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中的京沈高速采用何種列車目前仍難確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1日 08:33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李富永 鐵路部一宗近10億美元的采購計劃,目前已經報到國家發改委審批。該計劃將通過國際招標的形式,從外國財團引進運營時速200公里的準高速車輛,用于明年下半年的第6次鐵路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說,第6次提速招標對象,僅僅限于4家外國財團,并不包含研制出“中華之星”高速車組的國內制造企業;而且,買來的車輛將用于北京-沈陽等線路,而北京-沈陽這條線路,原來是計劃使用“中華之星”和“先鋒號”車組兩種車組的。也就是說,被業內外寄予厚望的“中華之星”和“先鋒號”,幾經反復,目前還是沒有進入實用階段。 關于“中華之星”,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它設計運營時速是270公里,而且曾經創造出321公里的瞬間實驗時速,是國內生產的第一列高速列車。它由兩節車頭(動車組)加上九節車廂(拖車組)組成。被輿論界視做“臥薪嘗膽”的國產化結晶,是與磁懸浮爭奪未來的京滬高速鐵路技術方向的“爭氣項目”。與它處于同一技術水平上的,還有國產的“先鋒號”車組。 “中華之星”原計劃于去年7月投入北京至沈陽北之間運營,為此在沈陽至秦皇島的400公里的客運專線上反復進行實驗了一年時間。但是,由于線路信號系統不穩定,去年7月秦沈客運專線開通計劃取消,“中華之星”只好賦閑;明年第6次提速時,秦沈客運專線總算投入使用了,但使用的車輛變了,既不是“中華之星”,也不是“先鋒號”,而是從國際招標采購的外國產品。那么,“中華之星”為什么不用了? 據記者了解,關鍵問題還是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久前,全國鐵路制造行業曾在長春召開過“高速動車組專家研討會”,對“中華之星”和“先鋒號”的評價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在技術水平、產品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較明顯的差距”。比如,保證列車應付緊急情況的剎車系統,就存在可靠性不足的問題;列車監控系統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而鐵道部對技術裝備的基本要求是“先進、成熟、經濟、實用、可靠”。 相反,國外高速列車技術就成熟老練。除了眾所周知的日本、德國、法國外,最近又殺出一只新軍,就是加拿大龐巴迪。這家不為人知制造商,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向中國出口過產品。這次招標,它有著國產化程度高的優勢:它已經和青島四方車輛廠合資建立了生產企業,并且向合資公司轉讓了技術。前不久的第5次提速的車輛,就是向這家合資公司訂購的。龐巴迪運輸集團中國副總裁張劍煒糾正說,提起高速列車,許多人都知道日本、法國和德國,殊不知龐巴迪也是高速列車(即歐洲所說的超高速)的制造商,在歐洲超高速列車701列定單中,龐巴迪參與生產667列,占95%;在歐洲高速列車1039列總定單數中,龐巴迪參與生產698列,占67%,是歐洲超高速和高速列車中的一個關鍵角色。 至于其他3家財團,普遍將這次競標看成是未來京滬高速鐵路的預演,因此都奮力出擊,緊張準備。日本包括川崎重工在內6家企業組成聯合財團一致對外,計劃對JR東日本最新型新干線“疾風”進行改良后參加競標;而且一改技術輸出保守的作風,甚至還答應中方提出的轉移技術并在中國當地進行生產的條件。有意思的是,要求日方與之合作的中方對象,竟然是已經與龐巴迪合作的青島四方車輛廠。至于德國西門子和法國阿爾斯通,與中國密切悠久的合作關系,遠非日本聯合財團能比。 一方面是國產技術差強人意,一方面是外商現有的成熟產品和競標壓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排除鐵路車輛制造行業已經從鐵道部系統分離出去的因素,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自然不會使用風險莫測的“中華之星”。目前“中華之星”和“先鋒號”還須進一步完善試驗、運用考驗和技術評估工作。 不過,這并不是說“中華之星”和“先鋒號”沒用。專家們強調說,它在高速列車的關鍵技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無論引進或者國產化,它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鐵道部高速鐵路辦公室主任沈之介說:“即使引進,你也要有技術積累,否則結果適得其反”。據介紹,美國從龐巴迪和阿爾斯通購買高速動車組后,由于沒有技術積累,消化使用成了問題,至今已經閑擺了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