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一個中西部農業縣的困境與突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2日 10:57 南方周末 | |||||||||
“由于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這是新一屆政府對現實的清醒判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在中國農民為這個民族作出了幾十年的默默奉獻之后,現在到了需要反哺的時候了 □本報記者 黃廣明
總理在“最看不到光明”的時候出現 “5年內取消農業稅!”3月5日上午,當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出這個承諾時,千里之外的陜西省華縣人大會議現場響起了掌聲。 當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時,華縣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也在舉行,許多縣人大代表通過電視,聽取了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令他們感到親近的是,5個月前,溫總理來到華縣,那時這里正遭遇渭河百年不遇的水災。 此次洪災,下廟鎮受損全縣最重。自2003年9月1日凌晨渭河支流石堤河決口后,全鎮境內沒有一塊干地,4.9萬多畝耕地(占全縣1/7)全部被淹,近年來的農業產業化成果毀于一旦。 全鎮6774戶居民,其中40%的房屋完全倒塌,完好無損的僅有210戶。洪水過后,全鎮16萬只雞僅剩252只,1700頭牛僅剩200頭,鴨、鵝分別只剩3只和4只。“今年我們防治禽流感的任務特別輕,”下廟鎮黨委書記賈攸江苦笑著說。 9月10日,洪水剛退,鎮干部們先期返回,原來生機勃勃的下廟大地一片死寂,往日雞犬之聲相聞的景象不復,房屋坍塌,道路毀損。 正值“下廟最看不到光明”的時刻,溫家寶總理來到災區視察。 10月1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一行到達西安機場后,直接來到75公里外的華縣。先至石堤河決口處,再到下廟鎮康甘村,在村民康天恩家臨時搭建的帳篷內,溫家寶詢問了村里受災情況。 下午,溫家寶又冒雨來到設在縣城貿易廣場的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附近災區幾所小學的200多名學生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補課,溫家寶向老師們表示感謝,叮囑孩子們好好學習。 隨后,在華縣新華賓館召開的救災重建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明確表示,要進行災后反思。 “決口后,我是做過被撤職準備的,這次總理實事求是地指出原因,讓我們深感欣慰。”下廟鎮黨委書記賈攸江說。 記者來到下廟鎮的時候,正值早春,房屋的殘垣斷壁時不時撞入眼簾,點綴在村落中藍色的帳篷分外打眼,還有路邊成片成片澇死的果林,水毀的痕跡無處不在。在康甘村,記者來到溫總理看望過的康天恩老漢家。 康老漢家現有7口人:他和老伴,女兒和一個上門女婿,還有3個孫子孫女。去年全家種的7畝玉米和棉花顆粒無收。女婿在外打工,女兒在家,大孫女念高一,二孫女念初一,最小的孫子讀小學一年級。 大孫女康蕾去年夏天考取省重點高中華縣咸林中學,成績超過錄取分數線50多分,突如其來的水災讓家里捉襟見肘,康蕾哭鬧之下家里才東拼西湊繼續讓她念高中。今年春節后,康蕾又為800元的學費犯難了。她與學校簽了一份協議書,約定學費可緩交1個月,逾期不交,學校將取消其學籍。3月6日記者來到康家時,康蕾的母親已經找人借了500元,剩下的300元還沒有著落。 華縣縣長薛東江介紹,華縣本身是渭南地區的一個農業小縣、工業弱縣。這次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17.3億元。更令人痛心的是,華縣近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果毀于一旦。農民們種的果樹和其他經濟作物都已栽培了好幾年,前期投入巨大,洪水前正進入產出期。要恢復到災前水平,需要四五年時間。 喬堡村的現實 災區農村的狀況有其特殊性,為了解華縣農村正常情況下的真實狀況,記者又來到未遭水災的華縣少華鎮喬堡村。 喬堡村離縣城不到十里地,隴海鐵路和西(安)潼(關)高速公路一南一北,正好將村落夾在了中間。看起來喬堡村的交通條件得天獨厚,其實并不然,公路和鐵路正好隔離了外界與喬堡村,形成一個交通的死角。 “一個是交通不便,一個是缺水,”喬堡村委會主任喬德余愁眉不展地說,“這是喬堡發展經濟的兩大制約。”與華縣北部渭河沿岸村莊不同,秦嶺山麓的喬堡村極端缺水。現在全村急需一口農用水井,但因為費用較高,問題幾十年來一直未解決。 喬堡村660人,這幾年,縣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村民們大都將小麥換種了經濟作物,不少人都種上了一種叫水飛薊的中藥材。原來種小麥畝平收入百元左右,現在則有五六百元。 收入雖然提高了,但生活條件還是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以農村常見的五口之家來說,通常種七八畝地,全家年收入不過4000多元,這些錢,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一旦面對生病或者孩子上學,就顯得捉襟見肘。 在喬堡村乃至整個華縣農村,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得不起病,尤其是得不起大病。“如果一家有一個人得大病,這家可能一輩子難翻身。”華縣縣委宣傳部部長魏四新說。 記者問一大群村民,沒錢治病咋辦?