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拍賣不良資產 70%的損失率被忽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6日 13:52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 楊眉 中國建設銀行本周一正式宣布,首次在國際范圍以公開招標方式,拍賣40億元抵債資產,并最終以14億多元成交,現金回收率達34.75%。這是迄今國內不良資產處置的最高回收率。
但是,當各方對此多給予好評之時,有業內人士發問:誰將是70%的損失率的最終買單者? 建行這次處置不良資產,主要關注點是集中于技術層面的創新。如競爭性出售方式、買斷式交易、拍賣資產房地產形式的實物類資產、買方為知名外資投行機構、繞過現有法律障礙等。從時間看,從發出處置公告到結束,前后僅3個月時間,效率可謂相當高。 將銀行不良資產捆綁打包出售,是商業銀行為提高處置效率采取的創新模式,理論上稱為“不良資產組合”,業內俗稱為“垃圾包”。“垃圾包”有兩層含義:一是東西不好,價格便宜;二是一包垃圾里總會發現有用之物。投行等購買者就好比“撿破爛的”,只要找到幾件值錢的資產,其他的就真可當垃圾扔掉。 中國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3月末,中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5286.8億元,累計回收現金1054.8億元,回收率約為20%;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分別為21.4%、10.1%、20%和31.8%。 回收率的高低除了與處置方式的技術操作有關,更直接地取決于“垃圾包”質量的好壞。建行此次打包處理的不良資產屬于“建行擁有的抵債資產”,包括大額抵債資產、建行自辦經濟實體投資項目資產,以及建行自用固定資產等產權關系明晰的實物資產。建行對這些資產的轉讓不需政府部門審批,同時,房地產實物的價值更有保證,甚至還有增值預期,畢竟,城市土地價格越來越高。 面對30%多的高回收率,負責此次交易的財務顧問、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杰克·羅德曼也表示,希望這是中國處置不良資產的一個“成功模式”。但與30%的回收率同時存在的,是70%的損失率。資料顯示,中國的商業銀行目前的不良資產約1.7萬億元;即使按現有較高的30%回收率計算,回收的現金只有5100億元,損失的資產將是1.19萬億——幾乎相當于2003年中國財政收入的一半。 在現有體制和法規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屬于國有資產,核銷需要層層審批,程序復雜,而且誰都害怕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因此,不良資產只能承受“冰棍效應”,慢慢化掉。而打包拍賣采用的是市場化處置方式,沒有政策負擔。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無人負責的“等待體制”,導致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越來越多。 對投行機構而言,他們的投標競買只是一種投資行為。他們利用國際經驗,選擇認為有價值的資產,采取重新發包銷售、股權收益等方式,收回投資,賺取收益。實際上,一些知名國際投行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了中國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打包購買業務,而真正替他們具體操作這些交易的,仍然是國內的一些公司和個人,如國內的一些中介機構作為買方顧問,替買方作資產盡職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