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上漲千里追蹤記:糧農獲利少 糧商獲利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7日 11:00 新華網 | ||||||||||
本刊記者 劉健段 羨菊 近期大米價格上漲拉動了全國新一輪糧價上漲。到底糧農從漲價上獲得多少好處呢?記者近日從大米主產區黑龍江,直至大米主銷區浙江,一路追蹤糧農、糧販、銷區批發市場、零售市場,調查的結果竟是“糧農獲利少,糧商獲利多”。
專家們認為,由于此前我國經歷了7年的糧食價格低迷,今年糧價上漲本可促進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進而提高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但是如果不從組織結構、產業化程度、市場信息等方面改變農民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糧農難以真正致富。 糧價上漲糧農空嘆 3月14日,記者來到背蔭河鎮背蔭河村,這是黑龍江省大米產區五常市的一個村莊,全村種了3800多畝水稻。 說起糧食漲價的事,57歲的村民黃世中直搖頭:“去年10月底,我家的大米就全部賣完了,當時賣價每斤0.82元,我家種的還是優良品種,普通米每斤才賣0.75元。可沒想到轉過年,米價一路小跑著上漲,現在漲到了一塊多點,可村里絕大部分人手里已沒有余糧可賣了。” 他掰著指頭一算,去年他家種了15畝水稻,每畝打1500斤谷子,家里現在還留著600斤米作為口糧。前后一減,15畝水稻少收入近3000元。 全村糧農的情況大致相似。村民張國志告訴記者:“村里我賣糧比較晚,比老黃晚半個多月,每斤多賣了一分錢,家里有6畝水稻,也沒多掙著錢。現在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沒有以前深,基本是吃飯靠種地,花錢靠打工。” 記者問:“為何不停停,等價錢漲上去再賣?”黃世中回答:“老百姓手里沒錢,根本挺不住價。打了糧就要賣,先要還信用社生產貸款5000元,耕地、插秧、打稻子、磨谷子,都要用人工,欠著人工費也要急著付錢,還有小孩的學費等等。農民的日子到處都是窟窿!” “為啥賣給糧販?” “糧管所價格比糧販還低兩分,不但要拉去交,還要扣雜扣水的。” 背蔭河鎮黨委書記張臣告訴記者:“去年水稻是一個豐產年,可農民誰也料不到就要漲價;再說農民擔心,在家里放長了萬一大米霉變可咋辦?”他說,去年種水稻每畝純收益在100元~150元左右,與往年相比增長不多。 糧價走著漲農資跑著漲 當天,記者來到背蔭河鎮蘭旗村附近的天禾米業,這是一家私人辦的小型大米收購和加工廠。這里垛滿一袋袋大米、稻谷,30多位工人正在忙碌地裝卸、加工。天禾米業的廠長齊洪波告訴記者:“從去年到現在,我一共收了三四千噸稻谷。現在米價一路上漲,我賣大米出手價每斤1.3元。” “購銷一斤大米掙多少錢?” “前期從農民手里收糧價格低,去年12月過后收的大米價格就漲了一些,收購價與銷售價平均每斤差四五毛錢,但是這半年來我有利息、收購、儲藏、搬運、精加工、工人工資等各類費用,算下來,每斤能掙三毛多錢,算是趕上一波大行情。” “每天來買貨的客商多嗎?”記者問。 “天天都有好幾撥。我們鎮像我這樣收購量超過3000噸的大戶有3家,超過1000噸的還有5家,是鎮糧庫收購量的兩倍多。” “農民為啥愿意把稻谷交給你呢?” “我是上門收購,服務質量好。”齊洪波指著院里停著的一輛新奔馳車,高興地說:“我搞了好幾年的糧食購銷生意,買了一輛好車。” 五常市有400多家大大小小的私人糧商和小型大米加工廠,活躍了當地購銷市場。記者問齊洪波:“為啥同是糧食漲價,糧商掙了大錢,糧農卻落得比較少?”齊洪波說:“糧商信息多,像我們廠在南方開有窗口,能夠分析判斷市場行情,另外我們有本錢,也敢于冒風險。” 五常市農委主任譚洪濤說:“全縣農民除了留的口糧后,百分之七八十的商品糧在春節前就賣了。春節過后,這價格才一路漲上來。我們計算過,大米市場價從每斤0.8元左右漲到一塊多,每畝水稻平均增收160元左右,但農民獲利僅能占到30%。可就是這點好處,也被農資漲價掏得差不多了。” 由于糧價拉動,制種基地受災,加上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海運成本猛增,拉動了生資價格上浮。資料表明,黑龍江的種子價格上漲了20%~60%,化肥價格平均漲幅在20%~26%之間,柴油價格上漲了2.7%~2.8%,化學農藥價格平均漲幅為5%,全年統算每畝要多投入四五十元。 譚洪濤形象地說:“糧食漲價在走路,農資漲價在跑步,蠶食了農民得到的一點兒好處。我擔心的是,今年全市農民種植意向調查表明,水稻面積將擴大10%左右,等明年糧食再多時,會不會出現賣糧難,谷賤傷農?” 從產區到銷區真正獲利的是誰 3月16日,記者趕到杭州的江南糧油批發市場。這個市場是2001年黑龍江省和浙江省政府為了銜接大米產銷,聯建的一個黑龍江大米銷售批發市場,有90多家客戶在市場里經營。 市場里、貨站上堆滿了一袋袋東北大米,運糧車排成長隊。在永祿糧油批發直銷處,來自黑龍江的糧商趙永祿告訴記者:“我們從東北五常、延壽一帶買大米,當地現在出倉價平均是1.3元左右,我運到這里每斤批發賣1.5元,除了火車運輸費、貨運費、攤位費、人工費等費用,一斤平均可以掙5分錢。我和老伴兩個天天守著,3月份以來,我們就賣了7個車皮的大米,辛苦歸辛苦,可是每天都有不少錢掙。” “農民種水稻的效益怎么樣?”記者問。 老趙笑瞇瞇地告訴記者:“種糧的永遠也趕不上倒糧的。就拿我家兩兄弟來說吧,我弟弟在黑龍江老家包了400多畝地,去年新糧一收他急著還貸款,就把糧食賣了,每斤大米賣不到0.8元。去年天旱,他抽水澆地,一畝地又增加了二三十塊成本。”問起他弟弟的光景,老趙心疼地說:“錢都投在地里啦!兩間草房,連電話都還沒有安。” 幾位女攤主悄悄地反映說:現在東北車皮特別緊張,除了正常費用,必須要給火車站的人送好處費,一個60噸的糧食車皮,好處費就要7000元。 接著記者又來到江南糧油批發市場北面相距2公里的茅廊巷農貿市場,大米攤位上標著零售價為每斤1.6元,每斤上漲了一毛錢。這里市場秩序井然,一位姓張的市民告訴記者:“雖然這幾天米價漲了30%多,但是政府從黑龍江、江蘇調來了許多糧食,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從產區黑龍江一路到銷區浙江,從田間地頭到市民買糧的零售市場,在糧價追蹤中,記者發現農民是從糧價上漲中獲利最小的一個群體。浙江省農辦副主任顧益康分析說:“為什么農民沒有得到更多的糧價上漲的好處,這充分說明糧農在市場中仍處于弱勢地位,他們對市場的判斷能力弱,獲得市場信息的來源少。適應市場的能力有待提高。”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