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車和油門的博弈 宏觀調控緩行投資拉動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9日 15:29 《商務周刊》雜志 | ||||||||||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中,中央政府試圖拉回正飛離視線的風箏 □記者 鐘加勇 宏觀調控的13道金牌
“我突然蒙了,好像一直良性運轉的物體,突然離開了自己所掌控的視線。”這本來是德隆集團董事局主席唐萬里用來形容德隆系“資金鏈斷裂”的一句話。有意思的是,這句話同樣可以用來形容當前中國經濟的宏觀形勢。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正在飛速地滑離政府所掌控的邊界。雖然3月份的全國人大會議把2004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2%,但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宣布的一季度實際增長,卻出乎意料地高達9.7%,更為意料不到的是,中央政府明令緩行“投資拉動”,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卻高達43%。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有關人士表示,對于如此巨大幅度的增長,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皝喼藿鹑谖C時,我們的投資增長也沒有超過40%,現在卻達到了43%以上,而且還在上升,沒有一絲走穩的跡象。”經濟學家許小年憂心忡忡地向記者表示,“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在五一長假之前的幾天,這種擔憂因為中央政府的強力表態而蔓延開來。4月26日,新華社發布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當天召開會議,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提出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增長過快,導致信貸投放增幅過大,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統一思想,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落實,適度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堅決遏制某些行業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27日,新華社再次發表國務院通知,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 當日晚,互聯網上開始流傳,中國銀監會給相關商業銀行打招呼,要求五一之前暫停所有貸款發放,這一罕見舉動曾短暫被認為是假新聞,但很快得到一些銀行職員的確認。 與此同時,國務院開始高調查處江蘇鐵本項目,明顯有殺雞儆猴之意。2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布了中央政府對“鐵本事件”的查處結案,常州市委書記和江蘇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等人受到處分,公告鐵本事件的性質為經濟犯罪,對法人代表實施刑拘。 28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路透社總編林尼班克采訪時,再次表達了對控制經濟過熱趨勢的決心。 29日,新華社第三次發布通稿,稱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和各有關單位對所有在建、擬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一次全面清理,重點清理鋼鐵、電解鋁、水泥、黨政機關辦公樓和培訓中心、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高爾夫球場、會展中心、物流園區、大型購物中心等項目,以及2004年以來新開工的所有項目,并強調此次清理是區別對待,農林水利(含農村“六小”工程)、生態建設、教育(不含大學城)、衛生、科學(不含科技園區)項目不在清理范圍內。 當日,《人民日報》也發表社論《堅決維護宏觀調控政令暢通》,強調“現在的關鍵是,各方面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真正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求“各地方各部門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宏觀調控措施,當前特別要把住信貸投放和土地供給兩個閘門,有效控制投資規模。認真清理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堅決克服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速度的傾向”。 如此高密度的剎車,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股市自4月9日以來的持續跳水,在藍籌股和莊股的帶動下,中國滬深兩市連跌4周,幾乎沒有反彈,在年初還意氣風發的基金經理們也對后市動向謹慎起來。 剎車和油門的博弈 “讓全世界為中國祈禱”,這是著名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雷德曼的專欄文章標題。他寫道,美國、歐盟、日本和亞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睡前都要對中國經濟祈禱,“世界逐漸被中國借助廉價勞動力、原材料需求以及外資投資而確保的巨大的資本力量套牢了,一旦中國泡沫破裂,世界上的所有泡沫就會一齊爆裂”。 就在中國政府下決心對投資過熱進行“降溫”的同時,亞洲各主要貨幣都在貶值,韓國、東京、香港、臺北等主要股票市場也都持續下跌,其主要原因是一樣的:擔心中國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甚至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大麻煩,從而影響亞洲國家和地區對華出口。韓國政府27日、28日連續召開緊急會議,分析中國計劃對過熱經濟踩“剎車”可能對韓國造成的影響。LG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吳文碩分析說,如果中國政府為避免過熱情況采取嚴厲措施,預計韓國的出口將銳減。