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改變未來商業環境的6部法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7日 12:03 《中國企業家》 | |||||||||
即將起草或修改的《破產法》、《反壟斷法》、《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對外貿易法》、《行政許可法》等六部法律,堪稱構筑未來商業社會的法律基石 文/本刊記者 杜亮 法律是構筑商業社會的基石。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
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和把握法律進程,本文按照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對法律的“重要性指數”(最高為五星)進行劃分;另外按照立法程序將法律的修訂劃分為規劃階段(列入人大立法規劃)、起草階段(從成立起草小組到草案完成)以及審議階段(提交人大常委會討論,一般經過三審后通過)。需要指出的是,列入立法規劃的法律也存在當期不能通過的可能,這種情況有太多先例。 《破產法》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起草階段 《破產法》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有如“新陳代謝”之于人體,正所謂“不破不立”。而《破產法》在中國的歷史雖然有17年之久,但是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之難堪比“登天”。特別是在銀行、證券、保險這三大行業,幾乎都是采取“行政接管和關閉”的辦法,至今未見一家企業走上破產之路。劣勢企業不能退出市場已經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育。 1986年頒布的《破產法》至今仍掛著“試行”兩個字,這多少體現了當初人們對于“破產”一詞的“政治恐懼”。《破產法》(試行)規定的適用對象是“全民所有制企業”(這個詞匯已經從官方的文件中消失),而僅僅針對國有企業破產的立法目的當然不能充分體現市場經濟的原則。1998年,舉世矚目的廣國投破產案在審理過程中,就引起了海外債權人對于中國破產制度和程序的質疑。 《破產法》修訂在八屆、九屆人大連續兩年列入立法規劃,但均是無果而終。2003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成立了新一屆《破產法》草案起草小組。目前草案已經成型。雖有前法可鑒,但該草案幾乎是“另起爐灶”。草案首先將其調整范圍擴大到了六類主體: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公司、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草案還明確了破產程序,包括重組、和解和清算,構建了“破產管理人”制度,并明確了跨境破產和涉外破產案件的管轄權和審理程序。而鑒于目前大量存在的“假破產、真逃債”現象,草案還增加了有關破產的法律責任和破產犯罪的章節。 據起草小組成員之一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透露,新的《破產法》有望在2004年上半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 《反壟斷法》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起草階段 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競爭”,但自由競爭要有一個“度”,《反壟斷法》就是規制這個“度”的法律,確切地講,是一部規制壟斷和限制不當競爭行為的法律。從法律屬性上看,《反壟斷法》是一部規范市場秩序的“基本法”。 正因為《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享有“基本法”的重要地位,所以中國在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不久的1994年5月,就開始了《反壟斷法》的起草工作,當時起草小組分別設在原國家經貿委法規司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法規司。與《破產法》的遭遇類似,這部重要法律的制定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至今已是第三次列入人大立法規劃,但何時“上會”討論,仍存很大變數。 《反壟斷法》之所以“難產”,源于學界對于其出臺的“時機”認識上不統一。一個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反壟斷是市場經濟充分發育后的產物,而中國當前面臨的不是經濟力量過度集中的問題,而是企業規模普遍過小的問題”,因此反壟斷是“無的放失”。當然,話說回來,中國并非沒有壟斷問題,在民航、電信、金融、鐵路等少數行業,“行業集中度”不可謂不高,但這些是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行政壟斷”格局,與西方自由競爭形成的行業壟斷截然不同。因此,打破這種“行政壟斷”的關鍵在于“先改革”,而不是“先立法”。 關起門來看,要求“緩行”者的理由確有可取之處,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在一些行業,又出現了新的動向。典型的如零售業,跨國零售巨頭甚至已經在行業中建立了“支配地位”,進而危及到民族零售業乃至上游企業的生存。2003年4月12日,原外經貿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出臺了《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其中關于“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0%”、“并購導致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等情況須申請有關部門批準的規定顯然帶有“反壟斷”的色彩。但“規定”畢竟不是治本之策,因此僅就防止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的控制來說,出臺《反壟斷法》必要性將變得越來越迫切。 《公司法》(修訂)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起草階段,有望列入2004年立法規劃 在規范市場經濟主體設立的法律(包括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等)當中,將“股份制”概念確立下來的《公司法》無疑具有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舉凡知名的中國企業,哪家不是“公司”形態?