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巨頭重組農工商上演國資改革三明治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8日 07:5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汪生科 上海報道 下一個是誰?
答案是農工商。 在上海新一輪國有大型控股公司改革中,農工商走在了前面。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農工商集團多元化改制已告一段落,原定本月20號新公司掛牌,但因為領導人選要報市里審批,時間才往后延遲。 據農工商集團一高層透露,農工商此輪改制,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定下的又一個控股公司綜合改革的試點。 國有股東 即將掛牌的新公司叫上海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5億。而原公司名稱為上海農工商(集團)總公司。有限公司和總公司的區別在于,前者受《公司法》的約束,后者受《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規范。 新公司的股東陣容頗為強大,6個股東分別為上海大盛資產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申能(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等。 在股本結構上,大盛持有60%股份占絕對優勢,成為大股東。另外5家分持剩下的40%股份。 6家公司均是上海市政府性公司。除上海國際之外,上實、久事、申能、大盛和國資公司和農工商一樣,同屬上海市國資委第一批歸口管理。 與以往不同,農工商此次是國有多元化改制。該公司董事長王偉此前面對媒體曾說過,“土地是我們集團的重要資產,但土地尚未市場化,我們只能引入國有企業投資。” 據介紹,農工商集團有50萬畝土地,而且一部分已經作為資金注入了企業資本金。農工商(集團)總公司注冊資金之所以能達到1925916萬元,就是因為土地作為資本金三次注入的結果。 也正是因為農工商擁有土地這筆巨額資產,有說法說它的資產規模在上海控股公司里面僅次于寶鋼。 雖然引進的都是國有股東,但目前還沒有理由認為這是一次庸常改制。此前國資委主任凌寶亨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過這樣的話:“把它分割成無數的公司來制約它,雖然看起來都是國資,但可以根據戰略發展的需求來變動它的產權,看它是需要戰略合作伙伴還是投資伙伴。” 也正是在不顯山不露水間,農工商旋風般地遭受了一次外腦“入侵”。 新公司董事會里面設立了7名董事。雖然董事長仍是王偉,但新進來的6家股東各據一個席位,其中大盛為執行董事。董事會下面還分設決策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 而這6家公司,資金實力雄厚,又熟悉資本市場,在上海灘上個個是一等一的玩家。由他們操盤農工商,不難給人想象空間。 生死5年劫 對農工商人來說,6名新東家的到來只是遲早的事情。 大盛不說,因為它持有的是上海市國資委的股份。而上實等5家企業,早在前幾年農工商債務重組時期,各家就出了2億的資金。 農工商曾經歷過一場生死5年劫。 與上海其他控股公司不同,農工商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圍海造田。田圍出后有了農場,農場之上又有了上海市農場管理局。 1994年時候,上海控股公司翻牌改制,農場管理局改成了現在的農工商(集團)總公司。不過由于農場辦社會還沒有丟掉,農場管理局牌子保留了下來。這也是上海唯一保留兩塊牌子的控股公司。 農工商最早的工業基礎是上海70、80年代梯度轉移出去的工業,而且很多是聯營。后來改革開放的時候又辦了很多企業,但主要是知青們在手無寸鐵情況下貸款起家。 鼎盛時期農工商有3000多家企業,東南亞金融危機來襲時,企業財務狀況就開始惡化。“到1997年底,集團帳面資產負債高達87.8%剔除潛虧和不良資產,資產負債率更高。”集團總公司當年一份調研報告寫道。 這個時候,上海市政府出面托市,農工商進入到一個長達5年痛苦的產業大調整時期。 到2002年底,農工商才整體扭虧為盈。2003年國有凈利潤達到4500萬元,農工商才真正實現了贏利。這其中,5家公司各出的2億現金,起了關鍵的作用。 “當時的上海市國資辦就著手對農工商進行了投資多元化改制。”農工商一位權威人士說,“2001年(多元化)就做成了。” 農工商歷盡磨折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以說是百味陳雜。它現在已經形成了四大核心板塊,即乳業產業、地產業和房產業、商貿業、出租車業。旗下有3家上市公司:光明乳業(600597)、都市股份(600837)、海博股份(600708)。