一位村民說只有借錢,話音未落。另一村民馬上接口,“借幾百塊錢還可以,只要超過1000塊,別人也拿不出來。”多數村民說,自家能負擔的醫療費用也是以千元為限。 目前,農民看病完全是自己掏錢,看不起病的人也會向政府申請救濟,但這筆錢通常少得可憐。以下廟鎮為例,全年的救濟金只有兩萬元,而提出申請的有兩三百戶。 農民們的另一大的開支是子女上學。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每學期一兩百元的書雜費一般家庭還負擔得起,如果念高中、中專或者大學,就很吃力了。如華縣咸林中學,學生一開學報到就是1000多元,一學年要2000多元,“就連我們都感到吃力,更別說農民了。”華縣縣委農工部部長齊一平說,他的月工資有900多元。 與城里人比起來,農民的文化娛樂要少得多,像華縣這樣的欠發達的地區,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在華縣縣城,有影劇院,四處可見的網吧、卡拉OK廳,白天和夜晚都顯得熱鬧,而不出幾里外的郊區,立即切換到一種攝人心魄的寂靜。喬堡村民告訴記者,平時他們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如果碰上哪家有紅白喜事,就是全村人的節日,可惜這樣的機會并不多。去年村里就放了一場電影,還是一戶人家有人去世時放的。 往年春節期間大家還組織起來扭扭秧歌,唱唱秦腔,現在一是大家都忙著掙錢了,更主要的是村集體也沒錢。實際上,群眾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很強烈,“特別是農閑的時候,大家只能打打麻將,那不叫娛樂,那叫消遣。”村主任喬德余說。 談到農民負擔問題,村民表示減輕了許多。這是令他們感到欣慰的為數不多的話題。村主任喬德余介紹,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由人均每年80元下降到40元,少了一半。前幾天溫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承諾5年內取消農業稅,村民們看了電視后奔走相告。 突圍與掣肘 喬堡村的現狀在華縣有相當的普遍性。對于華縣這樣一個人口36萬、農業人口30萬的典型農業縣來說,“三農”問題成了其重中之重。應該說,華縣地方官員近年來為提高農民收入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投入精力最多也是收效最大的就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目前,華縣的酥梨、蘆筍、山藥種植漸成氣候。在耕地面積上,全縣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幾乎各占一半,農民收入也成倍增長。 但是,不少華縣干部認為,農村面貌還是沒有根本改觀。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面對不斷增大的城鄉差距時,農村的進步顯得太慢了。無論在基礎建設、經濟收入,還是在教育、衛生、文化精神生活方面,這種差距都在擴大。 “發達國家一人種150畝地,咱們每人種2畝地,以后我縣爭取每人種4畝地,這要求7萬農村勞力轉移。”在華縣縣委農工部部長齊一平看來,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只把目光盯著問題本身——譬如只想到如何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增加農民收入就如同增加了分子的數值,減少農民就如同降低了分母的數值,兩者都能夠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平均數的效果。 目前,華縣農村勞動力17.4萬人,富余勞動力7.7萬人,在縣域外務工、經商人員達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7%,2003年勞務總收入達4656萬元,勞務收入占到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4.7%。但是,輸出人員的素質不高,規模不大,組織化程度較低。僅僅限于外出打工,找活干、賣力氣,發展也不夠平衡。總的看來,縣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 小城鎮建設是轉移農民、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這又有兩大矛盾,一是小城鎮建設資金來源,二是農民搬到了城鎮,脫離了耕地,他們的生存技能問題。 據介紹,華縣去年財政收入4609萬元,支出近1.3億元,基本上是“吃飯財政”。 在華縣政治和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沒錢”的影響。教育領域,中小學校舍危房嚴重。去年9月,華縣高塘中學高三理科補習班的木架結構教室倒塌,15名學生受傷。事后有關責任人被處分,但根本問題是,縣里沒錢改造學校危房。從此次華縣洪災來看,水過之處,小學教室幾乎無一幸免,可見危房現象的嚴重。 醫療衛生方面,政府幾乎不能在看病方面給囊中羞澀的農民一點幫助。華縣一位去年參加過“抗非”的干部說,我們不敢設想,SARS進入農村會是何后果。 “根本上,農業是一個需要反哺的領域。”華縣一名干部說。溫家寶總理最近在“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講話中指出,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勢產業,要承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光靠市場調節不行,國家必須加強扶持和保護。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