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將軟著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4日 12:20 《中國科技財富》雜志 | ||||||||||
國內、國際資本市場對政府宏觀調控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目前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調控工具和調控空間,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的可能性極大 5月16日,韓國濟洲島。中國財政部長金人慶在亞行理事會第37次年會表示,中國有信心實現本國經濟的軟著陸,并維持平穩和快速的增長。這是中央實施宏觀調控后一個多月來,主管經濟的領導首次對調控措施作出評估和展望。
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7%提高到7.5%。資本市場對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敏感的反應,一些國際投行作出中國經濟要“硬著陸”的預判,而在這些輿論引導下,香港股市大跌,中國內地股A、B股大跌。并由此引發全球資源、原材料類期貨價格大幅下調。我們認為,國內、國際資本市場對政府宏觀調控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目前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調控工具和調控空間,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的可能性極大。 宏觀調控的意圖 存款準備金率是貨幣調控中力度最大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在中國由于較高的超額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變動對經濟影響較小,曾有過多次大幅調整,0.5個百分點無疑是很溫和的貨幣調控。而且,4月份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對沖外匯儲備的增加。今年1季度國家外匯儲備累計增加365億美元,僅3月份外匯占款就增加967億元,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將減少可用資金1100億元左右,貨幣投放數量基本抵消。 從宏觀調控的目的來看,政府調控從來就不是為了打壓經濟或推熱經濟,而是為了平抑經濟波動,減少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這也正是大多數國家宏觀政策遵循“逆風向行事”這一凱恩斯思想的根本原因。然而,從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來看,宏觀調控一般很少能夠改變經濟增長的自然趨勢,只不過是改變短期波動的軌跡。從這個角度而言,出現升息也無需擔憂,一方面目前的利率處于底部,另一方面升息恰恰是因為經濟較熱,且升息也是一個多次調整、時間較長的過程。 對于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問題,中央政府接連作出一系列措施加以調節,雖然關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問題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抑制投資過熱并非易事,但以此就作出中國經濟只有“硬著陸”的結論過于偏頗。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宏觀調控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有較大的回旋余地,產業政策措施還沒有大規模應用。根據中央政府確定的2004年貨幣供應量M2和M1增幅分別控制在17%左右。從目前19.1%的貨幣供應增長下降到17%并非難事。 4月28日,國務院將鋼鐵、水泥、電解鋁和房地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提高,有利于抑制這些行業的過度投資。我們判斷,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左右的增幅是適合的。我們認為,宏觀調控的風險不在于決策層對投資規模的判斷有誤并實施錯誤的調節方式,而在于中國官僚體制有可能造成對中央決策和調控手段(特別是如果宏觀調控過度采納行政方式時)的過度反應,造成經濟大的起落。這是我們密切關注的內容。 民間投資與城市化 目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確實存在著投資需求進一步膨脹、貨幣信貸增長仍然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對中央政府的調控水平也的確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這無需過分擔憂,在經濟發展特別是高速增長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各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與以往的經濟增長如1993年相比,這一輪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差別。從政府角度而言,隨著市場機制和金融體制的發展,政府宏觀調控可選取的調節方式較多,手段也更加靈活,還可以適當發揮中央集權的優勢。而基礎的問題在于本輪增長是建立在真實需求和民間投資為主的基礎上,決定其比過去歷史上任何一次增長模式都更健康更有效率從而更具持續性。 民間投資興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持續降息形成的低利率。在這種環境下民間資本需要出路,廉價的勞動力則與低成本資金促成了實業投資的潮流。這便解釋了為什么2003年以來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地方項目大幅擴張而中央項目相對停滯。從需求來看,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目前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總人口)已經由90年的26.4%達到03年的 40.9%,這正是房地產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核心的原因,而鋼鐵、水泥等行業的過熱也是由房地產引起。不否認部分城市房地產也有泡沫的成分,這在房地產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過高價格必然會導致需求的下降,市場自然有自動調節的機制,而政府對房地產風險的及時發現和采取措施有助于市場機制的更快發揮。 外圍環境相當有利 世界經濟的龍頭——美國經濟進一步復蘇,其2004年前3個月的ISM(供應管理協會)制造業指數分別為63.6、61.4、62.5,已連續5個月超過60,表示美國制造業正持續擴張。而商品零售額從1月略降0.003%后轉為加速增長,3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經季節性調整后為3330.1億美元,環比增長1.8%,創下去年3月以來的最大增幅。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最近發表講話,認為通縮已不是美國經濟需要考慮的問題。歐元區一季度經濟增長也有起色,PMI(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 3月升至53.3,連續7個月出現增長,說明歐元區制造業復蘇勢頭較強,而其通脹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3月份通脹率為1.6%,連續第三個月低于歐洲央行設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目標,歐洲央行不但無需考慮升息問題,甚至有輿論認為有降息可能。日本經濟在出口(特別是對中國出口)拉動下增長更為迅速,03年四季度增長率達到6.4%,04年一季度有所放緩。 2月初IMF預測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為4.5%,高于此前的4.1%,其中美國經濟增長為4.6%,比原先的預測高了0.7個百分點。IMF的報告稱,在美國繼續引領世界經濟時,各地區、特別是亞洲國家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復蘇做出了貢獻,由此發展的風險也變得更加平衡。 世界經濟格局轉變下的基礎原材料行業 從全球視野來看,基礎原材料行業(包括鋼鐵在內)的這種變化有著與以往歷史截然不同的理由。以往金屬、能源等原材料行業也有周期性的變化,譬如銅鋁價格一般七、八年會出現短期大漲,這種價格波動也往往與某個大國的經濟增長或者是某個國家崛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有密切關系。但是,這次不同的是,世界人口大國——中國開始走向城市化和重工業化道路,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開始這一進程很可能意味著對基礎原材料的長期強勁需求。另一人口大國印度似乎也有開始復制中國這一進程的跡象。世界經濟結構蘊涵重大轉變!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對基礎原材料景氣的短周期觀點可能需要修正。 IMF和世界銀行在4月下旬春季會議上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其中一個章節專門提到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歷與“二戰”后日本的崛起和亞洲“四小龍”的起飛大體一致,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力卻更大。IMF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第四大貿易體,不僅出口增加,在世界市場份額提高,而且進口也快速增長,從而支持了鄰國經濟的強勁表現,也使世界農產品、能源等商品價格得到加強。IMF的這個觀點和我們比較接近,世界經濟結構的轉變很可能意味著基礎原材料的景氣周期加長。(作者工作單位:粵海證券研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