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過熱與中國的“慈善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8日 12:41 《財經時報》 | ||||||||||
張伊人 這一周,中外學者討論“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各種聲音蜂擁而出。與政府以往在制定經濟政策時為了“就業”這個“政治任務”而不愿讓經濟增長減速不同,現在談到宏觀調控時,少有提及就業問題——也許已經顧不上了。
官方經濟數據表明,今年頭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已增長53%,一季度GDP增長9.7%。央行決定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從7%提高至7.5%,為經濟降溫。 資料顯示,2003年中國城市失業人口2400萬人,沒有就業的畢業大學生50萬人左右。隨著今年大學生畢業期來臨,就業狀況較去年更加嚴峻。而2004年全國增加就業崗位的目標是1400萬。4月12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表示,中國將減慢國有企業的倒閉速度,并考慮采取措施令企業較難裁減工人。 在上海,兩家西方媒體最近正在暗暗角力,他們將在月底分別推出“中國慈善家排行榜”。這將是在中國大陸第一次集體推出“本土慈善家”。 能夠成為“慈善家”的人應該是富豪,在中國應該是民營企業家。“資本家”在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意識形態的概念。 在很多地方,具有規模的民營經濟家為了獲得政府給予的“平等待遇”或各種支持,都參與了帶有“公關性質”的慈善事業,如地方扶貧、教育等。但是,由于缺少宣傳,仍很少獲得應有的社會認知和尊重。 比如,由10名民營企業家1994年呼吁建立的“光彩事業”組織,迄今已經組織近1.5萬名民營企業家,截至2003年9月20日,投資類扶貧到位資金總額523億元,各種捐贈總額85億元,幫助460萬人脫離貧困。但是,“光彩事業”并沒有被大眾廣為了解,反而曾經發生“光彩事業”扶貧項目被地方政府作為自己政績的事件。 加入WTO后,在各種經濟形式競爭的中國,民營企業仍然處于“邊緣化”地位。另一方面,把招商引(外)資作為政績的地方政府,努力用各種“超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目前,經濟界開始懷疑大規模引進外資而沒有帶來技術的政策是否會把中國引向“拉美化”道路,國有企業逐步推出競爭性領域后的市場正在被外資占領。此次引起經濟過熱的固定資產投資,大部分也是政府主導的投資。 全國工商聯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就業人口總數7.374億人,其中農業勞動力3.66億人,民營經濟吸納的就業人員為3.09億人,約占就業總數的42%。民營經濟在城市的就業比重已超過70%。但“民營經濟規模”則一直沒有列入官方的統計公報。 4月8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發出通知,決定利用4月一個月時間,深入宣傳就業和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此舉顯示政府更加重視民營企業解決就業的潛力。但是,不能僅把民營企業看作解決就業的途徑,而應支持和促進非公有經濟發展壯大,從而擴大就業,增加民族經濟的競爭力和國家的經濟安全。 剛剛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民營企業家也早被允許加入中國共產黨。各級政府實在有必要認真而嚴肅地給予民營企業更多關注,就像對待外資那樣扶持,而不僅是原則上承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