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七:深圳文化期待歷史性飛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2日 14:30 深圳社科院 | |||||||||
1.深圳城市文化特色不夠明顯 深圳建市時間短,地方文化資源有限,城市人員流動快,文化整合難度大。深圳地處嶺南文化中心廣州與國際大都市香港之間,深圳文化受兩地影響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增加了形成本土文化特色的難度。因此,深圳雖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文化特征,但總的來看,城市文化的特色不明顯,主流文化的個性不確定,城市的文化識別系統和身份認同尚未
調查顯示,深圳市民對自己“深圳人”身份認同的比例較低。影響市民對城市文化認同的原因有戶籍、二線關、體制等多方面,但文化藝術發展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家園感、歸屬感的營造。如何直面深圳特殊的人口和社會結構,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促進文化認同和城市凝聚力的形成,是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不容忽視的問題。 2.城市文化基礎不夠厚實 深圳文化事業從可測評數據,如文化設施、人均藏書、機構團體、文化產業貢獻率、從業人員等來看,最突出的問題即數量太少,規模太小。與國內主要中心城市無法相比,更無法與國際化城市比較。此外,文化資源的經營效率低,如部分文化設施閑置場所甚多,資源共享也不夠;市、區、鎮對設施興建缺乏統一規劃與科學管理,也導致設施建設盲目攀比等問題。 深圳雖有少量的藝術人才,但總的來看,可作為城市文化標志的、具有高端文化號召力和對話能力的一流藝術家、一流團體、一流設施或一流文化節慶太少,深圳文化至今沒有很好的“形象符號”,以致外界難以建立對深圳文化的深刻印象,這也是深圳“國際能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城市規劃、建設的跨部門溝通互動不足,城市規劃理念與城市文化理念不夠吻合,城市景觀設計文化含量不高,城市視覺形象特色不足,影響著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 3.城市人文氣息不夠濃厚 深圳流動人口所占的比重,和他們所得的文化教育關懷不成比例。由于深圳存在大量非戶籍人口,但是,深圳義務教育辦學體制與內地并無差異,如此,教育體制結構與人口結構錯位,仍有部分非戶籍適齡兒童入學存在困難。外來勞務工在接受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方面,在享受市民文化權利、得到必要的文化娛樂條件方面尚有許多制度性和資金投入的障礙。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深圳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城市人文環境的改善。 深圳人在注重時間、效率,務實、競爭、開放、包容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現代素質;但是,由于人口素質的兩極分化嚴重,社會貧富差距大,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受到一些人追捧,城市人文氣息不夠,人情比較淡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親和力不足,缺乏足夠的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與建設國際化城市要求相比,深圳市民的道德水準、文化涵養和群體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4.文化管理投資體制亟需改革 深圳較早建立了多職能一體化的“大文化管理架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總的來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仍不能適應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的要求,問題集中表現為:缺乏科學的文化管理理念,文化管理體制不健全;文化管理職能不明確,政事不分、管辦包攬;文化“決策”與“執行”職能合一,缺乏科學決策、高效管理與必要監督相結合的機制;政府文化行政部門主要是管行業而不是管社會,宏觀調控不夠;文化管理以行政調控而非以經濟調控、法律調控為主;不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更不符合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發展要求。政府對文化的資助方式和投資對象不夠科學;政府文化投入僅面向文化事業(行業),未能面向社會。文化投融資渠道不暢;社會參與文化發展程度不高。對政府文化投入投向哪兒,以什么為標準,怎么投才合理,投入產出效益如何評估等等,深圳尚未形成一套科學的政策和制度。社會投融資渠道不暢,怎樣吸納深圳相對雄厚的民間資本投入文化事業或發展文化產業,仍未見有力舉措。 5.高端文化是深圳的軟肋 深圳社會功能發展的不平衡也表現在文化的各個領域之間,一些社會化、市場化、市民化程度較高的文化形式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視與青睞,如一些高贏利的通俗文化項目,如通俗音樂演唱會、電子游戲機行業等過于發達;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品位的高端文化則明顯落后于其他大的中心城市,整體差距較大。低贏利或不贏利的高雅藝術、實驗藝術等面臨市場的嚴峻考驗,嚴肅文藝團體、藝術家多少有些邊緣化,生存與發展面臨各種困難。而在高等教育和學術文化方面甚至還不及大連、青島和廈門這些經濟型城市。 20多年來,深圳的教育事業獲得跳躍式的發展。政府對教育實施高投入、高標準政策,現已建立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多層次教育體系。近年來,深圳教育以深圳中學生優異的高考成績和大學城的創新辦學模式而贏得世人的注目。但是深圳的高等教育規模不大,其中綜合性大學只有深圳大學一所,其辦學水平和影響力與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相差甚遠,嚴重影響深圳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影響深圳文化形象的樹立。此外,深圳的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也存在明顯錯位。深圳高等教育是弱項,教育的重心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但深圳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產業龍頭,教育難以很好地滿足城市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的要求。 深圳的學術研究力量和文藝創作力量不足,改革開放實踐經驗未能得到很好總結,影響文化決策的科學性,也不足于承擔學術創新和藝術先鋒的試驗田角色,缺乏與一流城市進行高端文化對話的能力。迄今為止,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人拼搏奮斗上演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間悲喜劇,但也沒有一部公認的作品寫好“深圳故事”。此外,深圳缺乏在全國影響廣泛的學術研究著作和著名文藝作品,學術機構少、規模小,研究人員隊伍形單力薄,名家罕見,這是外界(學界、文藝界)認為深圳沒文化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了深圳一流城市形象的建立。 6.對外文化交流與歷史遺跡保護不足 由于對經濟特區的狹隘理解,深圳對國內的文化交流遠遠超過對國外的文化交流,特別是“走出去”的更少。以2001年為例,深圳共進行營業性演出1300場,其中赴國外演出僅100場;全年接待外來演出團體280個中,涉外團體僅4個,完全無法與很多城市(如上海、杭州等)相比,更不用說與國際化城市比較。如何發揮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展深圳文化展示空間,“營銷深圳”,對樹立深圳城市形象,提高深圳的國際化程度顯然十分重要。 深圳20年的改革開放史可謂世界奇跡,中國改革開放很多珍貴的歷史事件、歷史轉折在深圳發生,歷史雖然不長,但十分珍貴。保護歷史遺跡、保存珍貴場景、保留難得物件,記錄開拓者的足跡,為深圳積累“聞名于世”、“青史留名”的“城市文化資本”,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深圳的高速發展,大規模拆遷等使很多寶貴的歷史遺跡、城市文化空間正迅速消失、淹沒,大大減少了深圳文化的“看點”,降低了深圳的國際競爭力。 樂正 毛少瑩 作者單位: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深圳特區文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