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全文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6日 10:31 新華網 | |||||||||
二、積極的就業政策 中國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確立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中國政府堅持通過發展經濟、調整經濟結構、深化改革、協調發展城鄉經濟以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并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擴大就業規模,努力把失業率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限度內。
發展經濟,調整結構,積極創造就業崗位 ——通過發展經濟擴大就業。中國政府始終將促進就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將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堅持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并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容量。中國政府堅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的主要方向,鼓勵發展社區服務、餐飲、商貿流通、旅游等行業,更多地增加這些行業的就業崗位。2002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拓展傳統服務業領域的就業渠道、努力發展旅游業等增加就業崗位的扶持政策,重點是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幫助和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和其他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 ——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拓寬就業渠道。中國政府注重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特別是就業容量大的私營、個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吸納的勞動力占城鎮就業增量的80%左右。2002年8月,中國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進一步規范和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發展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增加就業途徑。中國政府鼓勵勞動者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就業,積極發展勞務派遣組織和就業基地,為靈活就業提供服務和幫助。政府制定了非全日制用工、臨時就業人員醫療保險等政策,在勞動關系、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等方面建立制度,促進和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培育發展勞動力市場 ——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中國政府積極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確立企業作為勞動力市場的用人主體、勞動者作為供給主體的地位。同時,協調推進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戶籍制度等項改革,勞動力市場發育的客觀環境明顯改善,市場機制已經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發展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中國政府大力加強勞動力市場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建立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目前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有條件的小城市,市、區兩級普遍建立了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窗口的綜合性服務場所,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立了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完善了基層就業服務組織網絡。在全國近100個大中城市建立了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實現了市、區就業服務機構的信息計算機聯網,部分城市已經將信息網絡連接到街道、社區。全國已有89個大中城市按季向社會發布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分析信息,對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和職業培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政府還鼓勵和規范民辦職業介紹機構的發展。2003年底,全國共有各類職業介紹機構2.6萬個,其中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1.8萬個。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每年為近2000萬人次提供就業服務,成功介紹1000萬人次實現就業。 ——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建立了失業保險制度,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救濟和失業醫療補助,開展失業人員管理和服務,并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作用。1999年1月,中國政府發布《失業保險條例》,進一步完善了失業保險制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03年全國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49億元,支出200億元,滾存結余304億元。2003年底,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373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415萬人。 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在中國長期處于勞動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從傳統產業分流了一大批下崗失業人員。1998-2003年,國有企業累計下崗2818萬人。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一整套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政策: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搞好再就業服務,增加再就業資金投入,強化再就業技能培訓,積極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1998-200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資金731億元。2003年,經過全國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共有440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其中有120萬為男50周歲、女40周歲以上的困難人員。 ——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中國政府組織各方力量在有下崗職工的國有企業普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為下崗職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代繳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費,并為他們提供一次職業指導、三次就業信息服務和一次免費的職業培訓機會。 ——實行稅費減免和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政策。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從事個體經營的,三年內免征有關稅費;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由政府建立擔保基金,并提供財政貼息。 ——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減免稅收政策。對各類服務型企業和商貿企業新增崗位招用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由政府提供社會保險補貼。為鼓勵企業多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對服務型企業、商貿企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小企業,以及街道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企業實體,在當年新增崗位中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達到30%以上的,三年內減免有關稅收。 ——通過再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對象。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男50周歲、女40周歲以上就業困難的下崗失業人員,作為就業援助的主要對象,提供即時崗位援助等多種幫助。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在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原國有企業的大齡就業困難職工就業,政府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 ——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分流安置富余人員。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本企業富余人員。對改制企業以及興辦的經濟實體安置富余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三年內可免征企業所得稅。 ——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在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中,對下崗失業人員實行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社會保險關系接續“一站式”就業服務,并開展免費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運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為下崗失業人員及時準確地提供就業信息。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門窗口,實行工商登記、稅務辦理、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一條龍”服務。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再就業培訓,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對有開業條件的人員開展創業培訓和開業指導,提供項目咨詢、跟蹤扶持等服務,通過培養創業帶頭人帶動更多人就業。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建立“三條保障線”制度。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建立了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內容的“三條保障線”制度。在有下崗職工的國有企業普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下崗職工在中心期間可領取最長為三年的基本生活費。三年期滿出中心后沒有實現再就業的下崗職工和其他失業人員,已參加失業保險并足額繳費的,可按規定領取最長期限兩年的失業保險金(見圖6)。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下崗失業人員,可按規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通過建立“三條保障線”,將下崗失業人員的生活保障、社會保障和再就業緊密聯系起來。 ——加強社會保障服務。中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探索建立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1998年以來,建立了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制度,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下崗失業人員離開企業時,其過去的社會保險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繼續保留,再就業后繼續參加養老保險并按規定繳費的,其前后繳費年限合并計算。對下崗失業人員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初步制定了適應其就業特點的社會保險辦法和勞動用工管理制度。 ——建立新型勞動關系調整機制。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建立“雙方自主協商、政府依法調整”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動建立通過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的制度。勞動合同制度已在城鎮各類企業中廣泛實施。政府鼓勵企業不斷加強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的職能,完善職工民主參與制度,積極探索和推行通過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國簽訂集體合同63.5萬份,覆蓋企業127萬家,覆蓋職工8000余萬人。其中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企業29.3萬家,覆蓋職工3579萬人。中國全面啟動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政府、工會和企業三方協商機制,對涉及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溝通和協商。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后建立起省級三方勞動關系協調會議制度,已建立各級三方協商機制5062個。與此同時,中國還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法律訴訟制度,將勞動爭議納入依法處理的軌道。 ——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利。中國法律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中國法律嚴禁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嚴厲查處非法使用童工和介紹童工就業的行為。中國政府通過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督促企業認真落實法律法規中有關平等就業的規定,糾正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歧視行為,禁止在媒體上刊登或播出有歧視性的招聘廣告。同時,提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和能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支持和鼓勵勞動者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勞動就業權益。中國政府不斷完善職業安全與衛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于1999年頒布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并全面開展了認證工作。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