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浙江經濟:混合經濟驅動加資本運作助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3日 10:27 中華工商時報 | ||||||||||
解讀“浙江經濟”(中篇) □本報記者 孟懷虎 有一種說法,“浙江是全國不少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一方面說明浙江人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分量,另一方面說明浙江的資本有大量外流現象。大量民間資本從浙江流向
混合經濟驅動寧波快速發展 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長江三角洲南翼的經濟重鎮,寧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寧波的騰飛之路既不同于“溫州模式”的全體民營戰略,也不限于新“蘇南模式”的兩頭在外之道,更不同于青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獨強的態勢。 在由中國社科院推出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比較報告》中,寧波的結構與制度競爭力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名、第3名。面對這樣的排名,一些杭州人和溫州人有些嫉妒,可怎么也搞不明白寧波為何有如此的魅力。 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增長年均達19.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2002年,寧波這個500余萬人口的地區以GDP總量1500.34億元,列全國第12位,人均則進入前4名。2003年發展速度為15.3%,GDP則達到1770億元。在高速發展中,寧波注重了效益與可持續發展。2003年,寧波工業11項經濟效益考核指標繼續保持全省老大地位;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寧波的經濟效益得分最高。2003年,寧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在長三角15個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3位。 寧波這些成績的取得,被認為是源自于寧波的混合經濟發展道路——國有、集體、民營以及外資均衡的四輪驅動模式。 從1992年起,寧波實際上開始了混合發展的探索。1992年起,寧波比較徹底地進行了企業股份制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面達到98.9%。這在當時讓許多人驚詫,也讓一些人“痛心疾首”。可正因此,寧波的民企與紹興的民企相似,大多由鄉鎮企業改制而來,家底遠比溫州的家庭作坊要厚,這是寧波眾多企業后來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經過毫不手軟的“摘紅帽”改革,寧波又積極引入股份制、公司制,F代企業制度的適時建立,為寧波企業的迅速壯大打下了制度基礎。 目前,寧波個私、民營以及其他的混合型經濟實體近30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1.5%。民資、國資與外資攜手共進的案例,在寧波不勝枚舉。 2003年手機年銷售突破100億元的波導公司就是一例!安▽А逼鸩綍r是鄉鎮企業,成為國產傳呼機老大時已是民營資本占主導。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波導”又被國有企業寧波電子集團控股并掛牌上市。如今,“波導”是國有、集體、民營等多方持股的新型混合所有制企業。 寧波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國有(集體)經濟在“混合”中增強了控制力,民營經濟在“混合”中開始了第二次飛躍,外資經濟在“混合”中水漲船高,三者在競合中提高了各自的競爭力。 寶新公司是寧波“百億工程”啟動項目之一,由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出資54%,浙甬鋼鐵投資(寧波)有限公司出資12%,加上日本國日新制鋼株式會社、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阪和興業株式會社聯合投資興建。經過4期擴建,冷軋不銹鋼單廠規模為全國第一、世界最大。 寧波吸引了?松梨、英國石油等化工行業巨頭投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化工生產基地。在浙江,寧波率先實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引資戰略。目前,寧波的引資量超過全省的1/3,為全省最多;在貿易方面,寧波創造的外貿順差和一般貿易出口額均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 寧波的招商引資與蘇南不同,蘇南吸引的外企以IT等高科技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多為候鳥型的外企,存在潛在的遷移可能性。而在寧波落戶的外企多為重化工業,具有依托港口的特性,投資成本大,遷移困難。這使得寧波的外企抽資的風險比較小,有利于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與溫州市制定的“國際性輕工城”的目標定位比,寧波的發展定位似乎更全面,產業升級更快。寧波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和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基地。 近來的一份統計分析報告,將寧波列入了長三角第二梯度的城市。對此,寧波人似乎不太領情。寧波市經委副主任陳克溫說:“從GDP上說,寧波早已進入第二梯度城市。寧波這兩年經濟發展很快,杭州灣大橋的立項建設,又給寧波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寧波的前景,豈是一個排名可以限量?” 資本運作助力紹興民企騰飛 與寧波不同的是,在2003年8月公布的2002年度浙江非公(民營)企業100強正式公布,入圍的100家企業“門檻”為年銷售額7.19億元。令人驚訝的是,誰也沒想到一直默默無聞的紹興竟然有35家民企入圍,遠遠超過杭州的21家和溫州的12家。 幾乎是同時,浙江省農調隊公布了浙江最發達100個鄉(鎮)的名單,紹興共有17個鄉鎮入圍,數量居全省第2,以民企上市著稱的紹興縣楊汛橋鎮則位列榜首。 2003年紹興的GDP達1070億元,成為浙江第4個千億城市。紹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長三角15城市中居第3位。 目前,不大的紹興市已有上市公司17家。而通過買殼或進行資本控股在海內外上市的,遠遠超過這個數。通過買“殼”上市等方式,精工集團已控股3家上市公司。目前,紹興累計已組建股份公司81家。有人預測,未來幾年,紹興可能成為擁有眾多上市公司的一流強市。 這與溫州形成對比,至今,溫州還沒有一家上市民企。 資本運作為紹興企業的發展錦上添花,資本與財富迅速積聚,上市后企業運作模式的現代化,為紹興民企的二次飛躍提供了新的平臺。 紹興市政協副主席陳建設認為,紹興的民營經濟可分為三塊:一塊是原生態的個體私營經濟;第二塊是合資企業;第三塊量最大,是近幾年改制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紹興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起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民營企業的規模、民營經濟成分進入的領域不加限制,因此,紹興現在民營經濟不僅存在于工貿領域,還投資辦教育、公用事業如供水、醫院等。 從90年代開始,紹興對國有、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進行改制,國有企業從競爭性行業最大限度地退出;提倡讓企業經營者持大股;提倡技術、管理要素參與企業經營成果的分配。到2000年前后,紹興地區95%以上的企業改制已經結束,國有經濟成分從原來國有、集體企業以及鄉鎮企業全面退出。較為徹底的改制,使紹興的企業產權清晰、歸屬明確,建立了現代企業運作模式。 民營企業成為紹興的中堅力量后,如何進一步讓民企做大做強,紹興政府又引導民企走上了資本經營之路。 紹興各縣(市)都由財政撥款成立了上市辦,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對企業改制過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礙,基本上都由政府出面幫助解決。如政府把集體的股份撤出,為民營企業上市提供配套服務,幫助他們選擇券商等中介機構,組織民營企業家去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資本市場考察等。 提到紹興的資本經營,就必須提到楊汛橋。一個面積不足3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2萬的小鎮,竟然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還有綠洲生態農業等擬上市企業。擁有輕紡城、長江股份和精工科技3家上市企業的精工集團也坐落于此,還有6家企業正在抓緊股份制改造以進入上市軌道。楊汛橋不僅成為紹興資本經營的經典縮影,更是浙江資本經營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