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有壟斷到自然人 中國外貿經營權門檻漸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8日 18:58 新華網 | |||||||||
新華網廣州4月28日電 (記者 車曉蕙) 30歲出頭的錢勇半年前從廣州一家國有外貿公司辭職后,開始“掛靠”在有外貿經營權的進出口公司從事外貿生意。現在,他稱自己將以“自然人”身份從事進出口貿易。 “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但我們的活動馬上就有法律支持了,”錢勇高興地說。他提到的法律,就是在本月上旬通過修訂的《中國對外貿易法》。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這部
正在這里舉行的廣交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對外貿易交易會,每屆廣交會都吸引超過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采購商。錢勇關注著廣交會的交易情況,為自己下一步的外貿業務積極做準備。 按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2003年世界各國貿易排名情況,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世界排名已從上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進口則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三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WTO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沈伯明說,與1994年出臺的《對外貿易法》相比,修訂后的新法最突出的一個變化就在于,外貿經營者的范圍再次擴大,享有外貿經營權的門檻再度降低,作為自然人的普通老百姓可以個人身份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 這一修改在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長期從事貿易的匈牙利籍商人劉仁杰說,個人也可以從事對外貿易,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特別是在技術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邊界貿易活動中,將有力促進中國民間貿易經濟的發展壯大,并成為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真正基石。” 在中國,獲得“外貿經營權”曾有很高的門檻,國家通過授予該權利以有效地調控對外貿易,國有外貿公司因而長期在對外貿易領域享有壟斷地位。但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營公司靠“外貿經營權”吃飯的年代已成為歷史。 近年來,私營企業大量涌入外貿領域首先打破了傳統的中國外貿經營格局,從1999年開始,中國政府放寬了對私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限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三年內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并加快推進這項改革,外貿經營權的門檻一降再降。 今年初,中國政府降低了出口退稅率,退稅指標向生產企業傾斜;國家還進一步放寬了外商在華采購的出口政策,允許外商在部分地區設立獨資的出口采購中心,并享受出口退稅。一系列舉措,讓原本由國家政策扶持和壟斷式經營的外貿領域,逐漸向完全競爭狀態過渡。 據中國海關統計,國有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在1999年接近50%,至2003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30%左右。與此同時,私營企業的出口卻在成倍增長。 事實上,在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國有外貿公司自身也開始了產權改革。大型國有外貿公司廣東省絲綢集團董事長蔡高聲說,近年絲綢集團通過引進民資、外資已完成對下屬子公司產權多元化的改革,改制完成后母公司持有資產比例從10%至51%不等,下一步將對母公司進行產權多元化改革。 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出現了不少象錢勇這樣的自由外貿經營者,他們的優勢是掌握了外商采購需求和國內生產商的情況,為其牽線搭橋,“靈活,節省成本”被認為是個體外貿經營者最大的優勢。但由于沒有獲得法律認可,其經營多是掛靠在有外貿經營權的進出口公司。 此間外貿專家評價認為,允許自然人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不僅是中國履行世貿承諾,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而且也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自然人作為對外貿易經營活動主體的出現,將給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何種影響,值得期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