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扶貧:“西南模式”見證中國減貧奇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8日 07:56 新華網 | |||||||||
新華網上海5月27日電(記者徐征峰 孫麗萍)在被崇山峻嶺層層遮蔽的中國云南省西盟縣的小寨村,曾經蝸居茅草屋的26歲佤族青年巖真和妻子安紅不僅住上了高大寬敞的瓦房,還新買了一臺VCD,享受上了數碼時代的娛樂方式。 在中國西南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扶貧項目,用7年間讓283萬像巖真一樣的農民脫貧。實現這個奇跡的“魔杖”就是運用大規(guī)模綜合性扶貧開發(fā)的手段。作為“西南項目”成功
在27日閉幕的全球扶貧大會上,“西南模式”作為中國向大會提交的脫貧案例之一,多次得到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的稱贊。 中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在扶貧大會上指出,與過去單項扶貧項目不同,西南項目開創(chuàng)了中國跨區(qū)域、綜合性扶貧開發(fā)的先河。而且有效解決了過去政府扶貧項目中的“弊病”--項目之間不銜接或者不匹配。 這個項目針對各種造成貧困的因素“對癥下藥”,從各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扶持,包括生產經營、配套項目、監(jiān)測項目、硬貸項目等4大類,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農業(yè)開發(fā)、勞務輸出、教育、衛(wèi)生等領域。此外,項目在規(guī)劃后,還將采取分階段實施方式,根據情況變化而隨時調整。 新的“西南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道路和住房煥然一新,而學校和衛(wèi)生室更成為貧困村里最好的建筑。項目區(qū)農民的收入顯著增加了。更重要的是,這些祖祖輩輩都安于貧困的人們如今改變了觀念。 對于年輕的巖真夫婦來說,村里的變化既激動人心,又充滿挑戰(zhàn):村子里的有錢人越來越多了,賺錢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都暗自較勁,看誰家的日子過得更好。小寨村以前的女鄉(xiāng)長就住在巖真家對面,今年頭3個月,她抓住佤鄉(xiāng)舉辦“木鼓節(jié)”的機會買了一臺縫紉機,專門做佤族服裝賣給游客,賺了1000多塊,隨后又用這筆資金買進4頭小豬,令村里的很多家庭羨慕不已。 世界銀行的考察結果表明,項目區(qū)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fā)生率由1995年的31.5%下降到2001年的12.9%。項目區(qū)的返貧率也從1995年的18%下降到2000年的8%左右。 亞洲開發(fā)銀行中國首席代表湯敏認為,西南項目針對中國西南地區(qū)貧困人口連片集中的現狀,實行跨省區(qū)的大規(guī)模集中開發(fā),是其成功的關鍵。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嘗試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實施大規(guī)模、綜合性扶貧項目,但未成功。1995年,世界銀行把“試驗田”轉移到中國貧困的西南地區(qū)。 西南項目總投資約為4.86億美元,世界銀行資金和中國配套資金比例為1:1。從1990年起,項目區(qū)包括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區(qū)的35個國家級貧困縣和廣西的南寧、北海和防城三市,惠及約280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近一半為少數民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