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記者眼中的呂福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9日 17:22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李安定) 今年2月底因病辭去商務部部長職務的呂福源18日去世了。聽到噩耗,我半晌說不出話來。盡管早知道他的病,這一天已經在意料之中。 作為一個多年采訪宏觀經濟的記者,我對汽車產業情有獨鐘,緣由之一,就是在這個產業的許多朋友
人品極好,呂福源是其中的一個,提到他,我每每脫口而出:好人。 認識呂福源是90年代初,他由一汽副廠長、總經濟師上調到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任副總。到公司采訪,或一起出差,平時以朋友相處,他沒有哼啊哈啊當官的架子,倒顯得儒雅而有些書生氣。談起汽車,他的視野很寬闊,觀點很獨特,而且常常把中國汽車業放在國際大背景之中,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格外難能可貴。我常常和他開玩笑說,和他聊天必須帶上本子記,他說話的信息量大,丟了什么都是我當記者的損失。 中國的官員,把泡圖書館作為周末假日消遣的恐怕不多,呂福源卻樂此不疲。當時還沒有互聯網,呂福源的周末往往是在國家圖書館泡上一天,查閱世界汽車產業最新資料。他和我說,這是到北京工作的一大樂事。 不說違心的話,恐怕并不容易。90年代中期,某部門召開媒體吹風會,要剎一剎當時并不存在的“轎車熱”,請已經作了主管汽車產業的機械部副部長呂福源作主題發言。他對著別人準備的稿子念了一段,就放下了,然后坦率地談了自己對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的看法。我后來多次引用他在講話中的“名言”:為什么要發展載人的汽車,12億人的中國搞現代化,人流比物流更重要。拉5個人的轎車比拉石頭的卡車有更大的生產力。 呂福源對待朋友親近而坦誠。1998年,在拙作《家庭轎車誘惑中國》殺青之前,我約他作一次關于汽車產業長遠發展的長談。那天因為路上意外堵車,我讓他空空地等了兩個小時,我內疚的不行,他卻連寒暄都沒有就把我按在椅子上,把準備好的觀點一股腦掏給我,意在讓我能有更實質的收獲。 我們最后一次深談,日子記得很清楚:2001年1月2日。那天我從澳大利亞一個人回北京,在飛機上意外遇到呂福源,他以教育部副部長身份與北京副市長張矛一起率團去新西蘭,用全球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點燃火種。 旅途漫長,最適合海闊天空地聊天。我們談及全國大縱橫的公路建設慢。呂福源說原因是各城市熱衷先修環城的小圈子,對大縱橫不夠上心。說到北京的改造,他說北京應該最有條件修衛星城,這樣可以卸掉城市包袱,改善環境與居住條件。在衛星城建商業中心,引進連鎖名店,造就與市中心同樣的購物環境,就能吸引人們居住,交通擁堵也會迎刃而解。 2003年全國人代會上,呂福源被任命為商務部部長。在他出席一個簽約儀式時,我碰見了他。他問我為什么好久沒有消息,我說,你搬家了,我從教育部要不到你家的電話號碼。他當場拿過我的筆記本,寫下手機和家里的電話號碼,并在旁邊大大地寫下呂福源三個大字。沒有想到,這竟是我們的最后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