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監測網絡 構建中國食品安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3日 13:50 《財經時報》 | |||||||||
2000年建立的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絡和2001年建立的食源性疾病監測與控制網絡,對中國食品安全保障和食源性疾病預警提供著有力的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 田予冬 在全國食品安全周展開之際,《財經時報》就構造中國的食品安全體系等問題專訪
消費者不要因噎廢食 《財經時報》:什么是食品安全的定義? 劉秀梅: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對食品安全目標有一個定義,所謂食品安全是指消費者在攝入食品時,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質,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應或潛在疾病的危險性。 《財經時報》:目前中國有沒有建立食品安全監測網絡? 劉秀梅:中國食品安全監測網絡包括兩大部分,2000年首先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絡,2001年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監測與控制網絡。這兩個網絡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是食品安全體系中缺一不可的。 目前,兩個網絡并行運作,對中國食品安全保障和食源性疾病預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兩個網絡在全國13個省建立了監測網點,覆蓋全國60%以上的人口,今年將擴大到15-16個省,并將關注在西部地區加強網點的建設。 《財經時報》:近期有什么新的食品安全預警信息? 劉秀梅:從食源性疾病監測網2002-2003年獲得的信息顯示,食用海產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應引起有關部門和廣大消費者的注意。這種致病細菌主要存在于魚、蝦和貝類等海產品中,每年夏秋季節是高發期,致病原因主要是生食海產品或生熟交叉污染。加工海產品時要特別注意燒熟。 《財經時報》:媒體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較多,消費者如何來對待這些問題? 劉秀梅:我國食品安全的總體現狀還是不錯的。對媒體披露的某些事件要客觀分析,有的是違法事件,有的是局部問題,作為消費者,不要產生恐慌心理,因噎廢食。 任何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引起人體的不良反應,都和攝入量有關。消費者首先要選擇安全的食品,但在你感到無法選擇的情況下,要經常調劑自己的食譜,不偏食,不暴飲暴食。 我國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多半是在后加工環節出現問題,廚房里衛生狀況不好,生、熟加工不分等原因都可能引起食品污染,所以,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在廚房里是可以做到的。 食品安全重在執行 《財經時報》:有分析認為,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政出多門,存在體制問題,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劉秀梅:目前國內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有分工,但還不是太明確。職能部門在處理食品安全工作中缺乏協調,也沒有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存在資源浪費、機構設置浪費等問題。但這不是哪個部門的問題,是管理體制的問題。 《財經時報》:有報道說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完成起草工作,你對此有何評價? 劉秀梅:我國的《食品衛生法》已實施了20多年,隨著時間推移,其中某些條款滯后,需要修訂、補充、強化。但在國家立法的高層面,應盡量避免法與法之間的交叉,避免由此可能造成的執法不協調。我認為,在國家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應該完善《食品衛生法》,強化其法律地位和執法力度。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食品衛生法》為核心的食品衛生法規、標準體系。去年8月,衛生部還發布了“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用以指導今后五年全國的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靶袆佑媱潯钡闹贫ㄟm應國際食品安全管理發展方向,世界衛生組織非常重視,數次派出專家進行指導。 《財經時報》: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的具體目標是什么? 劉秀梅:到2008年,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水平上實現五個目標: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監測與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預警與控制系統;建立和加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自身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建立有效的保證食品安全的衛生監督體制和技術支撐體系。 《財經時報》:食品安全行動計劃有何特點? 劉秀梅:“行動計劃”的創新點在于,確立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衛生第一責任人,把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自身食品衛生管理放在了保證食品安全的核心,衛生行政部門監督執法就是圍繞如何促進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自身食品衛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