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五大難題凸現 宏觀政策的把握需謹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03日 20:01 瞭望東方周刊 | |||||||||
文/胡潤峰 宏觀政策的把握上要避免兩種傾向:一、忽視問題,任其發展,令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之后調整的代價太大;二、調整力度過大,方法不當,速度一旦掉下去,恢復起來很難——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
福禍相依,喜憂相隨。2003年中國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門檻,為2004年及以后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起點。但是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岔路口。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根據他國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后,國家發展趨勢會分化為兩類:一類如新加坡、韓國,繼續人均2000美元、4000美元往上發展;另一類如拉美部分國家就此停滯不前。 原因在于,人均GDP1000美元后,這些國家原來的比較優勢降低了,而且社會利益集團分化與沖突加劇,經濟與社會結構變動深刻,如應對不當可能引發社會無序甚至政治動蕩。這就對中央宏觀調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更高的要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除了就業、增收等需要較長時間解決的結構性難題外,當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就有五大難題,值得關注。 通貨膨脹陰影再閃 “今年的鞭炮聲都比往年放得響些。”湖北省仙桃市規劃監察局局長姚厚斌過年回了趟老家,與鄉親們聊天了解到2003年農產品漲價,而且趨勢一直延續到2004年初,農民們收入增加,過年的氣氛都變得更熱烈。姚厚斌說,農民不像城里人,一年多了500塊都覺得手頭寬裕很多,心氣兒也好很多。 這本是好事,但硬幣總有另一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3.2%。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受糧油價格上漲的影響,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扭轉了自1997年以來低谷徘徊的態勢,首次呈現微漲的趨勢,比去年同月上漲0.3%。 在一部分專家的眼里,生活資料價格水平上升可以視為一個重要的“拐點”,表明中國經濟徹底走出通縮,開始進入物價水平上漲時期。在人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兩次嚴重通脹,基本都是糧油漲價引起的。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分析師陶冬則認為,目前中國國內幾乎所有的消費產品都供過于求,近期內不具備大幅通脹的條件,更不會出現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中期15%-20%的通脹率。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提出,物價發展有兩種可能:如果價格傳導順暢,生產價格的高漲會最終傳導到消費價格上,形成全面通貨膨脹;如果價格傳導受到最終消費需求的約束,初級和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漲很可能無法傳導到最終產品上,就會形成某些行業或生產環節的生產能力過剩,形成通貨緊縮。李揚認為,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有利于經濟發展,“短期防通脹,長期防緊縮,宜采取穩定政策”。 與以前兩次通貨膨脹不一樣的是,這次中央很早就注意到物價上漲的苗頭。去年10月起,糧油等農副產品的價格大漲,月度CPI保持3%以上的高位,鋼鐵等生產資料價格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幅,都令人不安。相應地,央行自2003年9月以來一直在收縮貨幣,人民幣各項貸款的增速連續5個月下降;最新的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656億元,顯示中央的貨幣政策逐漸發揮作用。 但是,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面臨的雙重任務是,既要有效支持經濟增長,又要防范和化解包括通貨膨脹在內的金融風險。這使得貨幣政策的收放選擇,需要走鋼絲繩般的高超技巧。 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前一階段的提法是既要防止通脹,也要防止通縮,現在要著重防止通脹。這表明當下中央更擔心通貨膨脹蔓延。 聲音: 如果未來幾個月,消費價格指數和投資繼續快速增長,央行很可能進行8年來的首次加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鋼明 中國60%的經濟活動和國際市場密切相關。現在全球經濟仍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基礎。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 盲目投資熱度難減 一些在建的或新建好的鋼鐵企業很可能面臨“餓死”的命運,這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世俊提出的警告。 從2004年開始,過去兩年擴建和新建的鋼鐵項目陸續進入生產階段,它們對于原材料的需求將大增,而鐵礦石和煉鋼用煤的供應始終存在缺口。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必然有很多鋼鐵廠“吃不飽”。此外銀行對于新建鋼鐵項目的放貸開始變得謹慎,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很多鋼鐵企業因為“餓死”而出局。 這并不是中央控制固定投資過熱的初衷。讓人煩惱的是,以鋼鐵、電解鋁、水泥等為代表的行業投資過熱,多次潑冷水也沒有收到實效。 央行行長周小川說,去年,投資增長26.7%,消費增長10%,GDP只增長9.1%;而且,投資占GDP的比例超過46%,世界上幾乎沒見過這么高的比例。他表示,市場錯誤配置資源的狀況,將給銀行業帶來巨額的不良貸款;當務之急,是重新考慮投資對GDP的貢獻,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 中央在發布《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工業盲目發展若干規定》后,進一步將嚴控措施從貨幣市場擴大到資本市場,將暫停鋼鐵、電解鋁、水泥類公司的IPO,限制企業的再融資行為,這種策略讓人想到1993年宏觀調控。1992年,房地產投資全面過熱,證監會隨即出臺暫停房地產類公司融資的政策,此后的幾年時間,沒有一家房地產公司上市,直到2000年才解凍。 問題在于,如今,行政政策可能不足以阻止個別行業的過度投資——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價格居高不下,鋼鐵企業資金充裕,投資并不單純靠銀行貸款;部分汽車行業的投資更以外商投資為主,其行為難受中央政策的影響。 聲音: 金融業對于基礎原材料行業的貸款如果是資源錯配,造成包袱的話,給國民經濟拖后腿的程度遠比給國民經濟做貢獻的程度大得多。 ——央行行長周小川 如果產能過剩的問題無法解決,中國國內無法吸收的產品只好到國外尋求市場,屆時又會給其他國家帶來一番沖擊。