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財經雜志秀之《經濟》2004 > 正文
 
《經濟》:誰在抵制宏觀調控?(之二)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2日 14:14 《經濟》雜志

  相關文章:

  《經濟》:誰在抵制宏觀調控?(之一)

  《經濟》:1300億工程項目上馬 云南投資過熱?

全國偶像歌手大賽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體驗財富之旅贏大獎! 激情新勢力性感新銳動

  文/本刊見習記者 劉建輝

  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缺乏完善的傳導機制,而傳統的行政手段又會遭到地方政府的規避和抵制。要降低投資熱情,又不能傷害經濟健康,每一次的宏觀調控都沒有避開這一兩難局面——這一次依然沒有避開。

  似乎是2003年的SARS壓抑了太多的熱情和能量,SARS過后的投資熱潮幾乎是噴薄而出。2003年中國全年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5118億元,比上年猛增26.7%。今年1月和2月份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又飆升53%。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說法,從投資領域看,房地產開發、鋼鐵、電力、城建、化工等五個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額占全社會的58.8%,而這些都是國有企業相對集中的行業,以往發展迅猛的集體企業和其他形式企業的利潤增長卻顯得相對滯后。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投資增長所占比重最大的五個行業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頭兩個月新增利潤最多的五個行業高度重合,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倚重投資的增長。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專家的分析,中國增長的3/4來自資本積聚,而衡量經濟效率的標準——生產率要素在1995年到1999年每年只增長了2%。

  很明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老問題沒有解決。而這一局面又部分地肇因于一個事實:中央政府部門一直找不到一種既能有效抑制投資沖動、又不破壞經濟健康發展的手段。

  經濟手段的乏力

  房地產、鋼鐵等行業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最近幾年來在飛速發展。要抑制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勢頭,有關部門似乎一直沒有拿出有效的辦法。

  房地產業的現象很能說明問題。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幾乎完全是銀行信貸支撐的結果,無論是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土地儲備貸款還是個人住房消費貸款,都是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把銀行信貸資金集中到了房地產業,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易憲容發表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問題是,在這一人所共知的背景下,偏偏央行收縮房地產業信貸的手段卻顯得十分乏力。

  央行去年出臺“121號文件”,試圖對銀行信貸格局有所調整,實際效果卻很不理想。文件出臺后,2003年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占整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同比上升了21.10%(而2002年為16.90%,2001年為13.03%)。

  為給經濟降溫,去年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從6%提高到7%,但緊縮效果不彰。上個月央行又宣布從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對資本金不充足的銀行,強制性地將0.5%的資金充足到準備金中。同時決定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從3月25日起,對期限在1年以內、用于金融機構頭寸調節和短期流動性支持的各檔次再貸款利率,在現行再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0.63個百分點。

  但問題依然是:這些手段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經濟》記者采訪到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平研究員雖然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出樂觀的態度,但卻又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由于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宏觀調控在總體趨勢上將越來越倚重經濟手段,但由于體制轉軌尚未完成,計劃經濟在一些行業內的慣性依然強大,行政手段現階段仍將在宏觀調控過程中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其實,幾乎沒有人不同意,純粹的經濟手段在市場傳導機制仍很不完善的中國見效很慢,而行政手段則可以利用它的強制性迅速見效——如果不考慮它對經濟健康的負面影響的話。應該說,純粹的經濟手段在中國是很少見的,任何經濟手段的背后都會有一只或者幾只行政大手在推波助瀾。王廣謙教授認為,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對信貸市場不會有大的直接影響。

  當然王廣謙教授也認為,政策背后的“信號作用”是巨大的,貨幣緊縮的信號會直接影響到部分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復旦大學孫立堅教授認為,差別準備金率的實施將限制資產質量不良的銀行繼續實施粗放貸款,雖然這一政策的效果要在較長期內才能顯示出來。

  誰愿意動用行政手段?