他強調,去年韓國的對華出口劇增47.8%,占總出口額的18.1%。中國還占據了韓國貿易收支順差的88.1%,“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出現大規模貿易逆差將不可避免”。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如果中國出現問題,對于東南亞經濟體和日本,間接的對于我們,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中國的宏觀調控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且,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說,人們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擔心和討論,已經從2003年以來的過熱與不過熱,轉為采取何種政策來調整經濟的問題。換言之,如今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是否軟著陸的機會已經錯過,以至于不得不進行成本高昂的硬著陸。 中國官方最近的一系列經濟警告,尚還只提及經濟的結構性過熱。但許小年明確認為,中國經濟不僅有結構問題,而且已經處于總體過熱。他的理由是,中國現在的經濟高速增長嚴重依賴投資的拉動。 許小年重提了1994年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亞洲奇跡遲早破滅”的著名預言,當年克魯格曼通過對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的調查發現,所謂“亞洲奇跡”,不過是建立在高儲蓄、高投資而無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經濟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資源、資金、人力的基礎之上的,必然不可能持續,他因此預言,“亞洲奇跡”將會破滅。幾乎每個人都認為他在危言聳聽,但1998年的金融危機證明他并非杞人憂天。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都有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經歷,比如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投資占GDP的比重一直穩定在37%的高位,金融危機爆發后才降到25%,而發達國家這個比重只有15%左右。但許小年警告說,在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的投資占比也沒有超過40%,到去年年底,我國僅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就達到47%,而且還在上升,導致了席卷全國的缺電、缺煤等資源瓶頸狀態,但這些投資的效益卻不斷下降,并可能已出現投資收益低于投資成本的惡劣情況。雖然沒有發出克魯格曼那樣的盛世危言,但他擔心很有可能這一次像1997年經濟過熱那樣,國家計委強制要求停建各個工程,最后導致了經濟的“硬著陸”。 盡管對這種類比出來的擔憂態度不一,但顯然目前所有人都最擔心的是,選擇如何著陸方式的掌控權,是否正在遠離中央政府的“調控之手”。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多方博弈中,各方正在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合理”選擇,然而組合在一起時卻常常各說各話,南轅北轍。一些經濟學家已經警告說,這使得中國經濟存在巨大的整體“硬著陸”的危險。 一季度的數據表明,在中央三令五申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力度卻不見緩和,相反投資力度還越來越大。據對一些鋼鐵投資增長最快地區的調查顯示,許多企業家之所以積極投資鋼鐵等行業,一方面是市場價格走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稅收、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因此,在企業家看來,當前投資鋼鐵等行業確實是見效快的投資,常常是一年建廠、二年投產、三年回本,這樣的投資回報率,即使采取審批管制等措施,依然還有一些地方設法投資鋼鐵。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副司長彭志龍證實,一季度投資出現的高漲,相當部分原因就是當國家緊縮投資的信號發出后,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區利益的考慮,抓緊時間上項目、搶進度,要趕在中央關門之前擠進門去。 中央政府正是交織于這樣的矛盾中間,計劃經濟時期的宏觀調控已經造成了重大資源浪費,現在既然要搞市場經濟,“就要相信市場”,但是,這個“市場”——“土地近乎免費,資金靠銀行,賺了是個人的,賠了是社會和銀行的,屬于典型的不負責任的做法”——卻不怎么讓人相信。許小年指出,現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受到了利益集團的牽制,比如像房地產開發商、鋼鐵公司等利益集團,甚至地方政府,盡管國家已經發出了經濟有點過熱的警示,但他們基于各自利益都不太愿意主動接受調控,都不愿意承認自己這里過熱了。結果導致了調控難、執行難的問題。 事實上,今年2月4日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后即組織了聯合調查組,但國務院赴某地調查組的一位官員告訴《商務周刊》,他們上午剛踏上回京的歸程,下午當地主要領導就在會議上公開指示下屬,該咋干咋干,“還能因為蓋幾個電廠、鋼廠就把我的帽子擼嘍?” 4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承認,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不能光靠中央政府和央行的努力和調節,還需要上下共同配合,他公開呼吁各界不要與央行博弈。“不要因為央行現在出手還比較溫和,就想趁這個機會趕快‘干一把’,導致經濟出現大的波動,造成今后的政策更加嚴厲”,他出人意料地措辭強硬地指出,“希望各有關部門自覺控制,以免矛盾激化,導致央行采取大家不愿看到的更強硬措施,對大家都不好! 宏觀調控從來都是一種利益分配。經濟學家趙曉認為,當前宏觀調控反映出來的深層矛盾是中央與地方利益之間的博弈,“一方面,中央害怕地方、企業和銀行聯合起來騙中央,害怕物價全面上漲,害怕承擔可能過熱的后果,于是在猶豫一段時間后終于重拳出擊;另一方面,地方和民間卻希望搭上本輪經濟增長的快車,特別是要趕在中央關門之前擠進門去,這大大加劇了目前的投資擴張態勢,至于投資過后所導致的過剩與經濟下滑的威脅,并不在地方和企業考慮之內”。顯然,在這樣一種博弈格局下,中央不搞宏觀調控,則最終的呆壞賬要由中央銀行來買單,中央搞調控,則所帶來的損失和成本則幾乎完全由地方來承擔。 