貧困了。 村民代表想知道,修建大壩和電站對自己的生活究竟有哪些影響?當年漫灣和小灣移民現在的生活究竟怎樣? 6月8日,和農民一道對漫灣考察了4天的綠色流域研究中心的專家黃光成描述了一路的見聞。清早,汽車翻過怒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村民代表們首先遇到了一群撿垃圾的婦女。她們是當年的移民。 “給補償和搬遷費了嗎?”怒江村民代表問。 “給了,不過一點點,兩三年就吃光了。” 在漫光村,村委主任李文成對怒江來的村民自稱是“乞丐主任”。村支書李紹如也內疚地表示自己對不起村民,他曾經在征地協議書上簽字蓋章。 兩位村干部說:修電站以前,村民生活踏實,不愁糧食。現在沒了土地,也沒有工作。電站雇用的三四十個臨時工里,本地人只有三五個。雖然當時按5年的收成補償了土地征用費,但這些土地征用費被移民辦挪去做了生意。生意做虧了,落到村民手里的錢自然所剩無幾。現在就連村干部也常去撿破爛、摘野菜。許多人還住在當年臨時搬遷的房子里…… 18年前動工興建的漫灣水電站因為投資最省、見效最快而成為中國“七五”、“八五”期間的重點水電站建設項目之一。 從1993年漫灣正式發電以來,漫灣土地、森林、牧場、漁業和水資源普遍減少,老百姓生計來源變得狹窄而又充滿風險。盡管電力公司承諾發電量的3%至5%返還當地百姓,幫助他們“以電代柴”,但是,沒有人出錢為這些生活在崇山峻嶺的農民架線輸電。 6月7日,記者見到云南綠色流域研究中心的專家于曉剛博士,他也和14位怒江農民一同走訪了漫灣和小灣電站。 于曉剛表示,在中國目前還沒有移民法的情況下,各建設項目涉及到的移民都是以經濟發展的指標設計的。凡劃進移民范圍的都要搬,沒有選擇,也不能再回來。對移民的補償做得很有限,沒有充分考慮到損失的程度。 國際上近年提出了“水電扶貧”的說法,針對的是以前建設很多大型電站造成了更嚴重貧困的現象———水電的確能給地方財政和企業帶來很大利益,但沒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怒江峽谷沿河一帶是當地最發達的地區。水電開發恰恰會淹沒這些地區。房屋被淹沒的大概涉及5萬人,加上在半山地帶必須搬遷出去的共有10萬人。于曉剛說:“當年漫灣工程節省投資的一個途徑是給移民的補貼達到了當時‘全國最少’,人均不到3000元;而后期發展扶持基金,電站也按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每個移民每年只給400元。” “應當讓老百姓知道更多的情況,給老百姓更多的信息。”于曉剛希望,政府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最終能夠聯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