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長三角經濟天平正在悄悄地南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01日 13:37 《南風窗》 | ||||||||||
本刊特約記者 傅白水 發自浙江 2004年2月,浙江省舟山港擴容一倍的規劃獲有關部門批準,至此,舟山港陸、海域開放面積將從原來的360平方公里增加到720平方公里。 浙江省有關部門一位官員說:隨著舟山港的擴容以及寧波港與舟山港的整合,使得
事實的確如此,2003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已達1.8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275萬標箱,分別居全國第2位和第5位。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首次超過了5000萬噸,列全國第9位。 在此之前,2003年6月8日,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奠基。當眾多媒體熱炒跨海大橋世界上最長、民營資本占據半壁江山這兩大特性時,卻忽視事件可能帶來的更為重大的變化。 灣與圈的變化 在浙江,與上海心理上最近的是寧波人,但寧波距上海的道路卻不是最近的。 兩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容。上海有1/3的市民根脈源于寧波,聲名顯赫的“寧波商幫”從上海發韌至今已散布于世界各地即是證明。苦于一灣相隔,交通甚是不便,寧波到上海繞杭州要折騰4個多小時,讓兩地的“阿拉”叫苦不迭。 正在緊張施工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總投資118億元,其中民企占51%,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后,從寧波到上海的車程將縮短到只需2個多小時。大橋飛跨兩岸,杭州灣變成了“杭州圈”。由灣變圈,將對杭州灣業已形成的經濟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極有可能使得長三角的經濟中心就此南移。 談起寧波與上海的經濟合作,上海寧波經促會人士分析,第一次應為改革開放初期,寧波的許多鄉鎮企業利用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沖破計劃經濟束縛,獲得了技術、資金和市場。寧波第二次接軌上海高潮,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浦東開發。在大多數寧波人眼中,上海地位之重要日甚一日,納入上海經濟圈,自覺接受“輻射”已是寧波的必然選擇。 當寧波人籌巨資開工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時候,又一次顯示出“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努力。杭州灣新區坐落于跨海大橋南岸,其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成以制造加工業基地、物流業基地、現代旅游業基地、科教孵化基地和都市農業基地為主的現代化生態型工業園區,將成為長三角南翼環杭州灣產業帶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 誰是杭州灣的經濟領袖 “大橋經濟”能否成為寧波新一輪發展的“引擎”,就看杭州灣新區這個平臺能否借助跨海大橋把上海及海內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等各種要素引進、留住,在上海乃至東亞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浪潮中搶占先機。 對于“寧波欲借建造跨海大橋超越杭州成為浙江全省經濟中心”一說,寧波人非常低調。當蕭山和余杭變為杭州的兩個區后,寧波在經濟總量上難以在短期趕上杭州。因此至少在表面上,寧波人仍愿尊杭州為浙江經濟的領頭雁。但內心是否有此想法,外人也不得而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杭州每年舉辦“西湖博覽會”,寧波則舉辦“消費品博覽會”。杭州極力打造杭派女裝,寧波男裝則在全國獨樹一幟。 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寧波和杭州被看作浙江的兩大龍頭城市,實力其實是半斤對八兩。杭州經濟總量比寧波多,但寧波人均水平比杭州高。2003年,杭州的GDP為2097億,寧波為1770;2003年,寧波市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77元,農村居民為6221元;杭州市區為12898元,農村居民為5740元。 但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是浙江的政治中心,并且由于杭州灣的阻隔,使寧波等浙東地區到上海陸路必經杭州,杭州自然成為浙江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但杭州灣大橋的建造極有可能改變這樣的布局。杭州作為浙江物流與交通樞紐的地位將弱化,寧波將自然成為浙東以及福建、江西接軌上海的交通樞紐。 當大橋批準立項后,浙江省原省長柴松岳就為此做出總結:“建成后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將直接促進寧波、嘉興等周邊地區的發展”,“并對全省乃至長江三角洲南翼地區的整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而浙江省日前決定將寧波、舟山兩港進行資源整合,聯合打造世界級特大型港口,無疑對寧波又是一個重大利好。兩地港口自然屬性接近,但在行政劃分上一直分屬兩個地區。 新的整合規劃稱,整合后的港口功能定位在3個方面:大進大出、儲備、集散基地;適合臨港工業發展的基地;對外貿易的基地。實現一體化發展后,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到2007年預計將達到2.5億噸以上,可進入世界5大港口行列;到2020年,貨物吞吐能力將超過5億噸,可進入世界港口前3強。屆時,寧波-舟山港口將發展成為世界特大型港口和現代化的集裝箱遠洋干線港。在此基礎上與上海港進行強強合作,使寧波-舟山港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顯然,跨海大橋在區域經濟中,將成為爭奪杭州灣和浙江經濟中心的一個杠桿。這根杠桿尚未建成,似乎已初見成效。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增長年均達19.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2003年發展速度達到15.3%,超出杭州約0.3個百分點。寧波工業11項經濟效益考核指標繼續保持全省老大地位;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寧波的經濟效益得分是最高的。 