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科學發展觀統率中國經濟 > 正文
 
奉節:“詩城”涅槃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2日 10:53 南方周末

  

對于奉節而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那么的現實也是那么的急迫   本報記者 王景春/攝

  溫家寶三峽行,外界熱炒的是“討工錢事件”,但他心里沉甸甸的是兩件事:移民與環保。對于一個后發國家、一個落后地區來說,人與自然、環境與發展永遠是兩難選擇,是揮之不去的矛盾。如何抑制住立竿見影的沖動?如何消解政績表現的欲望?人們在新的發展觀中努力求解

  □本報記者張立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暮春三月,從重慶萬州,經云陽、至奉節、抵秭歸,一路行船波瀾不驚,曾經急流險灘的古三峽,隨著“高峽出平湖”已成歷史。

  5個月前,從2003年10月24日到26日,同樣是這條線路,溫家寶邊走邊看。在三峽,他的身份除了共和國總理之外,還有一個頭銜——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這個職務意味著現在他對三峽的責任。

  視察三峽的行程,在啟程之初,就顯得頗具戲劇性,他在距云陽縣城約40公里處的人和鎮龍泉村臨時停車,農家婦女熊德明壯著膽子,請溫家寶幫她催催縣里拖欠的工錢”,當晚11時,她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工資。

  三峽沿線的官員們,這時都在緊張地打探,他們得到的消息是,“總理不喜歡看安排好的點,隨時可能停車。”還有一個細節是,在視察剛開始的時候,地方官員出于安全考慮,將群眾隔離得遠遠的,溫家寶生氣了:“這樣我看誰啊、我看誰啊?”

  一路上,這既像一場視察,又像對地方官的一場考試。每到一地,溫家寶就問移民的收入、住房、就業以及移民補償,一問一答之間,總讓地方官捏著一把汗。

  從2003年10月24日至26日,溫家寶的行程歷時3天,他實地察看了一些地方的庫底清理現場、滑坡治理現場和污水處理廠等,走訪了移民新區、對口支援企業、遷建學校、鄉村農舍等。在視察之后,他說,要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他發表這個講話時,三峽二期工程已經完工,三期工程全面展開,時入深秋,江水已有寒意,100多萬移民淚別家園,千年的故居沉入江底,他們的生活正在轉變。

  溫家寶的視察,無疑給他們帶來溫暖,但一路傾聽民聲的總理,無疑也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

  視察過程中,溫家寶在奉節縣停留時間最長、去的地方最多,他走訪城鄉的移民戶,視察移民就業的企業,檢查污水處理廠和山體滑坡治理的情況,他還在江中遙望白帝城,之后順江而下。本報記者為此重訪這里,試圖找到一些新一屆政府的施政脈絡。

  地質之困

  2300歲的奉節老城,一半已成廢墟,一半長眠江底。向西13公里,一座新城立于山坡,嶄新的瓷磚和玻璃幕墻,顯示著她的年齡。

  無論是驅車沿庫岸游覽,還是在江中仰視,新城處處是成片的護岸、護坡、護坎。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一位專家比喻,新奉節就像一個受傷的武士,穿著鎧甲、打著繃帶、綁著夾板,被固定在山坡上,不如此,難以存活。

  新縣城規劃23平方公里,有54處滑坡、300多處高邊坡,全縣已經調查的災害點達800多處,因此有專家稱奉節為“地質博物館”———

  這里不僅可以找到全部的地質災害,也可以看到全部的地質防治辦法。

  新縣城所處地為“三馬山”,坡度25度以下可建設用地僅占38%,要在這樣一塊荒坡地上,建起一座新城,地質治理難度可想而知。

  如此“強地所難”,卻又是奉節人的無奈。老縣城所在地,是奉節沿江數十公里惟一的“平壩子”,現在被三峽水庫淹沒了。

  新城的選址于1984年啟動,在三易其址后才匆匆選定。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鄧少杰告訴記者:“主要是地質條件太差,各方的分歧又大,造成了這個局面。”

  最初考慮的是老城東面10公里處的寶塔坪。可投了上億元資金下去后,卻發現了地下溶洞這一地質隱患。隨后的蓮花池方案、朱衣河冒峰方案都因為海拔太高或距長江過遠而被否決。現在確定的三馬山已經是第四個選擇方案。規劃方案直至1996年才完成,1997年破土動工,比庫區其他縣晚了整整5年。

  最終完工的新縣城,靠一條20多公里的臨江大道,將寶塔坪和三馬山邊接起來,房屋在道旁也零星分布,以至于又有人建議,新縣城狀如長龍,可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長的城市。

