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中國進一步發展全局的重要命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3日 10:06 中國經濟時報 | |||||||||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4年年會上的總結發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清泰 在與會者共同努力下,我們召開了一次成功的論壇。與會的中外專家、企業家都認為“中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選題好,切中要害,是關系中國進一步發展全局
半天的預備會分析了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在一天半的論壇上,曾培炎副總理發表了講話,論壇就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資源合理利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協調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銀行體系建設等問題,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對話和研討。 由于會議內容十分豐富,許多發言還需深入消化,現在很難對會議作出總結,各位的發言材料會后我們將會翻譯整理,供有關方面研究和參考。我在這里只能就我的理解對會議研討作粗略的歸納、梳理。 1、中國處于一個重要發展期 以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標志,就總體水平而言,我們已經越過了解決溫飽的發展階段,逐步進入了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的新的發展時期。按世界銀行的分類,我們走出了低收入國家行列。從國際經驗看,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對各個國家都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在這期間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速度上升,人口大量轉移,國土面貌日新月異,社會財富迅速增加。這是一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急劇變動,具有持續的、巨大的增長潛力的時期。我們所處的這一時期又與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經濟全球化及國際產業結構轉移相偶合,形成了經濟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這就是中央所說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經濟、社會轉型,提供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不均衡,使各種矛盾不斷暴露。三是這一時期也是消耗資源最多,人與自然較量最為嚴重的時期。就是說這一時期即充滿機會,也充滿矛盾。黨和政府以怎樣的理念、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來駕馭這一至關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期,對國家的發展歷程具有關鍵意義。 2、發展的不均衡性到了相當的程度 目前,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人與資源環境的不均衡已經到相當的程度。其中貧富差距是不均衡中最重要的因素。無論是沿海與內陸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還是農民與其他人口收入日漸拉大的差距,都是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 如果城鄉統算,中國的基尼系數,可能已經超過了0.4,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差距已經達到5:1—6:1。這說明在某些方面社會的不均衡已經到了可承受的邊緣,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如果沿著如此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繼續,即便國內生產總值提得再高,社會也不一定穩定,廣大人民百姓也不一定能享受幸福,甚至還會遭受自然力量的報復,最終使發展中斷。 經濟增長要使每個人受益,重點是改善貧困人口的狀況。在我們進入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的時候,確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諸多矛盾的基本途徑,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是通過發展真正使廣大人民群眾受益的基本保障。 3、更新發展理念,實現科學發展 在為溫飽和生存而奮斗的時候強調全面、協調發展是沒有太多意義的;但在今天,再不講究科學發展,提高人民大眾生活質量的目標就不能實現。消極地說,傳統的、不惜代價解決溫飽的那種發展模式,在使全國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制造了經濟社會越來越多的不均衡,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矛盾;高增長、低效率的運行模式,使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嚴重,難以持續發展。積極的講,在解決了溫飽之后,人們的需求升級了。發展初期那種不顧一切、“有水快流”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今天的要求。今天有必要、也有條件提出實現以人為本,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引入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就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絕不只是經濟的范疇,更不能以GDP取代一切。惠及人民大眾的發展,必須包含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機會平等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真正滿足人民大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實際上,我們已著手解決的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振興、退耕還林、再就業工程、科教興國、公共衛生體制建設等問題,以及科學民主決策、依法行政、建設法制國家等,都體現了政府不僅關注GDP增長,而且更加關注經濟與社會、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把這種統籌協調發展的理念上升為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統一政府、企業和大眾的思想,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有利于克服急功近利、顧此失彼,可以使我們更加自覺地推進科學的發展。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現在,傳統的不惜代價的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協調、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無以為繼。要真正轉向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卻是極大的挑戰。這里有認識問題,有體制問題,也有技術能力問題。科學的發展如果不能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下大力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沒有什么力量能抵御傳統發展模式的慣性。 結構調整是實現均衡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為均衡發展能起到能動作用。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要提倡合理消費,利用各種市場工具抑制過度消費和資源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 5、資源環境的挑戰 中國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從發達國家的經歷看,這是消耗資源最多,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時期。其中能源的結構、消耗量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十三億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資源環境是巨大的制約因素。過去約占世界人口15%的少數國家,以當期世界資源消耗量的50-60%為代價,實現了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家。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超過目前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以長期占用全球當期資源消耗量的絕大部分為前提,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會遇到很大困難。我們只能尋求消耗較少資源、以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代價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獲得較高生活質量的道路。為此,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和體制創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各國科技成果和成功經驗,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6、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但GDP并不等于財富。財富是存量的概念,代表現在和將來的福利。在過度追求速度的意識驅動下,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國有企業粗放的發展模式,使中國過去發展中所創造的財富,遠不如GDP增長的那么多;如果把資源浪費和土地、大氣、自然遭到破壞的成本計算在內,中國所創造的財富要大打折扣。這一方面使人民可分享的蛋糕比預計的小了許多,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的資金來源過多的依賴于銀行貸款,增長質量不高的風險很大部分轉移到了銀行,使銀行積累了系統性風險,大大削弱了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能力,成為持續發展一個制約因素。 7、關注社會進步 有專家提醒,目前中國正處于公共衛生威脅的最前線。向每個公民良好和平等的衛生保健服務是所有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建議對其他國家的醫療衛生制度進行研究,避免犯下其他國家犯過的代價昂貴的錯誤。公共衛生只是發展的社會范疇的一個側面。以人為本發發展,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要求的發展。發展有財富積累問題,還有財富分配問題。分配的狀況又會反作用于財富積累和社會穩定。使人民大眾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重要條件是增加就業。均衡發展還要給居民受教育的機會、實現社會公正、安全、機會平等和社會保障等。 8、政府改革 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長期效益和環境效益,完全靠市場和市場主體的自發力量是很難做到的。中國實現科學的發展,涉及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增長方式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強化法制保障等。走科學發展道路的主導力量是政府,但政府發揮作用的范圍和作用的方式必須改變。就是說,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要均衡,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也要均衡。盡管市場經濟成功的根基是市場,但政府在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中仍負有特殊責任,發揮關鍵作用,特別在體制轉軌時期更加明顯。要轉變政府職能,科學民主決策,依法行政,著力培育和建立有效率的市場。要加快政企分開,進一步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政府在繼續搞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以更多的精力關注經濟社會和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發揮市場和市場主體不可替代的作用。 (標題系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