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何時能獲“國民待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3日 10:08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崔克亮 3月21日上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4年年會上,當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作完關于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題發言后,眾位經濟界人士與馬凱就國內企業的發展問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討論。
張維迎為內資企業鳴不平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教授首先為內資企業鳴不平。 他說,平衡發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外國企業和國內企業,特別是國內民營企業的關系。目前,我們好多的制度和政策對于中國國內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有好多歧視,使得這些企業處于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中。 在市場準入方面,我們一直在吸引外資,比如說吸引大量的外國制造企業進入中國,但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要生產汽車,卻得不到政府的批準。稅收方面也有好多不平等的待遇,比如外資企業可獲免稅待遇,而中國企業不能享受;外資企業在中國可以集中納稅,而國內企業卻不可以。 還有,好多地方給外資的土地非常優惠,而本區域的人要獲得土地就非常難。在公司制度方面也不公平。比如在北京的私企工作,月薪超出一千塊錢,要繳納利潤稅,這樣,雇月薪同樣一萬塊錢的一個人,在外企,成本是一萬,而在中國私企業,一千塊算成本,另外九千塊都算是利潤,其勞動力成本超出30%。這使得國企在吸引人才方面處于不利的境地。各地都在比賽怎么吸引更多的外資,而不是比賽怎么能夠發展本地的民營企業,各級政府官員很樂意接見外國企業的CEO,而不太愿意接見中國企業的CEO,很愿意傾聽外國企業的聲音,而不愿意傾聽中國企業的聲音。這給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林毅夫: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接著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是大型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是比較節約的。中國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需更多依靠中小型企業。一般而言,這種勞動力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對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是比較低的。林毅夫詢問馬凱:如何平衡這兩者? 馬凱提出兩點看法: 第一,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是一個歷史過程,它要跟每一個國家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目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比較明顯,既要發展集約型的經濟,同時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企圖使所有的企業都大型化、規模化、技術含量都特別高,這是不符合現階段的發展實際。 第二,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主要的還是要靠經濟結構的調整。現在,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特高耗能產業的比重還是非常大。所以,要想既保持經濟增長,又降低能耗和資源的消耗,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現在三產占GDP的比重只有33%,明顯偏低,如果把這條腿加強的話,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劉曉光:中國的企業要是沒有活力,我看沒戲! 北京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認為:經濟增長當中最關鍵的還是企業活力的問題。第一個是自主權,改革二十多年來,還有一些自主權根本沒有落實。第二個是投資權,許多壟斷行業民間投資進不去。第三個是國企缺乏動力機制。第四,現在國際上的投資機構很多,我們也需要走出去。我們現在有很多投資機會,但各種條件限制非常嚴,把很多機會都喪失了。 劉曉光有些激動地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很關鍵的還是體制問題,體制當中最關鍵的還是活力問題。中國的企業要是沒有活力,我看沒戲! 任志強:中國不能滿足于做世界加工廠 北京華遠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任志強說: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在國際化競爭中,中國處于世界加工廠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消耗大量資源。我們只獲取了加工費,最終產品的產值體現在別的國家,等于別的國家在利用我們的資源增加他們的產值。我們能不能從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資源,已成為限制我們發展的條件。我們必須開放各種企業在國外獲取資源的渠道,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解決我們資源匱乏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