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第二高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1日 15:03 經濟觀察報 | |||||||||
泰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吳強/文 同2000年相比,2003年新交所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新股猛增了1200%。新加坡正日益成為中國內地企業第二大海外上市地。 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達到13家,數量僅次于滬深兩市(63家)和香港(3
赴新上市入快車道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產生了示范效應,對新交所來說,中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進入了良性循環,有這樣一些因素驅動更多企業到新加坡上市。 首先,中國內地企業上市需求量非常大。中央政府加強了通過海外上市融資幫助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實際上,上市需求最多的將是民營企業。從2000年以來,中國民營企業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民營企業的上市需求一般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中小型企業,營業額往往不到2億元,行業中出現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但是卻非常缺乏資金;第二種是開始集團化的中大型民營企業,并不一定缺乏資金,更多是希望建立融資平臺,進行資本運作。 內地股票市場的上市速度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的上市需求。目前準備在中國內地上市的企業超過了1000家。而過去4年只上市了338家,2003年只上市了63家,2004年發審會增加了審批的力量,每周開兩次會,每次審核6家,大約能通過3-4家。但是,按照這個速度,2004年能上市的企業也僅300家。也就是說,現在開始進入輔導期的企業,至少也需要3年才能進入發審會;而且目前發審會的通過比例一般是60-70%,即使排到了,也有1/3的可能無法成功上市。并且,內地上市的門檻高,中小企業更難在內地上市。 其次,中國政府不斷減少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限制,對海外上市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3年上半年,中國證監會取消了“無異議函”,等于是給民營企業海外上市松綁。2003年11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十年回顧和展望”活動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明確表態鼓勵內地企業到海外上市,稱上市公司要依托境內外資本市場,探索多種方式實現股權多元化、加大并購重組的力度、提高競爭力,把企業做大、做強。 2004年,中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的勢頭更猛。截至2004年2月底,已經有4家中國內地企業在新加坡上市。有關信息顯示,今年已經在運作的和將要運作的內地企業,不會少于50家。 新加坡中國概念資本市場 在新加坡,中國概念股被稱為“龍籌股”。2003年,市場上愿意投資“龍籌股”的資金至少超過400億人民幣。隨著更多企業赴新上市,“新加坡中國概念資本市場”正在形成。 每一個股票交易所,都有其自身的生態系統,并在相互的競爭中發展出不同的定位和特點。新加坡市場將如何發展呢?尤其是其中的中國企業板塊? 3-5年后的新加坡“龍籌股”板塊將可能歸結為3個特點——中小型企業(利潤在2億元以下),民營企業,制造業和高技術行業(低成本制造商、環保、醫藥等)為主。 首先,新加坡證券市場可以定位為“中國企業的本地市場”。事實上,中國企業在籌集資金時,可以把華語圈的香港、新加坡以及臺灣交易所都當作上海和深圳一樣的“本地市場”來統籌規劃。新加坡本地的企業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發展空間必須擴展到東南亞、中國和南亞的印度,爭取成為包括這三個區域的資本市場。新加坡交易所把自己的目標定位于“成為一個泛亞區域市場”。到2003年,泛亞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在各亞洲主要交易所中,其上市公司的泛亞化程度排第一,達到22%2004年1月30日,領先于香港(含中國企業)的16%(2004年2月13日)和東京的1.4%(2003年2月16日)。 從企業的角度看,真正關心的是在新加坡能否籌集到資金,并且速度不更慢、市盈率不更低、成本不更高。而顯然,新加坡股市的投資者對“龍籌股”的信心正在加強。“龍籌股”在新加坡股市籌集到的資金每年都在增長。2003年13家企業共籌集資金4.66億元新幣(按1:4.7的匯率,約合21.91億元人民幣),而2002年這個數字為0。并且總體的認購率很高,最高達到460倍。新加坡龍籌股的投資資金還將通過兩個途徑增長:新加坡股市現有投資者得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龍籌股;全球大型基金將進入新加坡股市投資龍籌股。 其次,行業分布將從制造業逐步外延。新加坡市場的上市公司中制造業占40%,基本符合新加坡的經濟結構。但是36家中國公司中,制造業企業卻占64%,相信隨著非制造業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并表現出良好業績,“龍籌股”的行業分布將調整為符合中國企業的行業結構。過去5年來,中國“世界工廠”的概念已經被全世界的投資者接受,這是新加坡投資者看好中國制造業的原因。在中國未來20年,還有一些行業將快速發展,這些行業都是針對國內市場的,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因此為城市人口提供服務和產品的行業,如公用事業、汽車、通訊、IT、零售、金融等行業都應該更受青睞。 第三,赴新上市的中國企業主流仍將是中小型民營企業。“中小型”的定義是指2億元利潤以下。相對于香港市場,新加坡交易所在吸引超大型國企方面沒有優勢。但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未來5-10年會成長為大型企業,新加坡應該能從這個趨勢中獲益,吸引一些中大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或者是培育已經上市的中小型企業成長成中大型企業。目前,一些中型企業(利潤為1-3億元人民幣)正在運作赴新加坡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