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背后的汽油和柴油價格形成機制是否科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9日 08:27 南方周末 | ||||||||||
石油是生產生活的基礎性產品,油價高低直接影響到整體的經濟效率和國民福利。但是,即使在那些為油價上漲而罵娘的司機們當中,也很少有人認真想過,他們加到車里的汽油或柴油究竟是如何定價的?這種價格形成機制是否科學?居高不下的油價與國內的石油體制又有何種關聯? □本報駐京記者 王子恢
3月31日,發改委再度上調油價,調幅為4年來之最,與去年底相比,三個月內,90號汽油零售中準價每噸提高了500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油價均到達了2000年國家實行成品油浮動價格以來的最高點。 中國社科院知名學者易憲容的計算顯示:按每車每月150升的耗油量測算,每車每月需多支付40元左右,全國的司機每月至少多支付10億元人民幣。 一個月來,消費者已經平靜地接受了油價大漲的現實,并且和以往一樣接受了漲價的理由:國內國際油價接軌了,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當然也要跟著漲。 但是華北地區的柴油緊張卻似乎不能以國際油價高漲來解釋。 在華北,持續兩個多月的柴油短缺呈加劇勢頭,華北多數地區0#柴油批發價已經飆升至3800元/噸左右,甚至出現了柴油價格批零倒掛現象。4月22日,鄭州市場,非中石化、中石油系統的成品油經營單位柴油價格大幅攀升,多家陷入斷油窘態。市場公開信息稱,中石化、中石油停止了對外批發柴油,實行“停批保零”政策,并限制加油站銷售量。 國內市場供不應求,國內石油巨頭的成品油出口卻在迅速增加。作為由國家賦予行政壟斷權的國有石油公司,兩大集團在近乎免費地獲得油氣資源開采經營權的同時,卻并未承擔相應的義務。每一次油價上漲,它們都將成本完全地轉移給下游行業和消費者,自己的利潤則直線攀升。 另一方面,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進口國之一,我國對國際油價卻幾乎沒有發言權,并且總是買漲不買落多花冤枉錢。 這一系列的現象有沒有內在聯系?國內油價形成機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究竟是如何接軌的?國內石油體制與石油價格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 油品大買家,油價小跟班 我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是在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加權平均的基礎上制定的,三地加權平均價格上漲幅度超過8%后,發改委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價格。 但是,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教授認為,我國目前實行的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還僅僅是價格水平上的簡單接軌,而不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接軌。油價與三地掛鉤可以緩沖單一市場價格的波動,但這種定價方式仍然是一種政府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但卻具有滯后性,最重要的是它與國內供求關系脫節。 以成品油進口為例,我國是亞洲最大的成品油進口國,進口成品油通常采用裝船當天及裝船前后各兩天共五天的新加坡普氏燃料油現貨報價的加權平均價作為雙方結算的價格。而新加坡市場顯然并不能體現我國成品市場的供求狀況。 原油進口也一樣。在我國,原油進口主要是通過四家擁有石油進出口貿易權的國營貿易商進行的。即中石化屬下的中國聯合石化公司、中石油屬下的中國聯合石油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四大公司從國際市場購買原油,一般是與供應方簽訂一個中遠期的現貨合同。交易價格往往是以交貨當天與前后各兩天共五天內某個國際市場價格的加權平均價格為準。 國內的油田的原油價格也與國際價格掛鉤,與自身的開采成本沒有直接的關聯。 “中國目前還沒有控制國際石油價格的能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夏義善告訴本報,中國進口石油比例大,但在價格上完全處于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石油進口多年最深刻的教訓就是中國應該在國際上擁有石油定價權,哪怕是部分定價權。 直到2000年年底,國內首家獨立的石油報價及分析機構才在廣州成立,2003年3月,珠海格力石化和中化廣東分公司等國內7家最大成品油坐市商發起報價同盟,試圖形成國內成品油供應基準價。2003年3月,道瓊斯與金凱石化財經資訊網合作,推出了黃埔成品油現貨價格,2004年3月道瓊斯又推出了兩個月到貨的黃埔成品油遠期基準價。而新加坡普氏則在同期推出了包括過駁價、提庫價和到貨價在內的黃埔成品油現貨價格體系。但是目前這些價格體系在國際上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建立中國的石油價格發現機制,目前剛剛起步。 “中國沒有油品定價權,主要是因為沒有機會參與期貨交易。”百福期貨張天明告訴本報,“由于沒有轉嫁風險的機制,最終我們只能在采購現貨時被動地接受抬高以后的油價。” 據業內人士透露,上海期交所的燃油期貨已經獲得國務院批準,不久后將正式推出。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及大連商品交易所均已進行了燃油期貨的產品設計。 石油進口為何總是買漲不買落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曾經對中國的石油進口作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中國的石油進口正在演繹多年前糧食進口“買漲不買落”的怪圈。他援引海關的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并導致相關化工產品平均漲價21%,但中國該年進口原油數量達到7000多萬噸,與1999年相比,幾乎翻了一番。2001年,國際油價曾從30美元以上每桶一路下滑到17美元每桶。但該年中國的進口原油數量為6025.5萬噸,比2000年下降14.09%。