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力:消費結構升級、制造業擴張及城市化進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09日 21:20 《中國科技財富》 | |||||||||
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大關。 2003年年末,中國私人轎車擁有量已達489萬輛。 居民個人已經成為住宅、汽車等高增長行業的最終消費主體。這一輪的行業增長的出發點和歸屬點都是以居民消費作為基礎的。
我國的制造業除了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之外,對外出口也保持著快速增長,其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尤為迅猛。 以重化工為明顯特征的本輪經濟擴張周期與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中國邁向世界制造業中心,還有近年來不斷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以及最新一次新技術革命都為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提供了強勁動力。 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大幅度升級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的主要動力。 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大關,達到1090美元。有專家認為,進入人均1000美元的階段,社會的消費結構將會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而且,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為標志的中產階層正在形成和擴大。美國有學者發表研究報告稱,10年后,中國大陸40%人口的生活將達到中產階級水平。 2003年年末,中國私人轎車擁有量已達489萬輛,比上年末增加146萬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度統計公報,2003年,中國汽車的產量由2002年的325萬輛迅速升至444萬輛,增長幅度高達36.7%。汽車銷售量達到204萬輛,增長92.8%。其中轎車產量首次突破200萬輛,達到202萬輛,只用一年時間就跨越了第二個百萬大關,比上年增長85.0%。此外,2003年一年新增的電話用戶達到11200萬戶,這個數據相當于英國和法國兩國人口數字的總和。2000年,中國年生產汽車200萬輛,居世界第十一位,而2002年中國汽車產量已經超過300萬輛,比上一年增長39%。 統計顯示,2003年也是全國轎車企業產能邁上新臺階的一年。在大量新產能即將進入市場的情況下,預計今年轎車產量還將有一個明顯的提高。美國調查公司CSM Worldwide預計中國到2008年汽車產量將超過600萬輛,達到2002年的2倍,這種增長速度將非常驚人。到2006年中國將超過德國居全球第3位,到2015年超過日本居全球第2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馮飛指出,近兩年居民消費結構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級和轉變,使房地產、汽車等產業成為新的高增長產業。由于汽車等行業具有產業鏈長的特點,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很強,尤其是對鋼鐵、機械、化工等重工業產生了較大需求,成為近年來重型工業加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從2003年起,工業高增長行業,如電子設備制造、汽車制造、冶金和化工等,都與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在年初的中國經濟增長論壇上表示,被稱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電子信息產業、房地產業和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居民個人已經成為住宅、汽車等高增長行業的最終消費主體。這一輪的行業增長的出發點和歸屬點都是以居民消費作為基礎的。不僅重化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而且產業結構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在迅速加快。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為中國重化工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聚集條件。 城市化是指伴隨著現代工業和信息社會、經濟社會分工的細化而產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3年的40.5%。80-90年代,政府提出農民離土不離鄉,結果“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認識上的局限制約了城市化發展的空間。90年代至今,鄉鎮企業開始向開發區、工業區集中,鼓勵人口流動,城市化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與重工業重新大發展互為支持。一方面重工業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產業支撐;另一方面城市化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空間支撐,因為重工業發展離不開城市化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規模經濟。城市化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基礎設施成本,即同樣多的基礎設施能支撐更多的工業發展,農村建立基礎設施成本太高,或者說因為價格太高不能建立那么多的基礎設施,使企業沒有辦法做大。而在城里,由于聚集效應,同樣的投入會支撐更多的工業發展。而且由于人口聚集在一起,可以使家庭生活社會化,創造出更多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使市場得以擴大,經濟得以發展。 城市化進程加快也促進了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全國工業產出的50%,國內生產總值的70%,國家稅收的80%都集中在設市城市。城市作為一定地域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中心,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而且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重工業、基礎設施、建材、水、電等行業的快速發展,與此相對應的是鋼材、水泥、能源、電力需求急增,又加快了經濟重工業化的進程。過去五年,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總共發行了6600億的長期建設國債,形成了3.2萬多億的國債投資規模,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為近年和今后一段時期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見表4) 世界城市化經歷了由較小的城鎮-大都市-大都市區-大都市地區-形成具有世界意義的城市這樣一個發展歷程,在我國由于人口、土地、歷史條件已經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等高密集、高城市化的地區,其它城市的開發熱潮也正不斷涌現。世界其他城市的發展經驗表明,城市化進程可分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30%到70%的增長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為40%左右,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如果我國城市化速度保持在每年增長1%-1.5%,僅城市化水平提高就可拉動投資增長3%-5%。 根據各國經驗,人均GDP 1000-3000美元這一階段,是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后15-2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將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不過,盡管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有了較大提高,但至今仍滯后同等工業化國家城市化水平約15個百分點左右,比發達國家低很多,比許多工業化程度相近的發展中國家也要低10個百分點以上。由此,低城市化率愈發顯現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其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城鄉二元結構。