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進加速轉型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5日 09:11 中國青年報 | ||||||||||
楊宜勇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轉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自發啟動時期,從1978年~1991年;二是自覺推進時期,從1992年~2000年;三是全面加速時期,從2001年開始。中國進入加速轉型期是由發展的階段和發展的規律決定的,主觀上不能視而不見,因為視而不見往往會導致沒有預見性而倉促應戰;也不能寢食不安,因為寢食不安往往會造成缺乏理
21世紀初,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進入加速轉型期。在工業現代化沒有全部完成的時候,中國開始了向知識現代化邁進的過程,由此,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跨越式演進。 加速轉型期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可能引起的經濟波動。 首先,從增加值構成比重由大到小的順序來看,2000年第二產業(49%),第三產業(34%)和第一產業(17%)。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8年來一直停滯不前,這說明要么已經臨近發展極限,要么正在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積蓄能量;而與此同時,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此消彼長的簡單替代現象十分突出。盡管未來現代工業還可能有一定的發展余地,但是第三產業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正在改變服務業的傳統面貌。從經濟結構的轉型趨勢來看,中國經濟將由生產主導型轉向流通主導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逐漸趕上并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份額,結構調整的加劇將帶來勞動力等各種要素的大流轉。 其次,由于經濟體制的初步轉換,經濟運行的機制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資源約束型經濟正朝著需求約束型經濟轉變,我們對治理需求不足的經驗缺乏。 第三,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下,經濟也正在從貨幣資本主導型轉向人力資本主導型。從企業的角度考慮人力資本主要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力資本的激勵機制,另一個是人力資本的約束機制。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對企業和高級人力資源都有好處,解決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第四,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在加速轉型期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由此,中國的改革將越過臨界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日益完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典型手段將不再復歸,向計劃經濟的核心部分攻堅困難很大。 (2)社會結構將不斷變革,人們需有心理適應過程。 首先,中國目前不僅功能性收入差別拉大,而且結構性收入差別也在拉大。200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6,已經超過美國,結果是社會不斷分化。深度市場化將導致未來分化繼續加速,抵御分化加速的力量正在形成之中。比如工會職能的到位問題,農民利益的代表問題等等。社會分化導致社會價值觀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其中社會分化的負面效應要通過社會對話和建立社會伙伴關系來解決。 其次,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細胞的主流。21世紀,中國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出生將會出現“四二一”結構的家庭模式,從而把家庭的連續發展降到最低限度。家庭規模的縮小,使得家庭消費呈現出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趨勢。不同收入、不同愛好和品位的家庭消費都有很大差別。家庭小型化使得社會越來越松散,剛性越來越差,柔性越來越強,雖然其主動適應性在增強,但是由此導致的社會不確定性在增加。 加速轉型期的對策分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一個全面加速轉型的過程。未來17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階段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1)創造開放、公平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把發展片面地理解為GDP的增長,這是造成現在經濟和社會不協調發展的根源。因此,在經濟和社會加速轉軌時期,應該提倡“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是最硬的道理”。 眾所周知,局部的開放只能實現有限領域的公平;最大限度的開放才可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公平。開放式的發展環境是實現公平的首要條件。因此,政府在管理經濟和社會時,一方面應該最大限度地開放經濟領域,使得各類企業可以充分競爭,獲得公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應該最大限度地開放社會領域,使得各類非營利組織充分發展,積極承擔部分社會功能,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繁榮,而且有利于消除社會怨氣。盡管經濟的公平不等同于社會的公平,但是經濟的公平有利于實現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公平有利于實現經濟的發展。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旗幟下,可以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2)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在加速轉型期,我們應該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向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滿足全體人民特別是貧困人群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進而使他們不斷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享受較高的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真正做到經濟增長有利于實現人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3)大力培育第三部門。 傳統的“大政府、小社會”格局,使得政府單獨管理的局面很難解決日益增加的經濟社會問題。政府部門必須與企業、社會其他組織共同治理、共同管理。在加速轉型期,推行政府職能轉變會使許多職能從政府轉移到社會,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讓渡的職能,必然導致大量社會事務無人管理。第三部門發展不足是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的最大缺陷。筆者認為:應該像20世紀90年代我們大力培育市場體系一樣大力培育第三部門。 相關鏈接 所謂加速轉型期,不是簡單指經濟社會某個領域的變化過程,也不是簡單指經濟社會某項制度的變化過程,而重點是指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呈現加速度的整體性躍遷過程。在加速轉型期,其具體內容應該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等,一旦超越臨界水平,舊體制及其利益不再復歸。這種加速轉型是中國25年改革開放的積累效應,不是用激烈震動的方式來完成的,而是通過發展先進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來實現的。 所謂第三部門就是那些非政府且非營利的機構的總稱。由于這些機構既不屬于第一部門(政府),也不屬于私營部門(市場),因而被稱為第三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