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監會2004年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提出,在全面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下半年可逐步擴大農村信用社試點范圍。農信社改革試點工作的全面實施,使得歷經了52年風雨坎坷的農村信用社如今揭開了新的發展篇章。那么,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難在哪里?
★主持人:王紅茹
★嘉賓:曹力群 張元紅 陳劍波
個案回放:鄞州銀行邊走邊唱去年3月,我國第一家農村合作銀行寧波鄞州銀行問世。時近一年,這家銀行在改革的征途中走了多遠?
出身農村信用社的鄞州合作銀行可謂“改革先鋒”其“三吃螃蟹”傳為佳話。第一次是1987年,是全國最早與農行脫鉤的農信社之一;第二次是1998年,在滬浙閩地區率先實施一級法人管理的信用聯社;去年3月份開始第三次,也是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又一種模式創新—成立我國第一家農村合作銀行。
去年底,鄞州銀行向股東大會匯報了改制后的第一次業績。2003年年末存款余額達到119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全員人均存款過千萬;貸款余額88億元,增長12%;不良貸款余額同比下降7656萬元,處理抵債資產比年初減少3380萬元;實現經營利潤1.4億元。一句話,資金結構優化,實力明顯增強。
農信社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起經過50多年的風雨路,何去何從一直是農村金融的焦點問題。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有四種模式,一級法人,二級法人,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商業銀行模式,即“按股分紅,按股表決”,按商業化原則進行操作和管理;合作銀行模式,即“按股分紅,一人一票”。兩者的長處,似乎非常清楚:前者可以明晰產權,理順關系,解決信用社內部人控制問題;后者分紅時則可以顧及到大多數農民的利益,體現大多數入股金額少的小股東的意志。然而,對于按商業銀行原則進行股份制改革,人們不免提出疑問:改制后如何保證大股東利益和服務“三農”的統一?在相對落后的地區股份制改造是否有人買單?
鄞州銀行選擇了堅持唱農家小曲的合作銀行模式。單從金融業務考慮,商業銀行模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考慮到國情,考慮到農民,考慮到身份,合作模式的選擇最合適。理由有二:其一,鄞州銀行的身份是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是天職,怎能忘本。其二,商機往往在被忽略的地方,“支農”并不意味著效益差,關鍵看怎么“支”。實際上,從人員構成、業務技能和經營空間看,鄞州銀行都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在強手如林的金融市場上,鄞州銀行的定位是錯位競爭。
但是,與商業銀行模式相比,合作制面臨兩大問題:其一,合作制與股份制的區別之一是,股東在行使表決權時,合作制不依股權說話,實行“一人一票”。與股份制的上市公司一樣,做大股東的目的無非是話語權與回報性,而合作制更多傾向股東間平等。鄞州合作銀行的大股東持股幾百萬元,小股東幾千元,而權利差別不大。一些大股東沒有離開鄞州合作銀行,很大程度是因為受益過而有報恩情感。當情誼與利益發生沖突時,還能堅持多久?