這種結構大大制約了農民收入增長和農村市場規模的擴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使農村勞動力出現剩余,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占全國69%的人口對GDP的貢獻只有1/5多一點。同時,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使城市大量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過剩,制約了第三產業發展,進而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化對中國經濟及重化工的持續高速增長都至關重要。世界銀行認為:國家GDP達到1萬億美元是一個標志性臺階,意味著財富積累將步入新的航道。與國際已有的經歷對照:美國的GDP總量在1970年達到1萬億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GDP總量達到2.7萬億美元;日本的GDP總量在1978年達到了1萬億美元,其后的10年中GDP總量達到2.4萬億美元;中國的GDP總量在2000年達到了1萬億美元,隨后的情況會怎樣呢?我們注意到美國當時的城市化率超過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中國2000年GDP達到1萬億美元時的城市化率僅為36%。由于城市化率的差異可能會導致的財富集聚能力的差異。中國要在60%以上的農村人口的狀態下,達到美國、日本當時積累財富的水平有相當的難度。專門研究中國城鄉問題的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蓋爾.約翰遜曾指出:“日本經濟起飛的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65%;美國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72%;而中國在1985-1995年間,從農業人口轉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臨時流動的人口在內,也不超過10%,這將大大限制中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擴張! 重化工業的加快發展,特別是汽車社會的來臨,將繼續加劇與傳統城市結構的矛盾,進而推動新的城市化進程,為軌道交通、機場、港口、城市間高速公路、城市其它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產業帶來發展契機。 中國正在邁向世界制造業中心,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雖然與英國、美國和日本等世界制造業中心相比,我國真正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國的工業競爭力已顯著增強,正在邁向世界制造業中心。由于制造業大部分為重工業,因此向世界制造業中心邁進的過程也就是重工業大發展的過程。我國工業的高速增長與發達國家工業的低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1990年至2000年,美國工業增長45%,加拿大增長35%,日本只增長0.6%,而我國增長641.6%。 同時,國際產業特別是資本品制造業開始較大規模地向中國轉移也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支持。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目前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約有400家來華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截至2003年年底,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38億美元,其中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繼續增長,高達535億美元,仍位居世界第一。外商直接投資當中,約70%是在制造業領域。 加入WTO后,我國重工業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外商投資重工業越來越多。外資大量流入中國,也是看準中國進入重化工業化時代的條件成熟。 以美國為例,美國制造商開始向中國大舉遷移,因為他們意識到付錢讓中國公司來生產比在美國本土生產要便宜,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另一方面,以專業代工起家的中國制造企業不再滿足于棲身于價值鏈下游,國內價格戰愈演愈烈,產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利潤率越來越低,這使企業逐漸意識到必須另尋出路,通過收購國外品牌開創新的盈利路徑也就成了各企業的共識。 我國的制造業除了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之外,對外出口也保持著快速增長,其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尤為迅猛。自2000年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超過40%以來,一直呈現穩步增長,2003年更是一舉跨越50%,占據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高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凈增2304億美元,連邁2個千億美元臺階,比上年增長37.1%,為1980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4128億美元,增長39.9%,全年實現貿易順差255億美元。 機電產品出口穩占半壁江山,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勢良好。2003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4.6億美元,增長44.8%,高出總體增速10.2個百分點。其中機械及設備出口834.7億美元,增長64.3%;電器及電子產品889.8億美元,增長36.7%。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 新技術革命為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提供了技術支撐。 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重點,包括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技術等在內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整個經濟的面貌,引起了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一些變化。在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美國的所謂“新經濟”,正是以信息產業為主要增長動力的。在類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新技術革命提供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機遇,更多地則體現于以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已建立或正在成長中的傳統產業以及積極發展新興高技術產業。 重工業大多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技術進步有很強的依賴性。以網絡化和信息化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開,我國基本抓住了這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在部分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步,這也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在汽車制造和消費領域的迅猛增長已經引起了其它發達國家的擔憂。他們擔心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會奪走汽車制造業為本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但是,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跨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建立的工廠正在使用機器人進行焊接,裝配流水線和各種重型機械的使用也很常見,幾乎同美國本土資本密集型的汽車廠沒什么分別。相比之下,在印度,當地的汽車制造廠里工人很多,機器很少,很符合人們對一個充斥著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