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加協會 農民得實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9日 08:23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關于四川省“支部加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編者按: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年來,各地農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迅速發展,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存在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協會”的經驗,值得各地借鑒。“支部加協會”是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的一種新的工作模式。這種工作模式盡管正處于探索、完善的過程中,但事實證明,它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適應了農村經濟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形勢,不僅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有利于實現農民得實惠的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從而取得農村黨的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的效果。這一做法不僅適用于中西部地區,也適用于東部地區,具有較為普遍的推廣價值。 現將中央組織部組織局、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局聯合調研組撰寫的《支部加協會農民得實惠———關于四川省“支部加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刊載如下,供各地學習參考。 最近,我們到四川樂山、德陽等地,就“支部加協會”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是鞏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成果,建立健全“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促進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是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支部加協會”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 “支部加協會”是在黨的領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一種新的工作模式。這是四川省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干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村生產方式變革,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而進行的一項重要探索和創新。目前,四川省鄉村兩級共建立各類專業協會26877個,覆蓋了全省49%的行政村;協會會員達到125萬人,帶動了289萬多農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21.5%。 第一,“支部加協會”是實現農民得實惠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四川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近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一直徘徊在100元左右,2003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23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00多元。在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中,廣大農民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和干部反映最多、最集中的一條,就是盼增收、盼發展。 農村發展慢、農民增收難,同目前農村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落后的生產方式,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無法適應廣泛聯系的“市場經濟”。農民生產的盲目性大,參與市場談判的地位弱。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如何把千千萬萬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納入整個市場體系,使之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如何把農民自產自銷的單個產品納入整個產業鏈條,從而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格局。總之,關鍵是如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支部加協會”比較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模式就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帶領農民調結構、抓發展和闖市場、奔小康的實踐中,進行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的一項重大成果。實踐證明,“支部加協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生產方式的弊端,成為新形勢下實現農民得實惠的重要保障。 第二,“支部加協會”是確保專業協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專業協會,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一定的自發性。總的看,農村專業協會對幫助農民更好地進入市場、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有重要作用的,是符合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但農村專業協會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有的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較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有的在經營中遇到土地流轉、農民培訓和資金籌措等困難,僅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有的經營管理不規范,運作機制不健全,甚至把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民,損害群眾利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農村專業協會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對這些問題,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當及時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主動加強領導和指導。既堅持農村專業協會“民辦、民管、民受益”,又堅持黨管協會,把黨組織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同農村專業協會在技術、信息、市場、資金上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使支部與協會、協會與農戶相互結合、良性互動。“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為實現這種結合找到了一種有效抓手,適應了農村專業協會的發展要求,促進了農村專業協會的健康發展。 第三,“支部加協會”是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的客觀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鎮、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僅要體現在對黨員干部隊伍的教育管理上,更要體現在統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駕馭市場經濟和帶領農民群眾致富的能力上;體現在引導農村各類組織健康發展、妥善處理農村各種利益關系的能力上;體現在吸納農村各方面符合入黨條件的優秀分子,使自己成為人才高度密集的先進組織的能力上。歸根到底,就是要體現在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能力上,體現在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上。面對這種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改革和完善對農村工作特別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領導方式,切實從對農民具體生產活動的直接指揮中解脫出來。