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幣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外貿防守反擊 > 正文
 
少量逆差有利經濟運行 專家提醒注意進口結構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1日 08:42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 李銳

  根據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前4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最新情況,在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33.5%和42.4%高增長的情況下,貿易逆差也從3月末的84.3億美元擴大到4月末的107.6億美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出口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國內投資較熱帶動了對于進口的需求,導致了貿易逆差增大。隨著國家宏觀調控
全國偶像歌手大賽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繽紛彩音風暴免費聽 激情新勢力性感新銳動
政策的到位,對進口的需求會有所減緩,全年對外貿易將基本平衡。

  李雨時分析,從總體上看,前四個月的進口和出口增長速度都是高于預期的,從出口來看,由于受出口退稅率的影響,原來的預測是出口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現在看來,只是少部分的產品(主要是原材料產品)受到較大影響,因為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國家并不鼓勵這些產品出口。但是原料性產品本身占出口產品的比例比較小,所以出口退稅對于出口的影響目前并不太大。

  今年1至4月,進口增長速度高于出口增長速度。李雨時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國內的投資在增大,對于鋼材、石油等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大,同時還有原材料如棉花等價格上升等因素。

  李雨時判斷,今年全年的貿易順差可能減少,甚至可能出現貿易逆差的情況。因為宏觀政策對進口的影響比較大,目前的進口很大一部分是投資型的,在中國的出口繼續增加的前提下,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措施到位,投資的減弱會導致對進口的需求有所減弱,貿易逆差不會這么長時間地持續下去。他認為全年來看不會出現很大的逆差。

  針對經濟過熱,發改委央行已經開始“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協調配合”,出臺系列措施控制信貸風險。

  近年來對于貿易差額應當如何看待的問題爭論比較多,在以往追求貿易順差,認為國際貿易尤其是出口增速要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過后,現在已經提出了所謂“適度增長”的說法。

  目前國內達成了一種共識:大量的貿易順差對于中國未必是好事,因為貿易順差賺回來的是美元,是增加外匯儲備,從資源的角度講,可能是一種浪費。而逆差實際上等于是買生產性的設備,相當于投資,只要選擇比較好的投資項目,投資比存在銀行里所帶來的效益更高。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很快地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另一方面,通過進口可以補充一些短缺的原材料。

  不過他補充說,在貿易逆差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進口的結構要合理,就是說生產性資料而不是消費性的產品要占大部分,比如說占80%,因為進口這些東西才可以轉換為生產能力。

  李雨時認為,在進口結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出現少量的貿易逆差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可能是有好處的。至于多大的逆差可以承受則沒有什么國際經驗可以借鑒。他個人的觀點是,國際收支由兩個項目所組成:國際貿易和資本項目,兩項相綜合,如能使國際收支總體保持平衡,這樣的貿易逆差是可以承受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04年春季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報告預測,2004年中國出口仍有快速發展的空間,但是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對世界經濟構成潛在威脅,國內上游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將對出口增長形成較大制約;中國進口在國內投資需求拉動下將繼續高位運行,但進口增幅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國內投資的發展趨勢,取決于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效果。

  報告預計,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將保持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將接近或突破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左右,其中出口將達到5050億美元左右,增長約15%;進口將達到4950億美元左右,增長約20%。

  在2003年,全年進出口總額8512億美元,增長37.1%。其中,出口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4128億美元,增長39.9%全年對外貿易順差255億美元,比上年減少49億美元。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進口結構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網絡傳播學年會
陳水扁“5-20就職”
飛人喬丹2004中國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訪朝
美英軍隊虐待伊俘虜
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塊
莎拉-布萊曼演唱會
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首屆中超聯賽 湯尤杯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