不過,至今已經實施了10年的《公司法》似乎也到了該“大動手術”的時候了。據人大財經委有關人士透露,《公司法》修正案今年上會討論基本定局。 1999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曾經對《公司法》做過一次微調,但離促進經濟發展和體制完善尚有距離。此后,學界對于《公司法》修改的呼聲日漸高漲。因其涉及條款眾多,僅舉數例:1、公司設立的門檻過高。《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是10萬元,股份公司則高達1000萬元。據了解,當年之所以做此規定是因為“皮包公司”太多,但事實上這種規定造成的后果反而是“虛假出資”泛濫。不僅如此,對最低注冊資本的硬性規定,還遏制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2、出資方式和比例規定過死。《公司法》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不得超過注冊資本的20%。而事實上,對于很多高科技企業來說,技術等無形資產在資本構成中理應占更大的比例。這種規定顯然限制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3、公司增資手續煩瑣,限制了企業的擴張。4、不應限制公司對外投資比例限定。《公司法》規定,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資的,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50%。這個條款嚴重干擾了本屬于企業內部決策范疇的“投資”行為,妨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利用資本市場手段的擴張。此外,《公司法》對于中小股東的保護缺乏完善的司法訴訟途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旭東認為,《公司法》中類似對于“法定資本”的“強制規定”實際上陷入了“資本信用神話”的誤區,根本無助于“公司信用”的建立。而李曙光更指出,《公司法》的修改的關鍵是把“國家本位”的立法理念真正轉變為“公司本位”的理念。 《企業所得稅法》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規劃階段 與《反壟斷法》相比,“統一適用于各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法》雖系首次列入人大立法規劃,但鑒于其是中國政府剛剛宣布的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本屆政府任期內通過幾無懸念。有樂觀者甚至預計,2004年就可以完成起草及人大審議程序,2005年即可正式實施。(詳見本刊2004年第2期) 《企業所得稅法》的起草難度也不大,因為在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以及“稅前扣除標準”這兩個關鍵問題上,學界幾乎不存在任何爭議。而且,新的《企業所得稅法》也有《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條例》等現成的法律法規可資借鑒。 在中國的民族企業眼里,《企業所得稅法》無疑是一部他們期盼良久的“公平”的法。按照立法規則,《企業所得稅法》生效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會自行廢止,外資企業在所得稅方面享受了1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將由此結束。 《對外貿易法》(修訂)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已完成一審,今年有望通過 《對外貿易法》制定于1994年。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模式和規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世貿規則修訂《對外貿易法》很自然被提上議事日程。而面對這兩年中國國際貿易摩擦大幅度增加的趨勢,原有的《對外貿易法》在保護國內產業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缺失日益顯現。 據專家透露,此次修訂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增加了“主動的貿易調查條款和貿易調查、貿易救濟的授權條款”。而作為《對外貿易法》的“子法”,《反傾銷法》、《反補貼法》、《保障措施法》(目前這三項內容都是條例的形式)也已經列入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 《對外貿易法》還有一個重要修改,就是徹底放開對外貿經營主體的限制,甚至規定“自然人也可以從事外貿活動。” 《行政許可法》 重要性指數:**** 進展狀況:2004年7月1日實施 《行政許可法》屬于行政法范疇,是約束政府的法律。但它對未來商業活動的影響力并不遜于前5部經濟法。相對前5部法律,2003年8月份通過的《行政許可法》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可言,只等著2004年7月1日正式生效了。 對于處在轉軌期的中國來說,政府對企業的影響遠勝于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而政府行政權力的濫用對企業生存和發展造成的負面后果也比比皆是。以至于有人曾斷言,中國入世后,受沖擊最大的是政府,最需要改革的也是政府。而《行政許可法》正為重塑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規范的政府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據。 《行政許可法》寫道:“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這意味著以前某些政府機構拿著除了自己誰也不知道的文件或規章限制乃至處罰企業的情況將被視為違法行為。 《行政許可法》還規定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有陳述權、申辯權以及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權利,受到損害的,還有要求賠償的權利。 對于那些深受行政權力濫用之苦的企業來說,《行政許可法》生效后,也許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依法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