“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比較有效地使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農村經濟工作的方式,由直接決策變為出謀劃策,由直接指揮變為引導服務,由直接創辦經濟實體變為創造生產發展條件和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水平,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 總之,“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比較好地解決了支部、協會與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符合當前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順應了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實現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對接,找到了干部經常受教育與農民長期得實惠的連接點,加強和改進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支部加協會”運作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從我們調查了解的情況看,四川各地從實際出發,對“支部加協會”的運行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創造了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1.黨組織領辦、創辦協會,依托協會帶動和服務農戶。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積極領辦、創辦各類農村專業協會。他們注重在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協會,拉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新臺階;在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建立協會,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在最具優勢的產業上建立協會,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在農民最需要服務的項目上建立協會,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在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協會,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具體工作中,大多是一個村黨支部創辦一個協會,并且按照規定程序實行黨支部班子成員與協會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對于一些規模大、地域廣的行業,則由鄉鎮黨委牽頭,跨村建立協會,形成專業鄉鎮、專業村的格局,以擴大優勢產業。對于一些規模大、會員多、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及時建立黨的組織,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努力做到協會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擴大了農村黨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2.堅持黨管協會,為協會的發展壯大提供支持和服務。各地把堅持黨管協會與堅持協會獨立自主開展活動結合起來,既注重加強黨組織對協會的領導和指導,認真解決協會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為協會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又要求各級黨組織按章辦事,堅持做到出謀劃策而不直接決策、組織引導而不發號施令、主動服務而不越權干預,強調黨組織對協會的領導主要是思想上的引導、輿論上的監督、工作上的指導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實保證協會獨立自主地發揮職能作用。黨組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組織保證作用。村黨組織帶領和引導村委會、黨小組、村民小組和群團組織,積極參與協會建設;指導幫助協會選舉負責人,為協會推薦各類人才;指導幫助協會建立專業分會、專業小組,完善協會的內部組織體系。二是協調服務作用。黨組織通過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為專業協會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土地等方面的問題,提供政策、信息以及辦理證照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宣傳動員作用。黨組織廣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動員群眾轉變觀念,消除思想顧慮,積極加入專業協會。綿陽市北川縣由組織部門牽頭,從林業、茶葉、畜牧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小康先導團”,采取講座培訓、現場指導、提供信息、勞務輸出、建設基地、提供資金等形式為農村專業協會服務。 3.把黨員干部推向專業協會的關鍵崗位,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干帶頭作用。一是讓黨員干部在協會中挑大梁。鄉村黨組織積極為協會推薦人才,幫助協會選配負責人。綿陽市專門制定了鼓勵鄉鎮干部領辦創辦科技示范基地的相關政策,一大批鄉鎮干部主動走出機關,領辦、創辦示范基地和專業協會;郫縣積極從致富能力強的黨員中選拔協會負責人,目前全縣專業協會負責人中有70%是黨員;廣漢市在協會中擔任職務的村干部有210人,鄉鎮干部有51人。二是加強教育引導。黨組織在協會發展中,根據產業化經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對黨員干部開展培訓,提高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同時要求黨員干部要主動做好群眾工作,為協會發展獻計獻策,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郫縣唐元鎮韭黃協會中,每個黨員和種植大戶對口扶持、帶動5到10戶農戶,為他們提供技術咨詢、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很快形成了規模種植。目前,韭黃種植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老河壩鄉黨委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專業大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后,組建了白魔芋協會,帶動了200多戶農民發展魔芋,人均增收2690元。三是開展“雙向培養”。各地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協會發展中,積極開展“雙向培養”,使一大批黨員干部成為致富帶頭人,使一大批符合入黨條件的致富帶頭人加入了黨組織。德陽市2003年發展的農村黨員中70%是協會會員和專業大戶。 4.加強對協會的規范化管理,始終堅持服務農民群眾的發展方向。為了規范協會的經營管理,保證協會始終沿著服務群眾的方向健康發展,黨組織主動幫助協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督促協會堅持“入會自愿,退會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指導協會幫助群眾共同致富,在推廣新技術、傳授新技能、指導經營管理過程中為會員提供無償服務。同時,按照“雙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約管理”的原則,支持協會在提供種子、設備和銷售產品等環節收取合理的費用,實現以會養會,不斷發展壯大。各地還明確要求協會在開展活動中,必須堅持“五不”原則,即不得搞強迫命令,不得違背大多數農戶的意愿,不得低于市場價格壓價壓級,不得向農戶攤派費用,不得隨意違反與農戶簽訂的有關協議,以保證決不坑農、害農。黨組織還指導和幫助協會建立健全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管理機構,建立和完善協會章程、工作制度等,使協會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促進協會的規范化管理和健康發展。引導協會突出農民在協會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為群眾服務,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和最終落腳點,積極協調協會與會員之間的關系,化解各種矛盾,維護各方正當權益。 四川省“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首創于基層,在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中逐步完善,成為落實“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要求的重要措施。2003年初,四川省委召開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座談會,對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省委組織部召開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現場會,總結推廣了“支部加協會”的工作經驗。