  與山爭地,新奉節飽受災害之苦,3號橋附近的山體滑坡,形成一道數十米寬的大縫,去年暴雨來臨時,縣里收購市面上所有的帆布,才將大縫遮起,幸而沒有惡化釀成大災。

  鄧少杰所在的監測站,在其他地區原本是閑散的部門,在這里卻“像救火隊一樣忙”。僅去年,縣里就發生地災112起。但這個忙得焦頭爛額的部門,全年的經費只有10萬元,僅夠10個人發工資。

  鄧少杰很苦惱:“我這又不能創收,總不能到地災現場,向災民收‘出場費’吧?”因為經常下鄉勘測,站里一直想配臺越野車,去年,局里面的分管領導拍板,“從其他經費里先借筆錢出來。”

  不過讓鄧站長高興的事也有,重慶市出資,給奉節建立了先進的全球衛星監測設備,站里的各種設備價值達到80多萬元。鄧少杰現在有點“貪心”,衛星監測系統的電腦不夠,每次監測,都得與萬山巫山聯線運行,他想,“什么時候能把電腦配齊就好了。”

  從奉節縣地災防治指揮部提供的資料來看,在二期治理中,奉節納入了國家規劃的項目一共22個,金額6億多元,占重慶市總額的1/4。更大的治理將在三期展開,鄧少杰站長告訴記者:“準備上報治理項目17個,搬遷項目41個,監測預警項目195個。但能批下來多少,心里沒底。”

  庫區的所有縣城,在搬遷時幾乎都遇到地質災害的的難題,奉節、巫山、巴東是其中的重災區,其中又以奉節為甚。目前的三期工程地災防治經費,總的預算達到80億—120億元的規模。

  事實上,這僅是人與自然抗爭的成本之一。在江水上漲之后,諸多的環保難題已經迎面襲來,諸如庫底的清理、珍稀物種的保護、生態的改變等,一些新的情況也悄然而來。重慶大學的雷亨順教授就發出警告:冬夏兩季高達30米的水位落差,將形成“消長帶”污染,嚴重影響長江水質。

  對于蓄水前后的水質變化,長江水利委員會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并在最近形成了一個最新的水質變化報告。記者從國務院三峽建委有關部門獲悉,監測資料顯示,蓄水前,寸灘和壩前的懸浮物為500毫克/升、450毫克/升,在蓄水后,這兩個數據為1200毫克/升、300毫克/升。專家表示,目前長江上游尤其是支流的狀況,值得關注。

  文化之根

  對于奉節人來說,在陡峭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新城,或許不是件難事,但要割舍生息繁衍2000多年的古城,卻讓人眼淚漣漣。

  在三峽庫區的移民遷建中,奉節是全城被淹的縣城,也是惟一的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這是一座曾浸泡在詩歌里的古城,唐時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奉節遇大赦,欣喜若狂,寫下“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名篇。杜甫寓居奉節一年多,寫下481首詩,占其詩作約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此時作品。

  陳子昂、王維、孟郊、白居易、劉禹錫,蘇軾、王十朋、陸游等歷代著名詩人,也曾先后到過奉節,留下詩篇千百首,奉節因此而被譽為“詩城”。

  但三峽工程的腳步逼近了,奉節的命運已經無可更改。2002年1月20日,三峽庫區第一爆在這里炸響,從那天開始,趙貴林的身影就開始穿梭在廢墟里,這位奉節縣文化旅游局的黨組書記剛退居二線,就撲進了古城的老古董中。他決定自籌經費,建一個“詩城博物館”,盡可能地保存古城奉節的文化遺存,“用不同的形式為后人留下一筆財產”。

  從2002年開始,本報記者一直追蹤著老趙的身影,今年3月8日,記者來到寶塔坪時,4層的建筑已經竣工,淡黃色的博物館,在周圍一堆民居中猶如鶴立雞群。

  除了原打算保護的“大東門民居”,老趙又增加了不少的新內容,他正在根據照片和錄像,以1∶300的比例,還原已經不復存在的古城,這是其一。另外一個更宏大的想法,是征集數百位普通老百姓,展示各種各樣的奉節人,給歷史留下一個橫切面。

  為了這個想法,老趙已經傾其所有,他的10萬元積蓄、甚至房子都已抵押,從親戚朋友處借款數十萬元,再加上三峽建委支持的20萬元,政府又免費將土地撥給了他,博物館現在已經進入布展階段。老趙準備4月份開館,現在讓他頭痛的是———布展的十多萬元,還不知道從哪里借。

  與民間收藏者的艱難相比,縣委書記劉本榮的空間無疑大得多。這位書記也是一個文化人,寫得一手好字,是重慶市書法家協會和作家協會的會員。

  2003年6月1日,是為古城奉節送行的日子,看著水漫上來,古城漸漸沉下去,岸邊的老百姓哭起來了,劉本榮也哭了,但他覺得自己哭得很矛盾。

  “一方面,我覺得自己是個敗家子,千年的古城,就在我手里毀了、炸了、沒了,”劉本榮這樣告訴記者,“看著老百姓把窗欞撿回去,把磚頭搬回家,我心里酸酸的。”

