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腐敗食物鏈調查:重在打破國有金融機構壟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6日 15:05 中國《新聞周刊》 | ||||||||||
金融腐敗中存在著一條幾近完整的食物鏈——而要打破這個金融腐敗鏈條,最重要的是縮小監管機構的審批權限,開放市場,打破國有金融機構對于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對國有金融機構進行股份化改革 在近年來經濟領域的腐敗現象中,土地審批中的腐敗可能最為觸目驚心,接下來大概就是金融腐敗了。
與其他部門的腐敗一樣,金融腐敗也有一個幾近完整的食物鏈:處于最低端的是金融客戶,比如貸款人、投資者、保險購買人。由于金融資源的壟斷,他們被迫向上游的腐敗者供應賄賂,經濟學家將其稱為租金;他們的租金首先流入具有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比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某些人員手中,這構成了第一個層次的腐敗;然后,金融機構又會將部分租金上供,為的是從一些金融監管機構和某些政府部門那里獲得商業機會或換取對其違法違規行為的放縱、赦免。 金融機構的收租策略:大多數信貸資源掌握在他們手里,企業不得不為獲得信貸,向他們貢獻各種形式的好處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要獲得銀行、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貸款,難上加難。而這些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又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絕大多數信貸資源掌握在他們手里。于是,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農戶,不得不為獲得信貸資金,而向銀行經辦人員和領導貢獻各種形式的好處。這已經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秘密。 那么,這些客戶需要支付多少好處呢?“中國金融腐敗研究”的調查顯示,就全國而言,企業每獲得100萬元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其非正常的申請費用就接近4萬元。 農戶和個體工商戶被尋租的境遇最為糟糕,其平均每1萬元貸款的申請費用接近600元。 這意味著,企業一次性直接支付的費用大約占本金的4%,而農戶與個體工商戶支付的費用約占6%——當前銀行和信用社對企業、農戶的貸款多以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為主,這就表明,幾乎每年企業和農戶都必須多支出4%~6%的利息。 這還僅僅是為了獲得貸款而花的費用。平時,為了與金融機構維持良好關系,也需要細水長流,不斷地花錢。據估計,這些錢占到整個貸款總額的比例,企業約為5%,農戶少一點,約為3%。 兩項加起來,企業和農戶為了獲得貸款,必須拿出的好處費,相當于支付9%的年利率。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正常的貸款利率,則企業和農戶拿到貸款的實際利率高達15%~16%,跟民間私下拆借的貸款利率大體相當。也就是說,從貸款成本看,對于企業和農民來說,國有金融機構跟民間借貸差別不大! 不過,企業和商人仍然愿意爭取國有銀行的貸款,原因很簡單:民間私下借貸,借款數量有限,尤其是到期就得還錢,否則,可能被人暴打一頓。而從國有銀行借錢,只要打點周到,不僅可以借到巨額資金,甚至可以拖欠不還。有些不良商人或者騙子,正是看上了這一點。 而王雪冰等曾經紅極一時的國有銀行家,就是這樣落馬的。去年12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法庭查明,王雪冰在擔任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總經理,中國銀行董事長、行長,中國建設銀行行長期間,為華晨(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等企業謀取利益,并為此非法收受這些公司給予的錢款、藝術品、名牌手表等貴重禮品,共計折合人民幣115.14萬元。 毫不奇怪,近年來落馬的幾位重量級銀行家,其罪名無一例外是受賄。 今年2月被停職的中銀香港前總裁劉金寶,直接與發放給新農凱十余億港元的貸款有關。如果他被揭出受賄情節,沒有人會驚訝。 當然,信貸客戶除了要賄賂銀行和信用社領導之外,也需要賄賂信貸人員、會計人員等。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一些銀行工作人員的消費水平,明顯地高于他們的名義工資收入水平。而他們的實際收入和消費水平與他們的業務能力沒有任何關系,卻與其信貸權限直接掛鉤——誰掌握的審批信貸的權力最大,誰就能獲得最大的私人好處。 監管者的“分肥”策略:金融機構往往與監管部門合謀,后者中的一部分人更利用審批項目的權力,設租盤剝 銀行業的壞賬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1999年成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時,從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剝離出1.4萬億元不良貸款。但在這之后,國有商業銀行又積累了新的不良貸款。到2003年末,按照四級分類不良貸款口徑,四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又達到1.59萬億元! 銀行與監管機構也在要求嚴格控制不良貸款,但他們卻給大多數人、甚至包括銀行本身留下的印象是,銀行監管的彈性較大、很大而處罰則流于形式。 