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汽車產業政策 遭遇審批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3日 13:15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 陳映璇 久議不決的新汽車產業政策在這一輪治理經濟過熱中就要呼之欲出。有消息稱,新版汽車產業政策有可能在數月內,最快本月底即將有望正式出臺。 然而對新政策既期待又擔心的業內人士則認為,新版產業政策很可能會因很多現實
汽車業上 “過熱”名單 “汽車產業政策久議難決,卻在近期突然要出臺,這是個很明顯的跡象:2004版的產業政策是受到了近期中央對投資過熱的行業實施有效調控的壓力影響。”上述不具姓名的人士認為。 據介紹,在2004年年初,中國國務院列出了首批出現明顯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的行業黑名單,水泥、電解鋁、鋼鐵首當其沖上榜;3月,在中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過熱”黑名單中,添加進了“房地產業”;汽車行業雖然非常僥幸連續兩次都躲過了,但是,在5月國務院發布的第三次黑名單中,汽車業卻不幸上榜。另外,來自央行的消息則表示,汽車業其實早在首批就進入了被限制貸款的名單。早在3月開始,就有文件出臺明確限制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對新增汽車項目的用地審批和銀行貸款審批。而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日前也強調:中央將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停止設立新的鼓勵汽車等制造業發展的開發區。政府同時要求銀行提高保證金比例,減少借貸。 熟悉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管理的專家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歷來都是通過項目審批制來進行宏觀調控的,通過審批來控制新的企業進入,通過審批來控制產業的散亂,通過審批來控制非國有的資金進入。因此,多年來審批制也就成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而國家發改委從其前身國家計委和經貿委繼承了汽車業項目審批的職權,自然也就擔負著汽車行業宏觀調控的責任。因此,繼續1994版的思路,“治理投資過熱,重復建設”依然是此次2004版汽車產業政策出臺的背景。 多頭管理 據透露,2004年的新政策將可能包括如下一些新的改動:控制進口配額放開后的汽車零部件進口,尤其是限制眼下非常流行的SKD生產;要求零部件分銷商必須拿到廠商的許可證;改變國產車銷售網絡只能銷售國產車的政策限制;通過限制進口整車港口控制汽車走私;出臺相關規定限制新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和非核心企業增產,防止小汽車廠家的過度發展;在股權比例方面國內企業仍然必須在合資企業中占大股;可能刪除2010年國內汽車企業擁有自主產權的產品必須達到國產汽車銷售總量的50%以上的相關規定等。 但是,由于中國汽車工業數十年來的歷史和現狀一直是多頭管理,權限分散,因此,專家認為,倉促出臺的2004版汽車產業政策也將無法切實解決中國汽車業高速發展中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因為,其以上很多條款將面臨被諸多職能部門架空,或者說需要很多職能部門的細則才能具體實施。因此,它將面臨諸多尷尬。 尷尬一,政府職能條塊分割造成的各部委之間管轄權限和利益的沖突,將會成為新汽車產業政策具體執行中的最大障礙。一個汽車產業政策的出臺在中國是要經包括財政部、稅務總局、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暑等不下十個部委的聯合會簽,各部委出于保護自身利益,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怪事:2001年,國家計委把汽車消費政策下發到各部委征求意見,每個部委都是把自己有關的那條劃掉,這樣征求意見回來之后,只剩下第一條和最后一條。“第一條,為促進汽車消費,特制定本政策”。空一行,“本政策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在汽車業縱向管理權流轉多變的同時,管理汽車業的各部委間條塊分割的歷史也久已形成。自汽車業誕生始,國家計委的機電輕紡司(后來其部門也細化)數十年來一直是管理汽車業立項的機構;在汽車產品價格完全放開前,其定價權也曾經長期是財政部物價局和國家計委之間共同協商;2003年中國新一輪的機構改革之后,進口汽車的銷售及許可證管理,以及國產汽車的市場流通渠道和消費環節的管理是歸商務部。 尷尬二,新政策中堅持的合資企業“中外股比限制”和“一拖二”的政策將形同虛設。實際上,外資企業在中國已經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合資企業的股比突破。中-中-外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例如東風悅達起亞,雖然中外雙方還是各占50%,但是中方是兩家各25%,外方就是最大的了。 在現實中,一家外資公司在中國只能和兩個合作伙伴合資的政策也被突破了。比如說通用,它通過以上海通用出面整合的形式,實際上已經有4家合作伙伴:上汽、金杯、五菱、東岳。豐田原來一直是川旅和天津兩家成立合資企業,而通過一汽整合全面合資后,它又騰出一個指標去與廣州合資了。這種策略可能還會普遍被福特、雷諾等不甘心的后來者仿效。 尷尬三,業外資本是限制還是放開,讓新政策撓頭。中國國務院剛剛通過了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對于新建項目只采用核準制和備案制,沒有審批制。但是,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核心就是項目審批。這是限制投資過熱的惟一辦法。但是如果把這個核心都改了,這個產業政策的地位就更虛弱了。如果不改這個核心,地方的業外資本早晚也會進入。因為,從中國的行政級別上看,發改委與地方省級政府是平級。“它出臺的政策極有可能會被各級地方政府超越。”一位汽車政策專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