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驅動資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09日 20:50 《中國科技財富》 | |||||||||
展開中國的經濟版圖,在大多數行業,產業下游已經高度市場化,在最接近百姓需求的行業中,民企的比例幾乎高達100%;在產業的中游,一般情況是國企和民企并存;但到了產業的最上游(大部分是重化工業),則幾乎全被國有大型企業所控制。進入重化工時代,民企要想獲得高額利潤,就必須向上游挺進。畢竟,利潤是指點企業家的“圣經”,追逐利
重化工的高利潤,無疑是需求大于供給的結果。在重化工時代以前,國內需求集中在“衣、食”方面,眾多的民企進入這些行業,通過競爭,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民眾提供豐富的食物、衣服和家電。由于競爭充分,最終企業利潤下降,消費者獲得利益。進入重化工時代,國民的需求開始集中在“住、行”方面,而此時,中國大多數重化工企業仍然控制在政府的手里,民企被禁止或被有條件地限制進入這些行業,不充分的競爭與民眾強大需求的猛烈撞擊,造成了供給不足和一部分壟斷企業的利潤高企。 在國資委的控制下,中央“航母”主宰了中國市場的最上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團壟斷了國內的原油和成品油市場;中鋁集團和中國五礦集團壟斷了鋁礦和氧化鋁的生產;五大通訊集團掌握著龐大的通訊市場…… 壟斷必然產生異乎尋常的高利潤。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就曾指責氧化鋁的利潤高達300%。按照劉氏的成本計算,每噸氧化鋁的成本為1000多元。而最新的消息稱,目前國內市場的氧化鋁已高達4300元人民幣/噸,進口氧化鋁到岸價為510美元/噸,港口交貨價為5300元人民幣/噸。令人驚訝的是,直到2002年底,氧化鋁的價格還在1300元(150美元)/噸左右。 短短時間內,氧化鋁的價格何以如此天翻地覆?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鋁業生產鏈條中,下游的鋁制品市場化程度最高,基本沒有進入門檻;中游的電解鋁行業目前共有140多家企業,民資占半壁江山;但在上游的氧化鋁行業,全國則只此一家——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鋁業)——別無分店。 而這家分店的生產能力,據中國鋁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聲錕稱,今年氧化鋁產量為650萬噸。這個數目與全國1280萬噸的需求相比,還有630萬噸的缺口。同時,由于國內氧化鋁進口實行登記證制度,氧化鋁一般進口權由中國五礦進出口公司和中鋁擁有,氧化鋁進口渠道也十分有限。 兩家國企的行業壟斷,使鋁廠不得不用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從這兩家公司手中購買原料,國外的氧化鋁供應商也趁機在這個沒有規則的市場上大賺其錢,直接造成了國內電解鋁企業大規模的經濟損失,比如國內電解鋁大省——河南——2002年因氧化鋁漲價,損失了近20億元。 面對氧化鋁不斷飛升的價格,劉永行認為:“需要引入競爭抹平它。” 劉永行的底氣來自十六屆三中全會所做的《決定》:“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盯住壟斷,看它將要放松時,插進去,”劉永行說,“民營資本進入重工業,相對于國有企業,特點是用國企一半的時間、一半的投入就可完成同樣的事情。” 自信催促劉永行介入重化工。在劉永行頭腦中,自己的事業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最下游的飼料,上溯到電熱聯產、賴氨酸、鋁電復合,最終進入產業鏈的上游氧化鋁。 在這條產業鏈上,越往上利潤就越豐富。據劉永行介紹,雖然號稱“中國飼料大王”,東方希望飼料業每年的銷售額也不過30多個億。進入鋁電復合環節后,按計劃,僅兩家鋁廠到2008年就有115萬噸的產量,如果按現在1萬6千元的價格,就是接近200億的產值。他占有51%股份的河南三門峽氧化鋁項目,按年產105萬噸、現在每噸4300元計算,年產值也近50個億。 其中,處于產業鏈最下端的飼料業,由于市場化程度極高,單體利潤率不斷下降,毛利潤僅為10%左右;電解鋁行業平均毛利率是18%;賴氨酸的毛利率是53%;到氧化鋁,則上漲到300%。 像劉永行這樣,順藤摸瓜,涉足上游重化工行業的民企并不是少數。 在草根經濟發達的浙江,成立于1994年的蕭山“恒逸化纖”,最初的主營業務只是外購化纖絲,然后織成化纖布出售。由于當地紡織業快速發展,其原料化纖絲十分緊缺。面對這種情況,1999年恒逸作出決定:投資4.5億元興建17萬噸聚酯熔體直紡項目,制造化纖絲。 這在當時是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因為當年有關部門為了抑制聚酯企業的過熱,特地發出通知:凡聚酯建設項目,不分規模大小、資金來源,一律按項目性質分別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重大項目報國務院審批。任何地區、部門均不得審批聚酯建設項目,所有銀行均不得為其提供貸款。知道即使上報也“不會批下來”,恒逸便以生產農用薄膜為由申請了設備指標,自行投資。 2001年,一期聚酯項目建成投產,恒逸集團也因此獲利匪淺。銷售收入方面,2000年為8.1億元,而2001年達到15.2億元,同比增長87%;利潤總額方面,2000年為5000萬元,2001年達到9800萬元,同比增長96%。 2003年,“恒逸化纖”又看上了利潤和規模更大的上游行業——PTA(精對苯二甲酸),計劃在寧波投資建設。 但像氧化鋁一樣,PTA也被壟斷在少數國有大企業手中。據了解,目前,我國PTA生產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的旗下企業,他們的PTA幾乎占到國產PTA的70%,另外30%則由合資的廈門翔鷺和獨資的珠海BP-阿莫科等企業生產。而有消息稱,截至目前,民企及非兩大集團的國有聚酯企業(PTA的下游,包括滌綸),沒有一家正式獲得PTA生產許可。 “浙江恒逸試圖上馬PTA、劉永行進入氧化鋁,既是為了從國企的壟斷高額利潤中分一杯羹,也是為了規避原料價格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業內人士分析說,國家嚴格的審批制度,不僅讓民企的長期戰略難以實施,也造成了產業鏈發展的失衡。 事實上,展開中國的經濟版圖,我們發現這種失衡并不少見。在大多數行業,產業下游已經高度市場化,在最接近百姓需求的行業中,民企的比例幾乎高達100%;在產業的中游,一般情況是國企和民企并存;但到了產業的最上游(大部分是重化工業),則幾乎全被國有大型企業所控制。也就是說,進入重化工時代,民企要想獲得高額利潤,就必須向上游挺進。畢竟,利潤是指點企業家的“圣經”,追逐利潤是資本與生俱來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