目前,各地黨委和鄉村黨組織正在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扎實推進這項工作。 三、“支部加協會”在實踐中顯示了蓬勃生機和發展活力 “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使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和專業協會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兩者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改變了一些地方過去存在的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實現了農村黨組織建設與經濟工作的對接共振,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第一,“支部加協會”找到了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有效抓手,實現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有機結合。“支部加協會”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進一步轉變了工作重心,從過去一度從事的“催糧要款、刮宮引產”等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站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前沿,帶領農民群眾聚精會神抓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更好地加強了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支部加協會”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進一步轉變了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掌握了示范引導、提供服務、說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時期農村工作的主動權,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農村黨建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支部加協會”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在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專業協會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建立起了資源共享、生產互助、利益共沾、風險同擔的機制,依托一定的產業鏈條把農民組織起來,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這一模式推動了農村經濟的集約化和產業化,使農民個體的市場主體地位朝著群體的市場主體地位轉變,初步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他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戶之間的分工合作,提高了農民的致富本領,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和不斷優化。“支部加協會”引入了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改變了過去資源配置在農戶中平均分配的狀況,加快了土地、資金等資源向優勢產業的集中和流動,促進了農村生產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時吸引了政府、企業、社會以及農民對農業的投資,促進了農村經濟投資主體的多元化。2003年,瀘州市農村專業協會吸引業主、農民等民間投資3000多萬元,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33000多畝。樂山市形成了林竹、畜牧、茶葉、蔬菜、中藥材五大優勢主導產業,帶動農戶18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23.68%。 第三,“支部加協會”使農民得到了實惠,提高了農民的素質。全新的生產經營模式使農民面對市場由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參與,使農產品由自產自銷走上產業鏈條,直接促進了農民增收。2003年,全省參加協會的農戶人均增收達到228元,比全省農民人均增收水平高出100元。德陽市農村專業協會會員家庭人均年純收入3764元,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803元。瀘州市通過對352個協會調查,發現會員農戶人均純收入高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00元以上。瀘州市江陽區游灣村通過建立黑山羊養殖營銷專業協會,使全村90%的農戶養起了黑山羊,全村人均年收入比建立協會前增加了750元,村民們發自內心地說:“黑山羊快快長,坐著飛機去兩廣,賺了鈔票蓋樓房,感謝協會感謝黨。”同時,在推行“支部加協會”工作模式的實踐中,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素質。一是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增強了農民群眾的發展意識,使他們在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實踐中,進一步轉變了觀念,破除了“等靠要”、“聽天由命”、“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強了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二是通過實行民主、契約管理、開展經貿、法律、科技知識的培訓,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維權意識、誠信意識;三是通過建立健全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團結互助的分工合作機制,增強了農民群眾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精神;四是通過把廣大農民群眾的心思、智慧和閑暇時間引導到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上來,促進了農村社會安定團結。 第四,“支部加協會”培養和儲備了一大批農村優秀人才,實現了農村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形成了廣納群賢、競爭擇優的用人導向,促進了農村各方面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一大批協會中的骨干分子和優秀會員被選拔到鄉村干部崗位,進一步優化了基層領導班子的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體功能。二是把農村各個方面和分散在各個產業鏈上的人才組織起來,聚集和整合了農村的人才資源,有效解決了農村人才資源不足和浪費同時并存的問題,較好地發揮了農村現有人才資源的效能。三是構建了實用、靈活、直觀、便捷的培訓服務體系,能夠及時向農民群眾傳授實際、實用、實效的技術、信息和知識,并在實踐中鍛煉提高他們闖市場、搞經營的能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有效地解決了村級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支部加協會”是農村改革發展中基層干部群眾的又一重大創造,盡管正處于探索、完善的過程中,但事實證明,它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適應了農村經濟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形勢,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產業化,有利于實現農民得實惠的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從而取得黨的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的效果。這一做法不僅適用于中西部地區,也適用于東部地區,具有較為普遍的推廣價值。 我們也認為,在農村推行“支部加協會”工作模式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搞包辦代替;必須從實際出發,不搞強迫命令;必須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必須抓點帶面,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再在面上推廣。同時,必須強調的是:一定要始終堅持黨管協會的原則,理直氣壯地加強黨對協會工作的領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鎮、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農村各種專業協會的領導核心。加強黨對農村專業協會的領導和指導,是一項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中央組織部組織局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 調研組 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局 2004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