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幣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一 珠三角戰略的擴展與城市圈的整合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2日 12:33 深圳社科院

 

1994年7月,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在省
E歌時代來臨了!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繽紛彩音風暴免費聽 上網實用手冊
委工作會議上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區要成為廣東首先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大經濟區。同年10月,中共廣東省委七屆三次全會決定制定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的整體發展戰略。次年,省政府有關部門分別出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初稿)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從此,珠三角經濟發展戰略正式付諸實施。

當時,香港和澳門尚未回歸祖國,不可能就珠三角整體發展戰略進行粵、港、澳政府間的磋商。因此,上述規劃都沒有將港、澳納入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建設范圍。珠三角經濟區只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還有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和四會、高要,合計包括14個市縣?偯娣e有4.1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23.4%;1993年年底的人口有2056萬人,占全省人口1/3。

由于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引進以香港資金為主體的各類外資,珠三角經濟區的各市縣在1980至1994年間都不同程度地開始經濟騰飛。全經濟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80年的119.1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1994年的2983.6億元人民幣,增長24倍;外貿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6.24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56.77億元,增長56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從1980年的1.01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83.63億美元,增長82倍(見表1)。經濟的快速飛躍促進了珠三角的城市化建設,原來屬于窮鄉僻壤的鄉村小鎮相繼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一夜城”。

      

1        珠三角經濟區在1980-1994年間的主要指標比較

   指標

單位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3年

1994年

土地面積

萬平方公里

4.16

4.16

4.16

4.16

4.16

年底總人口

萬人

1628.66

1756.87

1927.82

2056.28

2095.26

年底從業人員

萬人

834.11

966.76

1170.90

1424.40

1468.92

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人民幣

119.19

303.85

872.18

2265.29

2983.60

第一產業

億元

30.74

57.25

129.38

206.06

261.84

第二產業

億元

53.99

148.70

404.58

1154.22

1529.27

第三產業

億元

34.46

97.89

338.22

891.34

1192.49

國民收入

億元

106.98

269.75

691.66

1757.57

2271.42

外貿出口總額

億美元

6.24

16.29 

81.41

150.71

356.77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1.01

7.36

15.38

63.38

83.63

             

1995年6月初,廣東有關部門根據珠三角經濟區發展戰略,完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的制定工作。該規劃展示的珠三角城市圈建設的戰略布局是:“以珠三角有機協調的城市群為整體,以廣州為核心,以廣州至珠海和廣州至深圳的發展線為主軸,建設大廣州和珠江口東岸、西岸3個大都市地區,建立都會區、市鎮密集區、開敞區和生態敏感區4種用地類型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這一布局勾畫出以廣州為領頭、以分別位于珠江口東、西岸的深圳、珠海為兩翼終端的雁行發展藍圖。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海將計劃建設成為共同帶領珠三角乃至廣東城市群發展的三大都市。

然而,歷史與現實的多種因素制約,促使從近代香港開埠、廣九鐵路通車以來逐漸形成的珠江東岸地區經濟領先于西岸地區的發展格局,一直延續、甚至強化到21世紀初。以致于競相起飛的珠三角經濟區城市群在經歷發展不平衡的績效排序之后,并沒有按照既定規劃拼成“雁行圖”,而是形成以廣(州)佛(山)城市群和珠江口特區群為雙軸心的“啞鈴陣”。

首先,珠三角經濟區東岸城市經濟實力強于西岸城市的格局有增無減。2002年,位于珠江東岸的廣州、東莞、深圳、惠州等4個城市的GDP總和達到6438.57億元,占當年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值的66.9%;位于西岸的肇慶、佛山、中山、江門和珠海等5個城市的GDP總和為3179.41億元,只占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值的33.1%。2003年,東岸4城市的GDP總和預計增加到7660.63億元,占當年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值的67.64%;西岸5城市的GDP總和預計增加到3665.12億元,所占比重預計卻略有減少,只占32.36%(見表2)。

其次,珠海的GDP在珠江西岸乃至珠三角各城市中最少,遠遠落后于“雁行圖”中規劃建成與廣州、深圳三足鼎立的大都市的目標。珠海和深圳是隔珠江口相望的兩個經濟特區城市。建立特區之前的1979年,深圳GDP只有1.96億元,珠海GDP有2.09億元,略多于深圳。到1989年,珠海GDP增加到30.81億元,深圳卻增加到115.66億元,是珠海的3.75倍。90年代起,深圳進行產業升級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珠海則集中財力物力,建設大機場、大港口等大型交通設施,背負巨額債務,兩地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2002年深圳GDP是珠海的5.45倍,2003年預計又增加到5.87倍。

2    珠三角經濟區各城市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序表

                                                               單位:億元人民幣

地名

2002年GDP

2003年GDP

地名

2002年GDP

2003年GDP

廣州市

3001.69

3466.63

肇慶市

525.46

581

深圳市

2239.41

2860.51

惠州市

525.2

589

佛山市

1168.66

1381.39

中山市

415.53

495

東莞市

672.27

805

珠海市

410.64

476.73

江門市

659.12

731

合計

9617.98

11386.26

  