  中央對宏觀形勢的控制,行業上叫“條條”,地方上叫“塊塊”。從目前的現實來看,“條條”上的調控往往較多著眼于經濟手段,而對“塊塊”,行政手段的作用則受到更多重視。

  但“塊塊”上的事情也不好辦。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前兩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增長率為12.1%,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卻高達64.9%,換句話說,本輪投資浪潮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掀起的。

  當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抑制投資熱情時,暫且假定地方政府能啟用有效的行政手段來落實中央的意圖,卻有另外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難以解決:地方政府有足夠的積極性來執行中央的政策嗎?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的專訪時指出,地方政府并不是時時處處都能和中央統一思想認識的,相反,地方上往往具有“舍大家顧小家”的傾向。

  在中央和部分地方的現實關系中,“令行禁止,言出如山”不是常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才是常態。對于國家的政策,各地在執行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規避行為,因為各地都有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的壓力。這些規避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一些政策效果。

  “地方政府的這些行為也可以理解”,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如是說。地方政府大多清楚哪些項目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只是他們很難把這些項目放到行業以及國家的大環境中去考慮,同時,任職的期限也加劇了他們的短期行為。

  一位吉林的官員向記者透露,中央政府部門的政策文件有時也不盡合理,居廟堂之高者對于地方上的具體情況很難做到全面地把握。所以對于某些政策,地方政府不得不想辦法迂回周旋。“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已經上馬的或者在計劃之中的項目,想停非常難!边@種投資慣性的存在使得對投資過熱控制的周期被延長了。

  在《經濟》的實地調查中(參見本期《云南投資熱潮洶涌》一文),地方政府從微觀角度為地方投資項目辯護、為自己規避中央政策的行為辯護似乎總是不乏理由。但是,“在足球看臺上,一個人站起來可以看得更清楚,這是微觀問題;所有人都站起來則所有人都看不清楚了,這是宏觀問題”,地方政府官員們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莫迪利阿尼的這句話肯定是沒有什么知覺的。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專家王元京認為,由于此次投資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導——盡管他們可能沒有直接出資,但有土地做抵押,或者有其他擔保的形式,因此,目前的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不僅意味著一種金融風險,也可能帶來地方財政風險,地方財政風險甚至可能超過銀行的信貸風險。

  逼仄的政策空間

  不得不承認一些國際研究機構的眼光是十分敏銳的。世界銀行4月20日發自于華盛頓的簡報稱: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抑制投資增長過快的努力“由于缺少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以及經濟管理責任分散,所受到的挑戰是嚴峻的”。

  但是宏觀過熱的問題必須解決。有專家指出,近期出現的高投資增長率,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問題在惡化。這種觀點近來較多地得到學界和官方的認可。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中國每一次經濟的大起大落,都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密切相關!惫潭ㄙY產投資過猛,既加劇了煤、電、油供求關系緊張,也影響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

  “從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看,投資的增速比消費快近44個百分點,二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從三大產業的比例關系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了2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了78.6%。這種態勢如果持續下去,必將加劇產業結構的扭曲!眹野l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專家郭克莎指出,過分依賴于一個方面推動力的經濟增長太快,超過了潛在增長率,會導致增長質量的下降。根據對我國1990年代初相關數據的研究,總體上看,政府投資每增長1%,應當能使GDP增長達到0.8%左右。但是,在2003年,投資每增長1%所帶來的GDP增長卻只有0.4%左右。

  由于中國資金-資本市場的不健全,投資增長過快還會引發和加劇金融風險。王元京表示,本來,銀行、債券、股市應該分別作為企業短期、中期、長期融資的三種方式,其中銀行的作用應體現在企業短期融資服務方面,特別是以解決流動資金為主。但是,現在銀行的中長期貸款代替了公開市場的融資職能,顯然,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非常大,可能產生新的大量壞賬。

  過度投資引發不良貸款增加的問題,也是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著名投行摩根史坦利對中國經濟的憂慮。摩根史坦利首席分析師羅奇認為,信貸泡沫及通貨膨脹的存在促使中國經濟必須減速以換得持久地平穩發展。

  然而,抑制投資過熱卻并不是一個國家唯一需要達到的目標。陳東琪強調,國家固然需要對過熱的經濟進行降溫,但也要確保降溫是一個軟著陸的過程而不是硬著陸。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霍米·卡拉思的觀點與陳東琪遙相呼應:“本地區面臨的最大風險不是來自中國的增速放慢,而是來自硬著陸,要避免硬著陸需要技巧和協調的政策制定!

  既要在手段匱乏的情況下把過高的投資增幅降下來,又要避免“硬著陸”對經濟健康的傷害,這幾乎是一種兩難。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部門將在一個逼仄的政策空間中艱難前行。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