探求寧波活力 在中國社科院推出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比較報告》中,寧波的結構與制度競爭力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名、第3名,面對這樣的排名,很多人既羨慕又搞不懂原由。 “寧波的活力與效益來自于超前的改革意識與實踐,來自于通過改革形成的科學而匹配的經濟體制與獨特模式,寧波無疑順應了中國的改革方向,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只做不說的先行者之一。”當地一名專家如此評價寧波。寧波市長金德水認為:寧波活力指的是企業層面的經濟活力、創新能力、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寧波企業的創新力,無疑是寧波效益與活力的靈魂。 當出口退稅積壓嚴重時,寧波人率先在國內推出了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累計270多億元貸款有效地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外貿企業需要國際貿易的商務信息,寧波開通了全國第一家政府主導的外貿專業網站——寧波進出口網上交易會,并為數千家企業建立進出口商品數據庫。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寧波共有99種工業產品產銷量占全國第一,列入全國同行同類產品產銷前10位的企業共有160家。 寧波的發展既不同于“溫州模式”的全體民營戰略,也不限于新“蘇南模式”的兩頭在外之道,更不同于青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獨強的態勢。寧波從1992年起比較徹底地進行了企業股份制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面達到98.9%。 經過毫不手軟的“摘紅帽”改革,寧波適時地引入股份制、公司制,使得寧波有效避免了企業滑入小作坊小而散的境地,現代企業制度的及時建立,為寧波企業打下了制度基礎。同時,寧波通過股份制、公司制等現代企業制度,使得民營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外資經濟互相并成、競爭與融合,“混合制經濟”方興未艾。混合經濟的發展,比十六大提出早了近10年。如今,在寧波很難找到單一形式的公有制企業,而是國有、集體、外資和民營(個體)4個輪子一起轉。 目前有充分的跡象表明,寧波正快速切入經濟學家所希冀的“重化工時代”。在與同省城市的對比中,寧波適時實行了產業升級的意義更加突顯出來。寧波市市長金德水說:“城市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業的競爭。我們的目標是發展大產業……牢固確立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地位。” 因此除了傳統強勢的輕工業,寧波近幾年依托港口優勢和原有的產業基礎,重化工業迅速發展,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和電子信息等8大產業基地。臨港重化大工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寧波精心打造的“三套馬車”。 長三角天平南傾 浙江和江蘇,目前是長三角一體兩翼經濟格局中的兩翼。二者經濟實力在仲伯之間。在全國百強縣評比中,江蘇有6個縣(市)進入百強縣前10名。但浙江總共有27個百強縣,超過江蘇的21個。江蘇的吸引外資量在全國最多,而浙江的民營經濟在全國是老大。 近幾年,上海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日強,但深淺卻始終不同,受益最大的是蘇南。隨著上海實力增強,輻射半徑逐步擴大,鎮江、揚州亦開始受益,輻射路徑大有北上之勢,反觀與上海比鄰而居的浙江嘉興、湖州、寧波等地,給人以“慢熱”的印象。 上海173計劃的實施,目的是打造上海商務成本的盆地,用以吸引外資和臺資,所以該計劃被稱為“173、趕昆山”。隨著國際和上海市產業結構的區域轉移,寧波、舟山等地豐富的港口資源和相對低廉的土地價格等優勢會日益顯現,有利于吸引對港口依附較強和占地較大的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項目前來落戶,從而增加浙江經濟的實力。 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在浙江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過程中,興建跨海大橋縮短了和上海的時空距離,有利于浙江以更低的成本取得上海優勢,從而達到借力支撐,更快地發展浙江經濟。跨海大橋將改變目前外資落戶的布局,有可能使臺資、外資投資重心由蘇南向南遷移。而目前的一些跡象似乎也顯現出這樣的態勢。 2003年12月,在由世界銀行對中國城市的投資環境進行的評比中,杭州與上海名列全國榜首。在由臺灣電子同業公會公布的《2003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中,浙江蕭山綜合得分最高,而昆山則由去年的第一降至第七。所以有專家認為臺資在大陸投資的態勢是“昨天東莞、今天昆山、明天蕭山”。 而且寧波的招商引資與江蘇蘇州等地不同,蘇州吸引的外企以IT等高科技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多為候鳥型的外企,隨著蘇州人力和土地等成本的上升,多數外企可能會因尋找更低廉的人力與土地成本而再次遷移。而在寧波落戶的外企多為重化工業,具有依托港口的特性,同時,重化工業投資的設備成本大,外企想遷移都很困難。這使得寧波的外企抽資的風險比蘇州小,有利于寧波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目前,環杭州灣地區已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國IT產業基地和中國最重要的化纖產業帶。同時,2004年上半年,環杭州灣地區的杭州、寧波、紹興、嘉興4個城市的合同利用外資占該省同期的82%,這將是浙江與江蘇爭鋒的主要砝碼。 整合后的寧波—舟山港,通過跨海大橋與上海的蘆潮港相通,而蘆潮港通過在建的東海大橋與大小洋山港相連,共同組成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港口群。而這個港口群的形成,同樣是使長三角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2003年,浙江業已顯示出打破長三角均衡的提速態勢,其經濟增長達14%,高出江蘇約0.5個百分點,這是近幾年內,浙江增速首次超過江蘇。其中,重工業增長首次超過輕工業。這表明浙江開始突破“小、輕、低”等輕工業為主的格局,正快速進入重化工時代。而一直是浙江軟肋的引資,2003年也有突飛猛進的成績,合同外資達到120.5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首次突破50億美元,開始逼近江蘇。 長三角的經濟天平,正在悄悄地南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