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在類似研究中發現:1999年1月至2月,在國際油價處于最低谷的時期,中國進口原油297.94萬噸,比上年同期反而減少了40%;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而中國的原油進口也開始回升,當月進口原油433.25萬噸,成為1998年1月以來進口最多的一個月,是2月的2.6倍。 這種“買漲不買落”的“購買怪圈”在2003年及今年一季度的國際油價上漲中再次得到了驗證。2003年,國際油價持續高漲,中國原油及成品油的凈進口量亦大幅增長35.6%,達到創紀錄的9739萬噸,而石油凈進口總額達到20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7%。 今年第一季度,國際油價上漲到了十多年來的歷史高點,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于4月20日發布的數據,中國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進口量為3014萬噸,較2003年同期增長35.6%。 百福期貨的張天明是業界的一位資深人士,他告訴本報,從國際期貨界的行業數據看,國內石油貿易公司很少在國際市場上采取期貨的方式做生意。這是價格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此國內業界也頗有苦水。他們抱怨說,根據中國證監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境外期貨頭寸實行額度管理。企業想在境外進行某種期貨品種的套期保值,首先得通過國外的經紀行開設期貨賬戶,然后向有關部門申請期貨頭寸額度,這種管理體制使得企業的決策行為受政府審批的限制極大,而且一旦作出決定就很難更改,從而不能有效地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但是主要的原因似乎并不在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告訴本報:“我認為,國內油價居高不下,三分之一是國際原因,三分之二是國內原因。” 張天明則認為,“國有石油外貿公司之所以不能更多地參與國際期貨交易,一是自身認識不足,缺乏防范風險的機制,二是壟斷體制完全可以將成本和風險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因此他們缺乏規避價格風險的動力。” 據記者了解,我國的石油進出口業務有嚴格貿易權限制,只有前文提到的四大公司才擁有石油對外貿易權,幾乎所有其他公司進行石油進口業務,都需要通過四大公司代理。四大公司按照總成交額的一定比例來收取代理費。 石油大學董秀成教授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國際油價的高低與石油進出口公司沒有直接關系,如果從利益的角度而言,油價高他們反而可以多賺錢。 這就使國際投資資金有機可乘。 “在供求關系沒有發生重大變動的情況下,油市動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投機造成的。”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元華告訴本報,“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總量的三成,其余均為套利者。國際投機對每桶原油價格造成的影響大約為8美元。” 張天明認為,近幾年來,由于國際社會對游資嚴加防范和約束,相當多的對沖資金開始由金融資本市場轉向國際能源與原材料市場,通過大量持有的方式抬高價格,等待來自像中國這樣的能源需求大國采購。而這種現象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更為集中。 多種因素影響之下,中國的石油采購價格往往是在別人的股掌之中。“等你買完了,價格就下來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分析,今年一季度,中國石油進口因為價格因素的原因,已經多支付了11億美元。而宋國青教授此前的研究認為,在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中,中國高進低出,為7000余萬噸的原油進口量大約多支付了80億美元。 所有多支出的部分,最終都要由國內的下游行業和消費者來埋單。 壟斷與高油價 在華北與鄭州的市場人士看來,近期的“油荒”原因復雜,但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供應方限制供應,非中石油、中石化系統的加油站批發不到柴油。不僅如此,在華北,就連中石化自己下屬銷售單位4月的配置計劃量也只有銷售計劃量的五分之三甚至更少。 “找不到油源。”這是中石油、中石化系統之外加油站在“油荒”中的最大困惑。 1999年前,許多社會企業都擁有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但市場一度混亂。1999年~2000年,原國家經貿委對成品油市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整頓,最終形成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巨頭南北分治,按地域劃分勢力范圍的市場格局,成品油的批發權完全被收歸兩大石油公司。整頓清理后的全國成品油市場,由最初的8500多家成品油批發企業縮水至去年的2500家,7.8萬個被保留的加油站中,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占去了半壁江山。 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掌握成品油批發權之后,兩大公司為了有效地控制利潤,采取了利潤留在批發環節,以批發補貼零售的做法。這樣,批發價格定得較高,兩大集團自己的加油站利潤空間也縮小,僅僅能維持正常運轉,但兩大集團通過系統內核算保持整體盈利。 對于只能從兩大集團進油的社會企業而言,這種做法幾乎將他們逼上了絕路。(相關報道參見本報2003年10月16日《民營公司5年奮爭石油壟斷堅冰難破》) 國泰君安行業分析師劉谷告訴本報,為了從上游控制利潤,目前兩大集團一些煉油廠成品油尤其是柴油的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已經沒有多大差別。 《國際石油經濟》雜志是石油行業最受推崇的專業雜志,該雜志今年第3期一篇文章刊出了一幅近年中國油品零售毛利示意圖,從該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2001年后,成品油零售的利潤在逐年減少。 “為在價格上獲得更大的主動權,每年兩大石油公司都制定偏緊的供應計劃。這樣,任何突發的需求增長,都有可能在局部地區打破這種體系平衡。”