在證券行業,情況類似。證券經營機構必須與證監會經常打交道,而證券經營機構充斥著相當的違法、違規行為,這給了監管機構一些人以上下其手的大量機會。 按照“中國金融腐敗研究”的調查報告,證券監管中合謀情況比銀行監管還嚴重。因而,證監部門被報告列為最腐敗的部門。 除了這種枉法徇私的腐敗之外,針對金融機構,監管機構還有另外一種腐敗機會:設置審批項目。在中國金融市場上,任何人開設任何金融機構、從事任何合法的金融業務,均須得到相應監管機構的審批,監管機構也就可能設租盤剝。 比如,在銀行業方面,新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業務和機構設置處于擴張時期,分支機構的設立、聘請高級管理人員資格的審批、新業務的審批等等,均需要經過監管機構之手,這也給了監管部門的一些人員以設租納賄的時機。 企業上市的灰色流程:上市安排由監管機構嚴格控制,想要上市的企業往往要展開一場“場外”的競爭 當然,這種“強索買路錢”的可能性,在證券市場又表現得最為典型。比如,企業上市的審批、審核權,一直掌握在證券監管機構手中,而上市的安排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因此,企業即使符合上市條件,也往往須與其它企業展開一場“場外”的競爭,以獲得稀缺的上市機會。假如企業不符合上市條件,則更需要打通關節,讓審批或審核人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張雷(化名)是一家企業的上市部職員,專門負責企業上市過程中,與券商和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從2003年開始,公司已經在上市這條路上奔波一年多了。“當時上市還實行通道制。企業上市的第一關就是要選擇有通道資源的券商,作為上市承銷商。”張雷說。 自2001年4月通道制推出以來,通道一時間就成了稀缺資源。國內41家具有主承銷商資格的券商擁有通道總數184條。而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曾有一些券商的投行部門暗中向企業開出了“買一條通道1000萬元”的價格。這筆費用,說白了就是具有壟斷地位的證券公司的腐敗租金。 據統計,2002年新股發行中,如果扣除招商銀行和中國聯 通兩個超級大盤股之后,平均每家新股籌資額僅為4.17億元,如果按照3%的法定承銷費用比例計算,則平均每家承銷費只有1200萬元左右。如果按照“一條通道1000萬”的報價,企業要負擔的實際承銷費用遠遠超過法定比例。為了確保上市成功,張雷所在的公司做了多方調查,先后更換了兩家證券公司,“主要就是因為通道緊缺的緣故。” 找到通道,確定券商后,就進入企業上市的第二關:向監管部門提交申報材料,進行預審。預審通常由監管部門的兩個處分派一名預審員負責。一個負責審查法律方面的事宜,如公司治理結構,合同要約等;一個負責審查業務方面的事宜如財務報表,張雷所在公司的預審期為3個多月,中間經歷了4次修改。 “平時和預審員在辦公室見面,大家都是公事公辦的樣子,交流非常很簡單。”張雷說。但私下里,為了加快預審過程,仍然需要一些公關手腕。“不過只是請客吃飯一類的小把戲。”因為預審這一關并不決定企業上市生死,而且預審員的資歷一般尚淺,不會給企業上市增加太多的灰色成本。 經過多次預審,上報材料進入過會階段。從發審委中選取幾位成員,以投票方式最終裁定企業是否上市。超過一半以上的擬上市公司在這一關上功虧一簣,被擋在了門外,因此,發審委就成了決定企業命運的最關鍵環節,通常也是公關重點。“我們公司是由老總親力親為。”張雷說。 在通道制下,發審委由近100名委員組成,主要來自于相關部委、學術研究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這樣的專業機構。由于證券發行審核制度的不公開及其封閉的體系,特別是發審委成員實行保密的規則,使最終入選的發審委名單成為企業競相尋求的稀缺資源。 “我們通過多方打聽,在過會前一天才打聽到大概的名單范圍,共有十多個人。”張雷說。雖然參加最終過會的發審委員只有9名,公司高層還是連夜對可能入圍的十幾個人進行了“全面撒網”。這是上市過程中公關力度最大的一次。 張雷所屬公司的上市之路,印證著通道制下企業上市的潛規則。經過這樣的一個伴隨著腐敗的上市流程上市的企業,資質自然良莠不齊。發行不到半年的新股竟然有70%達不到預測業績。 有關部門已意識到通道制的弊端,因此,一種取而代之的“保薦人制度”已在今年開始全國試行。 腐敗的激勵機制:監管機構往往傾向于維護現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只有這樣,它才能獲得壟斷租金 于是,在證券機構的眼中,證券監管中的不正當收益,成為證券市場種種不規范行為的主要原因。 這里的邏輯是這樣的:證券機構本身大多數就很有背景,他們中鮮有人想過成為合法競爭的企業,而總是尋機以違法、違規手段獲取超額利潤。監管部門確實制訂了制約的規范,但不要緊,可以通過支付租金的辦法將其擺平。因此,每一輪整頓、大檢查,都收效甚微。證券機構由此則看清了監管方面的致命弱點:監管大多是做個樣子,于是就更加有恃無恐。證券市場由此被鎖入一條通往混亂的路徑。 這把人們帶入一個困境:人們本來期望,設立監管機構,進行嚴格的監管,能夠有利于金融市場的規范、穩定。出人意料地是,這些監管機構本身卻可能成了不規范的金融機構的共謀。 監管機構傾向于維護現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因為,只有這樣,金融機構才能獲得壟斷租金,監管機構才有可能“分肥”。 而為了獲得分肥權力,監管機構也不斷試圖擴大其監管權力,并拒絕給予任何自發形成的金融制度以合法地位。這樣,中國金融市場就長期處于轉型狀態,并且老是完成不了轉型。 無論如何,國人對金融界改革拭目以待,期望這一領域的新主政者“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能夠以胸襟和膽識開辟一條改革的新路。(本文數據均引自《中國金融腐敗指數》課題研究報告) 作者 本刊評論員 秋風 記者 陳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