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全球安全研究所盧福特:中美能源對話應先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4日 07:3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王爾山 北京報道 “和平崛起”作為中國一項帶有根本意義的國家戰略,能不能順利實現,一個議題在于能不能打消其他國家的顧慮,而這些顧慮之一就是:世界有沒有足夠資源支持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邁向現代化。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執行所長蓋爾.盧福特(Gal Luft)日前撰文指出,中國作為13億人口、經濟增長保持在每年8%左右的石油純進口國,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正在迅速增加,而中國的進口石油有60%來自中東地區,當地動蕩局勢勢必對經濟平穩運行產生不利影響,這是中國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另一方面,歷史經驗證明超級大國很難在爭奪稀缺資源的前提下和平共處,盧福特擔心在不久的將來美中兩國就要為爭奪石油而爆發沖突。 4月8日,盧福特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強調石油問題的關鍵不是還有多少石油,而是還有多少廉價的普通百姓用得起的石油,指出化解沖突危機的途徑在于盡快建立中美能源對話,美國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中國開發替代燃料,逐步轉向非石油依賴型經濟。 4月13日,美國副總統切尼開始了為期三天的訪華日程,中美能源合作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問題在于還有多少廉價石油 《21世紀》:全球每天消耗多少石油,未來10年的增長速度會是怎樣,按照這個速度,已知儲量大概什么時候可能用完? 盧福特:沒人知道!我們知道已知儲量是多少,但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發現,而這是誰也不能回答的問題,因為沒人知道究竟還有什么沒有發現。確實有一些估計數字,在1萬-3萬億桶之間;但是你能得到什么樣的數字,取決于你向誰打聽。 現在的問題不是還有多少石油,而是還有多少廉價石油。如果油價變得太貴,那么從經濟角度來看再用石油就不劃算。對于我們什么時候達到地質學家所說的“峰值”,地質學家也是眾說紛紜。“峰值”是指我們已經用完全球石油儲量的50%,一旦越過這個點,油價就別想再降下來。有人說我們非常接近“峰值”,有人說要過20年,甚至有人說還有30年。但無論你跟誰打聽,從歷史角度來看,“峰值”應該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出現。而且速度很快,大概不是明天,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一定會走到“峰值”。 《21世紀》:你提到廉價石油,在你看來多少錢才算廉價? 盧福特:廉價的意思就是在每桶25-35美元的范圍,這是相對而言比較廉價的。如果漲到每桶40、50或60美元,我們恐怕很難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同時所有用到石油的產品的價格也會跟著上漲,運輸成本也會增加。所以一旦油價上漲,其他價格也會上漲,在全球范圍引發通貨膨脹、失業和其他許多經濟問題。 《21世紀》:石油消費國和石油生產國之間應該保持什么樣的關系? 盧福特:我覺得問題之一是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之間的關系出現緊張。今天,全球超過70%的石油控制在中東國家手里,而你也知道現在美國跟中東國家的關系不太好。很顯然,有油的國家和要油的國家關系緊張,除非關系得到改善,否則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引發市場動蕩。 《21世紀》:說得更具體一點,你會建議美國政府就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的關系采取什么樣的策略? 盧福特:兩國關系曾經好過一段時間。但是9.11事件之后出現緊張,因為當天的劫機者大部分持有沙特護照。現在美國政界對沙特充滿敵意,因為他們覺得沙特不是一個真正的同盟,認為沙特一方面說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一方面給恐怖組織提供資金,現在沙特還要操縱油價,因為他們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領頭人。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兩國之間的裂痕還會擴大,我害怕的是假如再來一次由沙特支持的恐怖組織發動的對美襲擊,兩國關系就要徹底破裂。 中國應避免重蹈美國覆轍 《21世紀》:你的另一個擔心是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可能使中東局勢更加復雜,在你看來中國應該對OPEC和其他中東產油國采取什么政策? 盧福特:我個人覺得中國應該竭力避免再犯美國的錯誤,這就是在石油基礎設施投資太多。中國仍然處于一個比較好的地步,因為它對石油沒有過分投資,剛剛起步進行產業化,仍然有機會越過石油而轉向使用新一代能源,不是像美國那樣對石油產生依賴性。