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油荒的根源是復雜的,但這種體制往往是油荒的一個主因,現在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在油荒期間,許多加油站油源中斷,但國內還有大量成品油出口。” 這一說法可以從中石化年報數據中得到印證。中石化2003年國內成品油總銷量達7592萬噸,較2002年的7009萬噸提高了8.3%。其中,零售量3885萬噸,較上年的3473萬噸提高11.9%;但批發數量卻從上年的2273萬噸下降到2174萬噸,同比下降了4.4%。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國際油價上漲,國內石油石化行業成本上升,會使利潤受損。但實際上,去年12月份油價上漲后,據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今年4月15日提供的數據,2004年一季度,我國石油與化學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據國泰君安劉谷分析,3月31日汽油零售中準價再次上調8%,可令中國石化(whmsebhyy.com/realstock/sh600028.html#xgzx' target=_blank >資訊 whmsebhyy.com/realstock/sh600028.html' target=_blank >行情 voteview.sina.com.cn/cgi-bin/voteview/comment.cgi?channel=stock&newsid=sh-600028&style=1' target=_blank >論壇)盈利上升約4%以上。中石化屬下鎮海煉化本次調價可令凈利潤上升約5%。而中石油中石化一些人士也公開稱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對行業發展極為有利。顯然,高油價成了兩大集團的福音。 “在成品油領域,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利用其優勢地位,對它們之外的成品油企業實行了壟斷或者變相壟斷,在石油產品銷售上實行內部價格,限制了石油業的有序、有效競爭。”發改委能源所一位在業界頗有影響的學者說。 實際上,從原油的進口,到陸上勘探開發、采油煉油、成品油批發及零售等各個領域,均是兩大集團雙寡頭壟斷的格局。在整個石油行業中,市場競爭極不充分。 在原油進口方面,四大國有石油外貿公司處于完全壟斷地位,而在四家之中,兩大集團依然處于主導。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田春榮在《國際石油經濟》第3期發表文章稱:在原油國有貿易進口量中,2003年進口原油的近一半由中石化旗下的中國聯合石化完成。中化國際(whmsebhyy.com/realstock/sh600500.html#xgzx' target=_blank >資訊 whmsebhyy.com/realstock/sh600500.html' target=_blank >行情 voteview.sina.com.cn/cgi-bin/voteview/comment.cgi?channel=stock&newsid=sh-600500&style=1' target=_blank >論壇)石油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是原油進口,但是該公司沒有煉油廠,其進口的原油均要銷售給兩大集團的下屬煉廠。 在成品油批發領域,雖然在去年9月,上市公司湖北天發股份有限公司稱從商務部拿到了兩大石油公司之外第一張批發牌照,但是,拿到這一牌照后天發卻發現由于沒有油源,批發業務基本上無從談起。雖然中石油承諾每年給天發提供80萬噸的市場批發配額,但一位石油界資深人士告訴本報,天發拿到這個配額以后,因為種種原因,很長時間內不能從中石油拿到現貨。 據了解,國外石油公司開采油氣資源,必須向資源所在國政府繳納高額的資源稅,這筆錢是當地政府用于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資金來源。但在我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團繳納的資源稅,金額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每噸只有8到24元人民幣。 “政府給了你這么大的優惠,以至于許多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政府都無錢提供。但是等到國際油價波動劇烈政府需要你履行義務時,你卻以自己是海外上市公司為由來推脫,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 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石油價格高昂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的石油安全。他說:“許多人一談石油安全就是供應安全,動不動就扯到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安全上去。實際上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沒有供應問題,只有價格問題。即使真的打仗,壓縮民用消費,國內的石油產量也可以保證軍用。所謂石油安全,就是能夠以可接受的價格持續獲得石油。這個概念已經越來越得到國際性的認同。” “但用壟斷的方法來謀求石油安全是與虎謀皮,市場化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一個競爭者要勝過十個監管者,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成品油批發零售環節開始開放市場,培育市場競爭主體。” 按照入世承諾,至2004年12月11日,我國將對外資開放油品零售市場,2006年12月11日,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并允許外資有限制地進入油氣勘探開發。市場開放已經是大勢所趨,問題在于,對外開放之前能夠先行對內開放嗎? 有消息稱,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牽頭起草的新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有望在今年正式浮出水面,新的市場規則將放寬成品油零售甚至批發業務的準入限制,做到提前對內開放。 但愿這不只是一條傳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