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分析師陶冬 能源原材料已成瓶頸 自2003年起延續至今的中國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令投資內地的臺商苦不堪言。據臺灣媒體報道,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珠江三角洲的建廠成本至少上升15%,長江三角洲漲幅甚至高達30%。 一家在江陰幫臺商興建廠房的內地建筑企業表示,過去珠三角興建廠房每平方米價格約在人民幣600-700元左右,現在至少得調高30%。例如,鋼筋去年平均價格每噸2200元,而今年一季度已經漲到4200元;水泥去年每噸平均260元,如今則達到400元。最近要建廠或擴廠的臺商都叫苦連天,部分臺商因此延后建廠。 能源短缺的形勢也讓人憂慮。去年全年中國共有22個省(市、區)拉閘限電。而今年頭兩個月,雖然尚未到用電高峰期,已有相當一部分省(市、區)拉閘限電。2月24日,電監會主席柴松岳說,2004年中國將有200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缺口。他預計,今年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局勢將比去年還要嚴峻。 據透露,“十五計劃”制定的2001年至2005年能源生產目標已經“過時”,現在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新的計劃,將2005年的能源生產目標上調了20%。“十五計劃”的能源生產目標是年產13.2億噸煤炭、1.69億噸原油和5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及發電1.73萬億千瓦時。但在2003年以前,中國的實際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上述目標。上調后的目標是產油1.73億噸,天然氣500億立方米,發電2.1萬億千瓦時,產煤19億噸。 不過增加能源產量并不意味中國會減少原油進口量,因為國內石油需求增加超過產量的增長,國內主要油田的開采量已達極限。中國未來幾年仍將有4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預計今年進口量將達到1.1億-1.2億噸。 聲音: 我國經濟發展的約束已經從投資約束以及其后的需求約束,改變為資源及國際競爭雙重約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建議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稱為新時期的基本國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 金融風險徘徊不去 對背負巨額不良貸款的國有銀行體系進行的整頓,是近年來難度最大的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夏斌表示,按目前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絕對不會出事的。但是,有關風險必須警惕: 按照入世承諾,到2006年,外資銀行可以大量入境與中國銀行展開全面競爭。屆時,即使中國銀行等銀行單項不良貸款率降到15%甚至以下,但由于還有不少資產損失窟窿實際未填補,仍是隱患。 對金融風險的防范,一直在最高領導層的關注之中。最主要的對策之一是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行改革。對中行、建行進行外匯注資也是非常規手段。 而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若干意見》,則是希望從另一個方向化解金融風險。《意見》的直接作用在于改變資本市場持續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其背后是著眼于整個金融全局。 2003年我國房地產、鋼鐵、有色金屬等過熱行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很高,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的2/3以上來自于銀行,2003年1-12月份累計鋼鐵和有色金屬新增負債對新增資產的貢獻率分別為64.91%和73.3%,這些行業投資如果持續過快增長,將會增加金融風險。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將會大大降低銀行金融風險。 在重化工業化新階段,越來越起主導作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汽車、重型機械裝備工業等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支撐,銀行提供長期資金不僅風險大,而且容易產生流動性陷阱。而擴大資本市場對這些工業升級型行業的支持,不僅將減少金融的風險,而且將會使這些產業發展得到持續穩定的支撐,從而使產業升級過程更加迅速和順利。 據透露,國家領導人曾強調,入世后的金融業過渡期只剩3年,國有銀行的改革只能成功,我們失敗不起。 聲音: 中國銀行業改革必須伴隨著政府如何調控經濟以及如何協調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等一系列觀念的根本轉變,否則改革可能僅僅停留在表面。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 今年金融系統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加強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改善其他內部控制措施,這一任務可能比匯率制度的改革更重要。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 謝平 糧食減產后果堪憂 糧食警報響起:內地糧食庫存減少,全國糧食已經連年減產,2003年減收至8613億斤,離全國糧食總需求9300億斤還差687億斤。 糧食減產的一大原因在于耕地減少。國土資源部通報,2003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806.1萬畝,耕地總面積已由2002年年末的18.89億畝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8.51億畝。多達4000多萬農民無地無業無社會保障,將成為社會穩定的極大隱患。 還有一個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糧食庫存水平。官方強調糧食庫存仍很高,但是由于糧食庫存數據從來不公布,市場對此有懷疑。首先,過去幾年糧食產量一直低于消費量,庫存應當是一個減少的過程。其次,根據調查資料,糧食庫存賬面數與實際數有相差,有水分。 盡管我國目前當年的糧食產量加上國有糧食部門現有的庫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但是,畢竟當年產量與需求量之間的缺口正在逐步擴大,必須動用部分庫存才能滿足需求,若長此以往,糧食的供求形勢總有一天會出現逆轉。因此,必須設法增加農民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種糧農民的收入,才能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糧食減產的另一個影響在于,減產導致糧價上漲,這對剛露苗頭的通脹可能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 聲音: 正是因為有了前幾年的積累,2003年的糧食再次減產才最終引發了物價走向的質變。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戰略規劃處處長高輝清 中國依然持有大量的糧食庫存,庫存水平是低于以前,但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足以穩定市場,即使產量進一步減少。 ——中科院農業政策中心主任 黃季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