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別墅村面臨強拆 被疑影響廣州大學城用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1日 08:42 中國經濟時報 | ||||||||||
4月29日,對于享譽中外的廣州市小谷圍藝術村來說可能成為一個災難性的日子,這里的165棟拿到房地產證不久的漂亮別墅被勒令在此之前完成拆遷工作。為了留住這些歷經10年艱辛、苦心經營起來的建筑藝術品,近百位頗有名望的藝術家業主在經過行政復議和向廣東省政府、國土資源部、監察部遞交保護財產及人身權利的緊急請求函之后,日前先后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據了解,他們中的一些美籍、澳籍和加拿大籍華人同時正通過所在國的司法途徑訴訟解決如今迫在眉睫的私產保護問題。
有房地產證能咋樣? 2003年9月8日,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發出的《拆遷公告》稱:“因城市建設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我局決定收回番禺區新造鎮小谷圍藝術村、臨江苑、谷圍山莊地段范圍國有土地使用權。”并要求“在上述地段內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均須于2003年8月29日起至2004年4月29日止拆遷完畢,以騰出土地興建高等學校。”該公告中所指地段即小谷圍藝術村所在的藝術村、臨江苑、谷圍山莊三個小區,“高等學校”指的是建在番禺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規劃面積43.3平方公里的廣州大學城。 這時矛盾出現了:從1994年開始,廣州當地數十位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到自然風光優美而又比較荒蕪的小谷圍島,購得商品地,自行設計,精雕細刻,日積月累,到2001年開發建設了165棟造型不同、風格各異而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別墅住宅,形成了現在小谷圍藝術村的三個小區,共有土地面積260畝。這里聚集了藝術家及各類高級專業人員百余人,是嶺南畫派的重要創作基地。 這些在海內外有一定聲譽的國畫家、油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等向記者出示了1994年由原番禺市建設委員會核發的《建設用地許可證》、國土局核發的《建設用地批準書》,特別是于2002年初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核發的《房地產權證》,“全部手續合法,具有國家認定的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對這一點,有關方面也無異議。”作為別墅業主的藝術家們這樣說。 但記者采訪廣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時,他們對于這些拿到房地產證不久的別墅態度明確而堅決,那就是:“必須拆!” “政府這次決心很大,腰桿很硬。”廣州大學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蒙琦表示,曾經有部分藝術家提出在另一個地方重建藝術村,政府也考慮研究過,但由于藝術家們意見不統一,所以政府在這方面實現的可能性不太大。至于能否把藝術村納入大學城的規劃當中,相得益彰,充分發揮藝術村作為廣東文化基礎設施的社會價值,他說,大學城的整體規劃是經過上百名國內外專家論證,再確定建筑的具體方案,科學可行,不能因為藝術村而改變。 拆遷藝術村是公共利益的需要? 在采訪中,拆遷建設方面強調,拆遷藝術村是建設廣州大學城的需要。廣東省有關領導多次指出,目前廣東生源的大學升學率占省內全部適齡青年的17.5%,不僅遠低于京滬(50%),甚至不如全國平均的18%;據統計,廣州地區高校人均用地22平方米,離教育部有關規定人均用地66平方米的標準還差44平方米/人。有關方面稱,廣州高等教育的滯后局面與其作為全國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建設大學城以大幅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勢在必行。 記者在小谷圍島看到,昔日被稱為廣州“綠肺”的地方,如今成了熱火朝天的工地,四處是崛起的樓群,為迎接今年9月將到這里入學的10萬大學生正加緊施工,標語牌上寫著:增加廣東發展后勁,確保質量建設大學城。 無論是接受記者采訪,還是在行政復議決定中,廣州市有關方面都認為自己拆遷藝術村的行為合法,“藝術村用地屬于城市國有土地,地方政府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為了公共利益有權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無須上報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 道路為何非要從藝術村通過? 據記者調查,廣州大學城的主體建筑地段不在藝術村,將遷入“城”中的10所大學更不在藝術村內,2002年初公布的《廣州大學城發展規劃》藝術村所在地段被定為文化共享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蒙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小谷圍藝術村拆遷后是用做道路和綠化之用,屬于公共設施。記者目睹一條大路確實已開拓到藝術村跟前,等著通過。 