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調控惡性循環再現 “硬著陸”難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08日 09:27 《財經時報》 | ||||||||||
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24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說,中國目前的確存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增長也過快等問題,如不加以妥善處理,會給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不管經濟是否“過熱”,投資過熱、信貸增長過快已成為中央高層的共識。另一個共識或許是投資過熱、信貸增長過快的成因。按溫家寶總理此前發表的看法,地方政府和國
既然地方政府和國有經濟體作為投資主體,以非市場化手段拉動了這一輪投資熱潮,那么,單純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通過貨幣政策對其施加影響,其結果只能是“效率低下”。 比如數據顯示,隨著準備金率的首次提高,去年中國全國金融機構月均增加的人民幣貸款由三季度的2300億元銳減到四季度的979億元。但與此同時,今年前兩個月鋼鐵行業的投資增速卻達到172.6%,水泥行業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也同比增長了133%。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此之快的投資增長錢從哪來?人們或許可以從央行的貨幣政策報告找到一些結論。 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基礎貨幣投放,在去年年底5.23萬億元的基礎上減少了449億元,但同時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卻從去年年底的22.1萬億元上升至23.2萬億元。這說明,中國的貨幣乘數(M2/基礎貨幣)在增加。據《財經時報》測算,今年一季度的貨幣乘數達到了4.4936,比去年年底的4.2256提高了0.268。 貨幣乘數的提高,意味著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增強。這就是說,一方面央行不斷收回商業銀行流動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卻在通過創造貨幣或流動性能力的提高,對沖央行的收緊政策。商業銀行創造流動性的手段十分簡單,無非是加大“以存定貸”的力度,或將貸款期限由長拆短。這在業內早是公開的秘密。 宏觀貨幣政策效率低下是一個十分嚴酷的現實,其誘因源自微觀主體(企業或商業銀行)行為的非市場化。這一點,央行行長周小川前不久在談到中國利率市場化問題時特別指出:“如果微觀基礎不在乎盈利多少,不在乎股東利益,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利率或匯率)的作用就無法通過他們準確有效地傳導。” 這是中國的一個“老大難”問題。1993年以后開始的宏觀調控,之所以最終演變為硬性的行政干預和控制,實際就是微觀主體的非市場化所致。當時有經濟學家指出,利率的提高會抑制企業的貸款需求嗎?不能。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也好,商業銀行也罷,他們不以營利為目的;他們借錢無非是為了暫時性地有錢花,或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所以,不管銀行利息多高,企業敢借、銀行敢貸,而把可能的風險留給他們的繼任者。 遺憾的是,10年前境遇如今重現。在我們看來,中國的宏觀調控又一次陷入了惡性循環中,其體現在扭曲的微觀主體(行為非市場化)導致貨幣政策失靈,貨幣政策的失靈,引發更加激烈的貨幣甚至行政手段的強制約束,過于激烈的強制性手段致使微觀主體行為進一步扭曲。 這一現實或可意味著,既然通過貨幣政策這一市場化手段難以達到抑制投資過熱的目的,那么萬不得已時,中央是否會重新適度啟用行政手段予以遏制?現在看來,恐怕在所難免。但是,行政手段的使用難免導致中國投資過熱的“硬著陸”,這或許是眼下中央最高管理層需悉心權衡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