其二,商業銀行完全可以按經濟規律運作,即效益至上原則。合作銀行要擔負支農的使命,哪怕是效益不高甚至沒有效益。這在銀行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方小銀行能將本屬政策性銀行的職責承擔多久?鄞州橫街支行上兆分理處設在深山區,存款余額約1000萬元,每年的資金流量不到400萬元,分理處年年入不敷出,處于虧損狀態。像這樣的網點鄞州還有很多。如果不是選擇搞合作制,而一味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那么這些網點的命運可能只有被撤消。鄞州銀行人士表示,至于虧損部分,他們一方面通過擴大其他盈利渠道來補充。但也寄希望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
破解農信社改革難題
主持人:無論信用社改革的最終方向如何確定,產權制度改革是最終明確“信用社是什么”的首要決定因素。在上述報道中,鄞州銀行選擇了合作銀行模式。您認為,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種產權制度中,應該采取什么方式更適合目前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
曹力群(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信用社的產權改革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選擇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和組織形式,而不宜搞“一刀切”。試點方案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提出了與信用社產權改革相配套的,適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信用社產權實現形式和組織方式:一是在經濟比較發達、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信用社資產規模較大且已商業化經營的少數地區,可以組建股份制銀行機構;二是在人口相對稠密或糧棉商品基地縣(市),可以縣(市)為單位將信用社和縣(市)聯社各為法人改為統一法人;三是其他地區,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鄉鎮信用社、縣(市)聯社各為法人的體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通過降格、合并等手段,加大對高風險信用社兼并和重組的步伐。由此可見,采取何種方式進行信用社產權改革,并非取決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種產權制度的自身優劣,而是看其是否適應本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在試點的省市中,江蘇省和重慶市成立了股份制性質的農村商業銀行,而在江西、貴州等省則以縣(市)聯社統一法人的形式進行信用社的產權改革。
張元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實際操作中,股份制商業銀行模式可能更有利于解決信用社的產權明晰問題。但在具體股權分配中,也應該放棄平均化、小股東的固有模式。完善產權與治理結構的最佳途徑應該是組建規范的股份制企業。目前出現了一種新的農村合作銀行模式,試圖將股份制和合作制合二為一。不過,合作制和股份制之間能否完全協調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因為合作制強調的是人的權利和義務,而股份制則強調資本(股份)的權利和義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
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各個地區金融機構面臨的市場結構互不相同,金融機構自身的發展和經營也各有特色,用完全統一的模式去推行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自然是不合理的,也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此很難說哪一種模式是最好的,關鍵要看它能否適應當地的具體情況。
主持人:前面報道中提到的鄞州橫街支行上兆分理處設在深山區,處于虧損狀態。和股份制相比,合作制的生存空間有多大?
張元紅:合作制還是有生存空間的。不可否認,在為特定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和幫助方面,合作制確實有著一些其他制度所不具備的優勢。世界各國合作事業的發展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合作制在明晰產權、激勵創新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合作制特別適合小范圍的、同質會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易,更強調合作而不是盈利,對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來說,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一點在金融企業中可能會有更強烈的體現。因此我們看到,一些原來比較純粹的信貸合作組織在規模逐漸壯大以后會逐漸向股份制方向演化。這并不是說我國目前不太需要合作金融,而是要給合作金融更為明確的定位,將他們與商業銀行明確區分開來,這樣也便于國家在政策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
主持人:將現有農村信用社改變成真正的合作制,改造成為農村合作銀行,難度在哪里?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張元紅:其一,目前的信用社在農民心目中與商業銀行無甚差別,農民已很難接受它為自己的銀行;其二,農民對政府組織的所謂“合作”已經失去了信任;其三,農村信用合作社目前規模已較大,社員同質性已經變化。合作基金會的經驗也表明,村級以下可以形成較好的合作制,但鄉鎮以上要想合作就難一些;其四,現有信用社經營管理不好,資產質量不高。重新恢復合作性質,不一定有助于農民,農民不一定接受,也不一定有能力承受。但是,由農民重新自發組織信用合作社,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應該得到鼓勵。
陳劍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在目前合作制的基礎上將信用社直接改造成為農村合作銀行,主要的方式是通過逐級控股實施(由下至上)。這種辦法的好處是陣痛小、成本低、風險小。盡管可以將農村合作銀行限制在省一級而不再上升到中央一級,但是,這一改革方式的主要問題是股權如何設置。
如果由下往上控股,即由基層社參股形成縣聯社,縣聯社入資組建地市聯社或直接組建省聯社。這種形式的主要問題:第一,基層信用社的股權設置問題,由于基層的股權設置難以明確,如何形成良好的治理結構將是其最大的問題;第二,由于不易形成有效的治理結構,如果形成內部人控制,是否能確保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是難以確定的;第三,在目前資本處于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實際上有可能使信用社脫離其社區屬性,致使其跨區域經營成為可能。
主持人:如果將信用社全面改組為商業銀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陳劍波:將信用社全面改組為商業銀行,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多數中西部地區縣域內由于經濟不發達,缺乏足夠的股本金投入來組建符合監管部門規定標準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是否允許城市資本流入的問題。如果允許,那么其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贏利目標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可能會采取與目前的國有商業銀行同樣的行為,即吸收農村儲蓄轉向城市具有更大贏利的信貸市場。而政府要對其經營進行限制(比如經營范圍的限制)就必須對其進行相應補貼,否則就明顯侵犯參與商業銀行組建的股東的權利。
二是如重慶市所提出的方案,若全部改組成為中小型商業金融機構之后,這些欠發達地區的一些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如何辦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委托這些商業金融機構還是重新組建政策性機構?