再次,香港、澳門相繼回歸,順利實現“一國兩制”,掃除了外國殖民管治阻礙珠三角乃至內地城市群向珠江口外進行連貫整合的政治障礙。進入21世紀,長期困擾于產業轉型艱難與經濟發展滯緩的香港政、商各界,終于形成“聯盟珠三角,香港添優勢”的社會共識。港、澳特區政府主動加強與廣東以及珠三角經濟區的合作,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從商界自發交往合作,擴展到政府間的自覺協商。從2004年起,香港與內地正式實施更緊密經貿關系(CEPA),其意義于香港有如繼“九七”政治回歸之后的經濟回歸。隨著港澳兩地經濟要素歸根返源地系統融入珠三角,珠三角發展戰略完全可以跨越20世紀90年代中期制定的珠三角經濟區規劃的局限,重新在珠三角的完整地理版圖上,進行核心城市經濟聯盟的連貫整合與全盤統籌。

最后,從經濟地理的角度鳥瞰珠三角,不難發現“啞鈴陣”般的城市經濟聯盟雛形已經在廣九鐵路線及珠江東岸地區自發展開,并且以“啞鈴”兩端為軸心分別向毗鄰的珠江西岸城市延伸:

——接壤于珠江東、西兩岸的廣州和佛山,形成“啞鈴陣”的西北端軸心,組成輻射珠三角乃至華南經濟圈的廣(州)佛(山)城市群。廣州和佛山的城區實際上已連成一片,兩大城市的外圍有順德、三水、高明、南海、增城、番禺等小城市和更多的衛星城。兩市面積共有11181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的37.5%;2002年城市人口1233.7萬人,占珠三角的42%。2002年,廣、佛兩市的GDP總和達到4170.35億元,占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和的43.36%。2003年,兩市GDP總和增加到4848億元,占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和的42.58%。

——分別相鄰于珠江口東、西岸的深圳、香港和珠海、澳門,相距最遠處不過五六十公里,形成珠江口特區群,成為珠三角“啞鈴陣”的東南端軸心。2002年,珠江口特區四城面積共4780平方公里,人口1350多萬人。當年,深圳和珠海的GDP總和達到2 650.05億元(當年價格,不另注明者均指人民幣,下同),占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和的27.55%;香港GDP為12 711億港元,澳門GDP為541億澳門元。四城的GDP合計共約16 695億元人民幣或2017億美元,占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GDP總和23 647.98億元人民幣的70.6%。[1] 2003年,深圳、珠海兩市GDP合計3337.24億元,在珠三角經濟區GDP總和中的比重增加到29.93%。同年港澳地區的GDP尚待公布。

依據珠三角城市經濟組合整合而呈現的“啞鈴陣”,可以將珠三角區分為核心、內層與外圍三大部分。位于珠江出?诒M頭的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四個特區城市,與位于出?趦榷说膹V州、佛山兩城,共同構成珠三角的核心圈;位于珠江東、西兩岸的東莞、江門、中山等城市,構成珠三角的內層;位于西江流域的肇慶市和位于東江流域的惠州市構成珠三角的外圍。核心、內層與外圍的區分,不僅顯示珠三角城市的地理方位,而且大致反映城市經濟聯系的親疏與實力的強弱。位于核心圈的廣州、佛山和香港、深圳、澳門、珠海,是珠三角城市群中聯系密切與實力較強的城市,從而分別構成“啞鈴陣”的雙軸;位于廣州與深圳之間的東莞則急起直追,其后勁十足的經濟實力成為聯結“啞鈴”兩端的鐵柄;其余各城市也如眾星爭輝。

已經開通與規劃興建的大型交通網絡,正在形成珠三角城際交通的“一小時經濟圈”,促進著珠三角城市圈的連貫整合。以廣、佛城市圈的陸路交通而論,廣佛鐵路和廣佛高速公路已經將這兩個比鄰的城市緊密連接;即將規劃建設的廣珠西線和廣州東二環高速公路,將進一步連通廣州和佛山,廣州華南快速干線也將向佛山延伸,形成更加便捷的公路網絡;此外,廣佛輕軌也在規劃興建中,它還將延伸到順德,與廣州地鐵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連接。