我不認為石油市場可以同時滿足美國和中國的需求;長期而言這會導致災難,同時影響中國和美國的關系。 《21世紀》:在你的文章里你提到生物燃料或煤基燃料這樣的新一代替代產品,但沒有提到核能,你對核能有什么看法? 盧福特:如果你想用核能運輸,惟一的辦法就是開發電動汽車,使用核能提供的電力。我覺得對中國而言電動汽車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們能讓大家使用電動汽車,并且趁著晚上電力需求進入低谷的時候進行充電,那就不必額外增加發電能力,還有助于清潔空氣。我知道中國很多城市已經出現相當大的污染,所以電力汽車可以成為中國有能力采取的一個解決方案。對中國而言,我覺得最壞的結局就是變成像美國一樣高度依賴石油,因為這不僅引發經濟問題,污染空氣,而且迫使中國越來越深地卷入中東,最終可能使中美走上沖突之路。 《21世紀》:有美國的壞榜樣在前,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政策方面是不是仍然存在很多考慮因素,比方說如果我們削減汽車產量,汽車生產商一定不樂意。 盧福特:我倒不會建議中國削減汽車產量,因為大家想用汽車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你們確實需要生產并不依靠汽油運行的汽車。我舉個例子:中國有80%的農村都在種水稻,制造許多農業廢料,都是生物質,最后燒掉了。比如農民在地里焚燒稻殼,造成污染。現在你有辦法將生物質轉化為燃料,這個燃料可以驅動一種叫做“靈活燃料汽車”,它能以各種比例的汽油和酒精混合燃料運行。我覺得中國應該加以考慮。另一方面,中國有大量的煤,可以用煤生產甲醇,也是替代燃料。 所以,以本國資源為基礎,中國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從而減少進口石油的數量。當然,首先要建立一個共識,即如果中國購買石油的數量持續增加,就會給世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為中國太大,石油市場沒法承受。特別是如果你將印度考慮在內,他們也有10億人口,這兩個國家加起來已經占全球人口的1/3。我總是說,如果5個中國人要用1個美國人那么多的石油,也就是說中國的石油消耗量跟美國持平,人類就該另找一個星球搬家。 《21世紀》:這是不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一個議題? 盧福特:是的,中國應該將它列為一個當務之急。 中美能源對話應該先行 《21世紀》:但你在文章里同時承認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支持,從美國的角度看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幫助? 盧福特:我覺得美國應該從政治層面幫助中國轉向石油以外的燃料,幫助中國得到相關技術的許可證,只有這樣中國公司和政府才能真正在國內推廣這些技術。我的建議是中美兩國政府應該建立一個能源戰略對話機制,大家坐下來進行討論,認識到如果中國變成一個巨大的石油進口國,無論對中國或美國都沒有好處。我覺得幫助中國轉向使用替代燃料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有自己的產業和技術,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一些了不起的成果。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建立國際合作,畢竟這么做符合兩國的利益。 《21世紀》:說到中美合作,你有沒有聽說美國官員試圖阻止中國公司參與中東油田的開發招標? 盧福特:你指的是伊拉克的油田吧?這可能是真的,但我相信美國并非針對中國,而是不想讓任何其他國家染指(伊拉克油田),比如法國、俄羅斯,誰也不要來。但事實上我不認為美國公司就能拿到伊拉克的石油,因為伊拉克現在一團糟,我們甚至還不清楚美國公司能不能從當地油田獲利。我覺得教訓是很明顯的:你擁有的石油越少,對石油的需求越大,你面臨的競爭也越激烈,而這會為國家之間出現緊張關系埋下伏筆。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觀點,沒有人愿意看見一場資源戰爭,為爭奪一桶石油拼個你死我活。惟一的辦法就是從今天開始將我們的經濟轉向不那么依賴石油的類型。 《21世紀》:對于關注能源產業的中國讀者,你有沒有其他觀點需要補充? 盧福特:我覺得原則上講在你從其他國家采購石油之前,你應該了解你自己究竟可以生產多少石油。需要記住的一個重要事實在于我們有很多辦法可以將人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你不想落得整個社會離不開石油的下場。你希望創造新的選擇,因為建立能源安全的關鍵就是創造選擇,我們需要使用更多技術,向市場輸送更多燃料。政府應該鼓勵這么做,幫助這些產業積累力量,以便跟石油公司競爭,因為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石油短缺的問題不會自動消失,情況也不會自動好轉,只會惡化。 我們必須決定我們愿意先發制人解決問題,還是等到問題爆發再說。最重要的是無論你打算做什么,經濟從石油依賴型轉向其他類型大概需要20年。你要問自己是不是愿意從現在開始這個進程,還是再等10年或20年,如果你選擇再過20年再說,你就要等40年才能看到結果。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必須今天動手,那樣20年后就會得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我們等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