  但作為一個外來的縣官,劉本榮又覺得,一個新城在自己手里建起來,10萬移民的龐大工作在自己手里完成,“又充滿了成就感”。

  劉本榮偏愛杜甫的詩,在新城的規劃中,他設計了10個不同的文化廣場,各自表現不同的詩文化主題。在最大的詩城廣場,他還將老城的全景照片,用浮雕刻下來,命名為“永遠的回憶”。

  “少陵廣場紀念杜甫,詩仙苑和香山苑紀念李白……”在他的籌劃中,甚至擬建的一家酒店,他也“干涉”,要求命名為詩城酒店,并用詩文化來裝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劉本榮說,“假如一個人沒有靈魂了,不就像行尸走肉嗎?”劉本榮覺得自己有負罪感,“為了國家我們要犧牲,但如果在新城建設中使兩千多年的文化沒有延續下去,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

  然而,不管老趙們和劉書記們如何努力,也僅能留住古城的一些碎片,青石街道已沉于水下,瞿塘峽的湍流已變一馬平川。永安宮擇地重建,一磚一瓦都標上次序,但怎么看起來都好像少了點歷史的莊嚴。

  發展之惑

  重建之后的奉節,首先面臨的是“吃飯”問題。

  奉節縣被淹涉及鄉鎮20個,淹沒耕地4.2萬畝。在搬遷中,為了減少污染源、不搞重復建設,縣屬的114家工業企業,已關閉98家,上規模的工業企業僅剩3戶。

  在溫家寶視察時,劉本榮特意向他匯報三峽庫區的“產業空心化”問題,看來引起了總理的重視。10天后,國家發改委就派來專題的調研小組,對此做詳細的調查。

  奉節縣城人口12萬人,僅官方登記的下崗人員就達1萬多人,民間的說法是“4萬多人沒有工作”。這么多人的飯碗問題,成為新城的頭等隱患。

  溫家寶視察時,走訪了金盆一社的朱家遠家,問到朱家遠的收入時,老實的朱家遠回答,“今天幫人下煤賺了50元。”結果就是這句話闖了禍。在總理走后,不少人對他冷嘲熱諷,甚至威脅要打他,“賺了不少錢嘛,怎么不把移民的困難反映給總理?”

  3月8日,記者前去采訪時,朱家遠說起這幾個月的委屈,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總理問什么,我答什么,我就那天賺50元,可有時幾個月都沒活干啊。”

  縣委書記劉本榮告訴記者,以2002年為例,奉節的人均GDP僅為2786元,僅為重慶市的4..9%、全國人均的34.8%。

  事實上,在整個三峽庫區,有8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下崗失業人員高達十多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100多萬人。2002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只及全國水平的一半。

  “造成這種原因,既有庫區產業結構落后、投資成本過高、基礎設施差等原因,但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劉本榮認為,“幾十年來,國家對三峽庫區都控制投入,沒有鐵路、沒有高速公路,國家控制你發展嘛。”

  在三峽工程終于上馬后,庫區的發展終于解除了后顧之憂,奉節盼望幾十年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現在紛紛立項,在溫家寶視察后不久,奉節爭取了近10年的火電廠,最終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的評審,這一工程總投資達45億元。奉節縣委縣政府樂壞了,在報紙上說,這是全縣的“希望工程”,可以帶動煤炭產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一年實現GDP8.28億元,增加財政收入1.3億元。

  在縣委書記劉本榮眼里,力爭而得的火電廠,是他規劃中的四大產業之一,“其他還有臍橙、養殖業和旅游業,全部立足于無污染,立足于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這幾年來,奉節縣的GDP增長很快,在重慶市的排名由1996年的第39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28位。劉本榮認為,“這中間有移民資金的投入等綜合因素,而且GDP只是個綜合性比較強的指標,它不能完全證明一個地區的發展,不能證明是否科學。”他問記者,“我就認為詩城廣場很重要,老百姓到那去跳舞娛樂,但它能反映到GDP里面去嗎?”

  奉節的隱憂是治安問題,這個十多萬人口小城,每年港口的人流吞吐量卻達到200萬人次。在市民中走訪時,不少的士司機反映,“搶劫的多,打架的多,”去年,這個小城連發三四起殺人案,一時鬧得人心惶惶。

  另一個隱患是吸販毒的日漸猖獗。在劉本榮的桌上,擺著幾封群眾來信,都是反映兒女吸毒的情況,劉本榮告訴記者,“今年的一個重要工作,一定要切掉毒源,狠狠地打擊。”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