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215億元。 按上海市的想法,重組后農工商的核心產業顯然是都市型農業。但中國的農業還處在工商業反哺的階段,因此農工商在集中精力做農業的時候,丟不開具有良好贏利空間的出租車業、房地產業等。集團董事長王偉就說過,東方明珠電視臺離不開它下面的幾根柱子的支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引進這樣的5家股東,此中蘊含深意。 誰是大盛?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控股公司改制不同,上海市國資委作為農工商的出資者,并沒有自己親自操作,而是假手旗下上海大盛資產有限公司,大盛是此次農工商改制方案的主要制定者。 上海大盛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2002年底,注冊資本30億,是上海市三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其總裁熊亦樺,是原上海久事公司的副總經理。 不過有關人士指出,大盛只是貫徹國資委的意圖,“國資委有什么想法,通過大盛實施”。 此前,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談到上海市國資管理體系時,說上海國資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國資委—中間層公司—產業公司,有專家喻之為“三明治”法。大盛就是歸于中間層公司之列。 循此思路,不難理解大盛在此間的使命。國資委曾經有過想法,讓大盛在上海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中發揮資本運作的作用。與此類似,大盛還持有了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國資委的股份。此前,它還擁有了上海產權集團有限公司國資委的股權。 一位熟稔上海國資改革的人士還指出,上海市國資委此種做法,還跟國資委自身定位有關。 “國資委是國有資產出資人,同時又是國有資產監督者,還要承擔政府交辦的其他職能。這種多重身份,決定了它不能直接入市操作。”這位人士說。 而農工商多元化是集團層面的多元化,集團的出資人就是上海市國資委,“工商注冊登記時,國資委不可能跟其他公司一起登記。”該人士說。 這與上海電氣多元化改制不同。上海電氣是在集團下面拿出部分資產跟社會資本合作,成立一個子公司,還涉及不到國資委。 據說,農工商最初醞釀時也想做成上海電氣的形式,后國資委沒有采納。“國資委也許是想嘗試另一種形式。”上述人士說。 產權代表與大股東 在上海,中間層公司除了大盛,另外還有上海國資公司,盛融公司,也許還有儀電控股公司。著名者如國資公司,持有了很多政府性的資產。 但是考察國資公司的做法,似乎更多的是持有—退出的概念。比如,國資公司幫光明乳業改制成股份公司上市,然后尋求退出方案,去年11月份把股份轉讓給了法國達能。再比如,它曾經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去年把股份轉讓給了花旗銀行。 這些都被認為是國資公司的得意之作。上海市政府咨詢委員會專職委員程靜萍就持這樣的觀點,她認為資產公司是持有的概念,不是擁有的概念。“有時政府發出指令,讓你去投入,但投入后搞好就要轉出,一直擁有下去不是你的責任。”程靜萍說。程同時還是國資委規劃投資委員會和財務預算委員會主任委員。 大盛的使命似乎跟國資公司有異,進去做事,似乎是大盛本意所在。 但是,目前的人選安排上,大盛是大股東,但在董事會里面只是執行董事,董事長仍然是農工商的王偉。特別的是,作為2003年到任不到一年的農工商掌門人,王仍將出任新公司的產權代表。 產權代表地位的重要毋庸置疑,因為控股公司產權多元化之后,上海國資委將不再對企業法人授權,而是對產權代表授權,產權代表是國資委在公司里人格化的代表。因此此間人士說,王偉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董事長,他管董事會。 大股東和產權代表分設,似乎留下了很多的磨合空間。 國資委的這種操作模式,業界反響熱烈。“我們預計,在今后的上海市大企業集團的改制與重組過程中,大盛會更多地參與其中。”亞商企業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總裁張瓊說。亞商是滬上資深的戰略管理咨詢公司。 張的理由是,大盛由于其特殊背景,可能不僅是國資委按照價值鏈重組國有資產的一個載體和平臺,也是國資與社會資本、國資資本、金融資金相連接的一個平臺。它自身能不能形成一個核心的產業還有待觀察,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將在整個國資體系的核心產業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