藝術村業主們表示,他們說藝術村拆遷后要作為大學城綠地和外環線道路通過,但是小谷圍園林式別墅的綠化率已達75%,外環線可以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稍加修改拓寬就完全能滿足需要。一位女士拿出自繪的“建議修改外環線”的彩色精裝圖說:“為什么道路非要從藝術村通過?為什么非花費起碼要10億元的經濟補償金,也誓將我們的心血之作拆掉?為什么大學城與藝術村就不能和諧共存呢?”記者看見該圖中標明的“現規劃路”與“建議修改規劃路”幾乎平行貼到一起。 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美籍畫家朱嘉權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藝術居所。號稱“石癡”、“山父”的他,在別墅的一層客廳里陳列了許多常年從國內外搜集來的奇石、石雕、石具,地面、墻面和桌面的石材從顏色到形狀也是他一一遴選,與工人一起裝上的,鏤花的門窗等藝術品是他從山西、安徽等地買來,透過落地玻璃便將前院的水池花木和江景一覽無余。別墅的結構創意、藝術設計是朱嘉權以一個青年國畫家的特質和愛好創造的,其他的百所別墅除了在功能上一般是一層客廳、二層臥室、三層畫室和展廳外,也都是按照藝術家各自的獨創性建造、裝飾的,可以說在物質和精神上傾注了平生所有。 “給多少錢也不賣!”這是藝術家們共同的心聲。但朱嘉權家旁邊的一棟別墅已成為廢墟,挖掘機正在上面轟鳴著搗毀石板,“山父”的那邊院墻已經倒塌,施工的支架已伸進院里。這樣的情況在藝術村還有好幾處。 是公共利益還是商業利益? 關于收回業主的土地使用權、拆遷別墅是為了公共利益的說法,藝術村業主們表示不能贊同,認為是“生拉硬套”。 他們在行政復議中陳述,建設廣州大學城只是“局部利益”需要,九年義務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共利益,而現今的大學教育已經趨向產業化,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廣東省2005年接受大學教育的適齡青少年可望達到總數的15%,而廣東省40多所大學中進駐大學城的只有10所,而且也只是這些學校的新校區。因此,在小谷圍大學城接受教育的學生只占很小比例,它所代表的當然不是公共利益。 藝術村業主們說,他們從當地媒體的報道中嗅到的是商業利益的味道。一篇題為《大學城年底首賣商業用地》的文章中說,2003年12月,廣州大學城將推出3塊房地產經營用地進入土地一級市場,主要是超市、影劇院、酒店、寫字樓等,這些地塊的每畝底價在500萬元左右。業主們極想但卻始終沒有能看到整個大學城的規劃圖,他們認為165棟別墅所在的地段正是將來新校區“輔助建筑”的位置。 廣州市今年初也通過報紙公布消息說,對于大學城公共服務設施項目中屬于經營性項目(包括寫字樓、商鋪、賓館、商業、旅游、娛樂等)的用地,根據國土資源部和廣東省有關規定,以公開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2003年底就推出了首批3幅用地,分別是超市、影劇院、酒店。目前,其用地規劃主要是安排給與教學和生活密切相關、必須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具體為: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占總用地面積的36%(其中單是學校教學科研用地占30%),居住用地占12%(其中學生生活區占10%,教師宿舍占2%),道路廣場、對外交通用地占17%,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占2%,綠地占26%,水域占0.5%,村莊保留用地占6.5%,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 “來跟我們談拆遷的政府官員都明說了,你們這塊地太好了!”一位業主對記者介紹說,藝術村臨珠江水道,風景優美,幾乎是小谷圍島的最佳位置,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對三個位置不如藝術村的臨近地段公告的準拍賣底價是每畝250萬元,而大學城征用農地的價格是每畝3到5萬元,藝術村別墅業主當時則是以每畝20到80萬元購得商品地建房的。無論農地還是商品地,其收買與拍賣之間的差價都將是巨額利潤。 亟須法律明確的公共利益 新修訂的《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同時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十條第三款還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這里,“公共利益”的界定就成為私有財產特別是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保護的關鍵。但令人遺憾的是,對于公共利益的內涵和外延至今還沒有明確而具體的法律規定。 法律專家指出,公共利益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由公民的個體利益組成的、造福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具有直接性、非贏利性和共同福利性。如建綠地、體育場,應該是具有公益性的,但如果它不是服務于當地百姓特別是為此付出了拆遷代價的居民,甚至嚴重損害了相當一部分群眾的權益,那么,它就不應成其為公益事業項目。 記者看到,在小谷圍藝術村的一些別墅上掛著橫幅標語:“擁護憲法,維護憲法,保護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與令人賞心悅目的別墅庭院、花草樹木、小橋流水,與走向均衡發展的珠江盛景不相和諧。(記者謝聞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