三是在商業金融無法滿足需要而又不符合政策性金融支持條件的這些地區或農戶,他們應該依照真正的合作原則,重新建立合作金融。而要重新建立合作金融,制定地方性法規就應該成為這些試點地區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主持人:農村信用社“四自”經營原則與服務“三農”經營方向是對立的嗎?
曹力群: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改善對“三農”的金融服務。而要更好地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最基礎的保證是信用社自身有強大的服務能力,即有規范的產權制度,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嚴格的管理體制,有嚴密的風險防范機制等。為此,在試點方案中特別強調,要通過改革“使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所以說,深化信用社改革強調的“四自”經營原則與服務“三農”經營方向并不是對立的,它體現的是搞好“三農”服務與信用社健康發展相互協調的兩個方面。在改革的進程中,信用社要認真總結各地在支農服務中好的做法和經驗,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服務方式,同時,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品種,增加服務手段。
張元紅:農村信用社不論股份制還是商業化,都不會從本質上與服務“三農”發生沖突,即使實行完全商業化的股份制乃至私人銀行也是如此。目前服務“三農”與銀行商業利益之間出現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現行制度和政策的缺陷,比如利率沒有市場化,企業不能從中彌補服務“三農”的成本;再比如銀行規模偏大,不愿從事零散業務;還有市場缺乏競爭,企業也不會主動進行創新、積極開拓市場、努力爭奪客戶。相信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更多適合不同客戶需求的銀行金融機構的出現,目前在這方面的沖突會逐步減少,有些小銀行可能會更積極主動地服務于小客戶。
需要指出,作為市場經濟中獨立自主的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和農戶、企業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對等的,它們之間既有互利雙贏的機會,也會有矛盾和沖突之處。因此在我們強調為“三農”服務的同時,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要充分照顧到金融機構的利益,否則的話,就會變成“竭澤而漁”,失去長期發展的基礎。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些決策部門在談到信用社服務“三農”問題時,就好像是在談一種財政工具,而不是談一種企業行為,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計劃經濟時期的金融觀念,這種觀點必須改變,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需求的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
主持人:去年出臺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提出“將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負責”。從歷史經驗看,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極易出現行政干預,變成政府的“小金庫”。農村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負責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曹力群:農村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負責,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為了減少和避免信用社變成政府的“小金庫”這種情況,試點方案明確規定對信用社負有管理責任的是省級人民政府,并特別強調省級政府必須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對農村信用社依法進行管理;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省級政府與基層政府的關系。由于信用社的機構網點和業務經營都在基層,與地縣級政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省級政府必須注意發揮基層政府的積極性,結合具體情況,賦予地縣政府一定的責任,共同營造信用社發展的良好環境;而基層政府則應在省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上級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維護當地的金融秩序,重點幫助信用社打擊逃廢債和清收舊貸,特別是要認真清理地方政府部門和領導個人拖欠信用社的債務;最后要解決的問題是地方政府與監管機構的關系。雖然信用社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負責,但并非排除了監管部門的依法監管。地方政府應積極認真地配合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信用社的監管。
主持人:怎樣真正落實和充分發揮國家給予改革試點地區的配套扶持政策?
曹力群:為了保證扶持政策真正發揮效益,在實際工作中,要把落實扶持政策與促進信用社機制轉換相結合,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扶持政策的積極效應。信用社要克服立足自身深化改革,將扶持資金真正用于增資擴股、消解包袱,轉換機制上;基層政府要把眼光放得長遠,將暫時的減稅免稅看作是長期增收的投入;在政策落實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國務院要求,清查資產,追討債務,分清責任,嚴懲罪犯,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欺騙國家的行為。
主持人:信用社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改革,控制風險都是很重要的,要控制風險該采取什么措施?
曹力群:要化解和避免風險,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和健全信用社自身的治理機制和內控制度;其次要強化市場約束和自律機制;最后要加強外部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