行政之手再一次遮住市場之手 但政府的行政干預和吳曉靈直截了當的警告,卻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有人堅決表示支持:“難道你認為銀行由于政府投資加大、壞賬迭起,造成儲戶資產不斷貶值的行為永遠不需要制止嗎?”有人則指責行政干預和吳曉靈的表態極其荒謬:“這是用計劃經濟來管市場經濟,期望市場照自己的意志走,而資本本身是逐利的,哪里有利潤就往哪里去,投機是市場的必然表現,不是個人或地方意志管得了的!彼麄冋J為,行政命令永遠教不會人們市場經濟,卻具有全方位地毀滅整個市場化進程的能力,并歷數“行政式干預對市場經濟的本質性破壞”:人為中斷市場反饋信號,擾亂經濟周期,妨礙了成熟市場機制的形成;人為改變市場規則,毀壞信用基石,擾亂了基本的市場秩序;直接沖突于人民的經濟自由權和財產權,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最基本信條。 趙曉在4月28日就江蘇鐵本事件撰寫的《我們真的知道新的剎車和油門在哪里嗎?》一文中就指出,鐵本項目事實上已經宣判死刑,可想而知,在政府強勢的過熱整頓中,全國還將陸續有一大批類似的企業被宣判死刑。他問道:“那么,被征的地怎么辦,誰來補償,招的工人怎么辦,還有就是當地的經濟勢必一落千丈,這些損失都由誰來管?據當地估計,鐵本的全部損失可能高達50億人民幣! “直到目前,中國宏觀調控中的主導意識仍然是防過熱和結構失調,殊不知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資源配置或結構調整的功能實際上已經交給了市場。”趙曉在這篇獲得了廣泛喝彩的文章中寫道,“當前的調控實質上來自于對市場的‘信任危機’,即相信市場能夠消除短缺,卻不相信市場能夠消除過剩;相信市場能夠導致總量平衡,卻不相信市場能夠進行結構調整。經過20多年改革,中國已經換了一臺新車,但當汽車突然加速時,我們害怕了,手忙腳亂中最主要的危險,則是突然發現我們根本不知道這臺新車的剎車和油門在哪里。” 這個時候,我們仿佛又回到了1998年香港政府1200億港元阻擊國際炒家沽空港幣的那個8月,盡管香港政府的出手贏得了這場金融阻擊戰,但卻遭到了國際上多位經濟學者的批評,認為對于香港的自由市場機制、市場規則乃至市場經濟的最高理想,行政干預是一場噩夢。 毫無疑問,沒有行政干預的市場和服務性的政府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目標,而此次“大躍進”式的經濟過熱的根源——行政化的市場化帶來的政府過熱和體制過熱,由政府主導投資,政府控制地方金融,導致地方政府像一個沒有風險意識的私人企業——也非常需要批判和問責,但就像去年中國政府依靠強有力的行政懲罰和群眾運動式的動員成功遏止SARS一樣,中國已經沿著一條依靠行政權威樹立制度權威的道路走了20多年,強大的路徑依賴決定了,要解決目前越來越緊迫的宏觀經濟風險,同樣不得不動用中國最傳統的武器,雖然從去年開始的溫和調控手段紛紛失效的事實證明,這個武器的威力隨著市場多元化的展開已經被消解了許多。 事實上,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目前各國政府并沒有猛烈反對中國政府的經濟調控,而是就事論事,過熱了就應該停止,不管用何種手段!坝惺裁礃拥捏w制,就需要什么樣的手段,必須首先承認中國體制和現實!币黄瘩g趙曉的文章寫道。 以投資來刺激經濟,就像給一個病人抽大煙,現在是需要強力戒毒的時候了。面對越來越高的著陸成本,我們確實不能做以理想批判現實的詩人。 宏觀調控 溫家寶(國務院總理):遏制投資過快增長 “必須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認真清理在建項目;加強金融調控和信貸管理,適度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嚴格土地管理,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加強經濟運行調節,搞好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需銜接!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經濟存在過熱問題 “我相信我們的判斷是對的,中國經濟存在過熱問題。雖然當前的消費物價指數并未出現上漲,但是過量供應的貨幣轉向了資產市場,使得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市場過熱,這也是經濟過熱的一種表現! 厲以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中國經濟不怕熱 “中國經濟是怕冷不怕熱,稍微熱一點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經濟一冷,什么問題都要出來。經濟運行像開汽車,剎車容易啟動難。剎車很容易,信貸一緊縮,財政一壓縮,馬上‘熱’就下來了。但經濟如果冷了,要想啟動,就難了!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 “中國經濟已經處于總體過熱。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們的投資也沒有超過40%,現在卻達到了43%以上,而且還在上升,沒有一絲走穩的跡象。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 張曙光(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經濟過熱實質是政府過熱 “中國目前的經濟過熱是政府過熱,是一種體制性過熱。地方政府出于政績和財政利益的考慮,用轉嫁負擔的辦法,把一部分公共成本轉移到老百姓身上,使得企業的成本收益以及市場信號價格發生扭曲;由于預期到中央會加強控制,各個地方都要趕在關門前再上一塊。” 戴國芳(江蘇鐵本鋼鐵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區政府還是比較支持的 “好像我們民營企業搞,好像有一點叫超常規的做法,好像我們常這樣弄了、批了,我們就開始搞! 吳曉靈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各界不要與央行博弈 “各界不要與央行博弈,不要因為央行現在出手還比較溫和,就想趁這個機會趕快‘干一把’,導致經濟出現大的波動,造成今后的政策更加嚴厲,希望各有關部門自覺控制,以免矛盾激化,導致央行采取大家不愿看到的更強硬措施,對大家都不好! 趙曉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調控來自對市場的“信任危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內心里仍然感覺市場難以信任,當前的調控實質上來自于對市場的‘信任危機’。其實,經過20多年改革,中國已經換了一臺新車,但當汽車突然加速時,我們害怕了,手忙腳亂中最主要的危險,則是突然發現我們根本不知道這臺新車的剎車和油門在哪里! 