以珠江口特區群而論,深、港和珠、澳各自貫通著頻繁的陸路口岸和交通,四城均有快捷的水上交通相銜接。2003年,連接深圳蛇口東角頭和香港元朗鰲堪石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開始動工,整個工程預計到2005年年底完成。該工程由深圳灣公路大橋、一地兩檢口岸、深圳側接線三大部分組成,總投資15.44億元。建成后,預計可以提供每天8萬輛次的容車量,將深港之間跨界通道容車量提高到12.2萬輛次,能夠大大改善現時深港兩地跨界交通的擁擠現象。近年,為了激活香港的投資熱潮,重振香港對于珠三角尤其是聯系不太緊密的珠江西岸地區的經貿、旅游的磁吸作用與龍頭作用,香港政、商兩界積極倡議興建連接香港、澳門、珠海乃至深圳的粵港澳跨海大橋工程。這一倡議已經得到中央和廣東政府的支持,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力量,對此巨型跨境工程項目進行論證與協調。如果大橋工程最終采取連接港、深、澳、珠四城的“雙Y”方案,必將進一步加強珠江口特區群的經濟整合及其對于珠三角西岸地區的整體牽引力。如果大橋興建落成,珠三角西部地區可以獲得直接通往香港貿易樞紐港的便捷通道,從而有望改變珠江西岸城市經濟由于出海通道不暢而長期發展緩慢的歷史安排。

城市圈最根本的優勢是實現資源優化。珠三角城市圈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就近實現港澳資金、技術與內地廉價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結合。以長期致力于深港合作的深圳而論,港資一直在深圳的外來直接投資中占有大半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的崛起得助于香港龍頭的帶動。同時,深圳還憑借率先改革開放的敢闖精神,迅速成長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從1980年成立經濟特區起,深圳一直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30%的高速發展勢頭。9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躍上高位運行以后,也一直保持每年增長百分之十幾的快速增長率,從而不斷縮小先前與香港的巨大經濟落差。1979年深圳GDP僅為1.96億元,香港GDP則為1075.45億港元,按當年匯率折合計算,前者約及后者的0.36%。香港與深圳的GDP差距是1∶549。2000年香港GDP為12717億港元,深圳GDP增至1665億元,兩地差距大約縮小到1∶8。2001年香港GDP略增至12789.95億港元,深圳GDP劇增到1954.65億元,兩地差距縮小到大約1∶7。2002年,香港GDP略減至12711億港元,深圳GDP劇增到2239.41億元,兩地差距進而縮小到1∶6。顯然,新崛起的深圳已成為珠江口特區群乃至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城市,它與同處珠江口的港、澳、珠三城進一步連貫整合,將使特區群煥發出巨大的活力與潛能。

珠三角城市圈的整合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飛躍發展,并且迅速縮減與港澳地區的經濟落差。1993年,即將納入珠三角經濟區的廣州、深圳等14市縣的GDP總共只有2265億元人民幣。同年,香港GDP達到9128億港元,澳門為451.9億澳門元,共計折合人民幣約10328億元。珠三角“兩制”地區的GDP比較,差距約為1∶4.56。然而,此后9年間,珠三角經濟區強勁騰飛,港澳經濟卻遭遇阻滯,“兩制”地區的經濟落差不斷縮減。2002年,珠三角經濟區的GDP總和增加到9617.98億元人民幣,比1993年增長324.63%;同年香港GDP達到12711億港元,1993年增長39.25%;澳門為540.72億澳門元,1993年增長19.65%。2002年,港澳兩地GDP總和約合人民幣14030億元,“兩制”地區的GDP差距比9年前縮小3倍,達到1∶1.46。如果考慮不同幣種換算所忽略的實際購買力等因素,珠三角經濟區與港澳的GDP差距還會進一步縮小,而形成旗鼓相當之勢。

珠三角的奇跡奠定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一直被贊譽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大經濟體系內、增長最快的省份中、增長最快的地區”。即使到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迅猛崛起、香港經濟卻有待復蘇振作的21世紀初,珠三角依然可以與長三角并駕齊驅,在帶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旅程中保持二龍競爭之勢。2002年,珠江口特區4城的陸地面積為4776.8平方公里,僅為長三角15個城市面積的4.8%;人口1350.5萬人,僅為長三角的17.93%;GDP總量共2017億美元或1669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長三角GDP總和19141.62億元的87.39%。[2] 如果加上同處珠江三角洲地區核心圈內的廣州市當年GDP3001.69億元,那么位于珠三角核心層的穗、深、港、澳、珠等5個城市的GDP總量,就超過長三角15個城市的GDP總和590億元。如果再加上同屬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其余城市的GDP總量,那么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11個城市的GDP總和,比長三角15個城市還多4500多億元。

 



[1]   港、深、澳、珠四城數據引自200341日以前的統計公報,GDP均為當年價格;作者按照1美元兌換7.799港元、8.034澳門元、8.277元人民幣的當年匯率進行了相關的換算。

[2]   長三角GDP總和的數據引自《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發展比較分析》,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gov.cn/), 2003.03.26.

莫世祥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企業家治理沙塵暴
AC米蘭中國行
美進入恐怖襲擊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發動襲擊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權力
美英聯軍虐待伊俘虜
孫燕姿全國巡回演唱會
飛人喬丹中國行全記錄
法網女單四強產生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