格林斯潘(美聯儲主席):中國經濟增長會放慢 “中國政府擔心通脹,正設法令增長放慢。中國的增長放慢可令消費品價格回落,從而令鋼材、鋁、銅、鉛等金屬的價格逐步回落,而這些措施已初見成效! 王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房地產泡沫迎來調整 “有經濟學家以土地稀缺為由,提出今后10年大城市房價再漲5倍的觀點,這簡直是頭腦發熱說胡話。房地產價格不適當的上漲只能說明泡沫將來臨或已來臨。宏觀調控雖說動用了行政手段,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從周期來看,持續幾年增長的住宅市場也到了調整期。” 宏觀調控大事記 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從2004年3月25日起,對期限在一年以內、用于金融機構頭寸調節和短期流動性支持的各檔次再貸款利率,在現行再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0.63個百分點。 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將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執行7.5%的存款準備金率。 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決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根據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要求,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將執行8%的存款準備金率。 4月14日,各界期待已久的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悄然出現在央行網站。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的貨幣信貸依然出現較快增長,部分專家擔心,年初定下的經濟增長7%和全年信貸在2.9萬億元的目標能否較好實現。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一季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公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106億元,同比增長9.7%,全社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99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城鎮投資7059億元,增長47.8%。國家發改委體改司有關人士表示,對于如此巨大幅度的增長,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4月20日,香港《明報》報道,中共最高層領導人最近紛紛前往經濟發達的東部大省江蘇視察。在溫家寶總理上月下旬視察江蘇南部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等發達城市之后,總書記胡錦濤和曾培炎副總理亦前往蘇南地區和上海一帶視察。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提出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增長過快,導致信貸投放增幅過大,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統一思想,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落實。 4月2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強調,當前中國經濟運行要著力破解四大問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緊張,加強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應,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4月27日,國務院宣布調高鋼鐵、電解鋁、水泥和房地產四個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鋼鐵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不含經濟適用房項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4月27日,互聯網上開始流傳,中國銀監會給相關商業銀行打招呼,要求五一之前暫停所有貸款發放,這一罕見舉動曾短暫被認為是假新聞,但很快得到一些銀行職員的確認。 4月2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布了中央政府對“鐵本事件”的查處結案,常州市委書記和江蘇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等人受到處分,公告鐵本事件的性質為經濟犯罪,對法人代表實施刑拘。 4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堅決維護宏觀調控政令暢通》指出:“國務院責成江蘇省和有關部門對這一案件涉及的有關責任人做出嚴肅處理,是嚴格依法行政、維護宏觀調控政令暢通的重要舉措! 4月30日,銀監會發出通知,要求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貸款風險管理。圍繞國家宏觀調控目標和任務,銀監會相應提出了七項措施:包括各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貸款損失足額撥備和資本充足率達標的要求,切實提高抵御風險能力;要認真做好貸款五級分類工作,切實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監測和考核;要加強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注意控制貸款集中度風險和關聯交易;要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配合,著力推進資產結構調整;銀監會將建立重大違約情況通報制度,提高對惡意違約風險的整體防范能力;各商業銀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管理信息系統,提升內部管理和控制水準;各商業銀行要建立授信業務盡職調查制度,全面落實信貸風險管理的崗位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