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城 羅文勝 廣州、深圳報道
傾“巢”而出
2月22日至28日,一個龐大的廣西黨政代表團來到廣東,進行為期7天的訪問,行程包括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佛山等五個重點城市。
據廣西區政府主席秘書楊志勇說,代表團組成規格在廣西屬空前之舉。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書記曹伯純帶隊,廣西區委11個常委,留一人“看家”,其余10人均在代表團中,成員包括16名省級領導,區委、區政府各級重要部門以及14個地市級第一把手,整個代表團合計51人,加上46名工作人員,十多名記者,整個隊伍達百人之多。
按曹伯純的說法,這次廣西是“傾巢而出”。
所為何來?在2月24日廣西區黨委、區政府于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推介暨廣西經濟情況介紹會”上,曹伯純抖出包袱:“(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去年11月提出‘泛珠三角經濟區’構想,廣西經充分研究,對這一倡議決定‘積極響應,積極報名參與’。”
這可以說是“泛珠三角戰略”于去年底提出以來,所得到的最熱烈的回應。
但廣西并不是第一個回應的鄰居。
早在去年11月27日,江西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吳新雄在出席江西贛州(廣州)推介會時就表示,江西要率先主動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區,以積極、務實的姿態推動區域經濟的合作。吳說:“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構想,是一個立足發展、面向全球、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重大戰略舉措。作為廣東的好鄰居江西省,將緊緊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建設當中,主動接受珠三角的經濟輻射,達到共贏發展的目標。”
湖南省常務副省長于幼軍公開對媒體表示,湖南今后將主動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主動加入泛珠三角經濟圈,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他將深圳視作“湖南第一出海口”。
福建省委書記宋德福提出了“構建三條戰略通道”,表示福建將盡快融入“泛珠三角”。廈門市副市長黃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主動接受廣東經濟輻射是廈門求得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
廣西雖最晚說話,但卻是最大張旗鼓的一個。在此次“串門”時,廣西向廣東提交了三份項目清單,一份是工業招商項目,一份是兩廣合作重大建設項目,再一份是產權招商項目。2月24日,廣東、廣西兩省區簽訂了《關于全面加強兩省區合作的協議》及一系列單項協議。根據合作協議,廣東將在廣西南寧市建設占地萬畝的“廣東工業園”、組建“廣東街”、籌建“廣東大廈”,聯手開拓市場、推進產業合作、開發資源、推進企業兼并和重組、盤活存量資產、發展第三產業等等。
有消息說,在4月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德江親自帶領的廣東黨政代表團,將隆重回訪廣西。而廣西區也正在爭取,將第一次“9+2”的聯席會議放在南寧召開。
從“塊塊”的層面,廣東省的四個陸上鄰居省份全都表了態;從“條條”的層面,2003年10月11日,廣東省科技廳與各省區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議》。廣東省交通廳也與8省區交通部門就交通網絡規劃銜接、省際通道對接、交通運輸管理和協作等,達成了一系列合作的意向。11月,廣東省與8省區之間,以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名義,設立“泛珠三角經濟協作區”秘書長制度。
至少到現在為止,“泛珠三角計劃”看來開局不錯。
主動出牌
200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首次明確提出了“泛珠三角”區域協作的概念。他指出,要“積極推動與周邊省區和珠江流域各省區的經濟合作,充分發揮廣東作為華南地區經濟中心、中南地區對外聯系門戶和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作用,構筑一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廣闊、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體系”。此后,11月3日,張德江確認并闡述了“泛珠三角”計劃。
也許是覺得“泛珠三角”這個詞不太準確,此后曾有學術界和媒體改用“泛珠江經濟圈”的提法,但是最終,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泛珠三角”,以與小珠三角、大珠三角等等概念相對應。通常“小珠三角”是指廣東省內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包括廣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東莞、深圳七市全部及惠州、肇慶、清遠三市的一部分,而“大珠三角”則是“小珠三角”再加上香港和澳門。泛珠三角被媒體形象地描述為“9+2”,亦即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9個省(區),再加上香港和澳門。
一位長期觀察粵港政經局勢者驚異于空降廣東不足一年的張德江,為何在此時打出這樣一張具宏大格局的牌。他指出,“在全國區域格局的棋盤上,最近幾年來,面對長三角的迅速而咄咄逼人的崛起與挑戰,廣東與珠三角顯得左支右絀,疲于應付,以致網絡上有人提出了‘珠三角失掉競爭力了嗎?’、‘深圳你被誰拋棄?’等諸如此類的質問。如此積極而有力的出牌,在廣東近幾年來還是第一次。”
泛珠三角戰略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出臺的: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上海及長三角的強勢崛起,給廣東帶來極大的競爭壓力;其二,2003年下半年CEPA的出臺,促使香港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這給了廣東一個機會翻牌,利用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重新奪回競爭優勢與投資信心;與此同時,從政治生態環境上來說,出現了長三角與珠三角重新回到平衡的轉機;第三,盡管如此,在CEPA框架出臺、細則未定、準備實施的這半年時間里,“大珠三角”的概念仍未落地,廣東與香港就經濟一體化問題仍未展開實質性的談判,除了交通銜接(珠港澳大橋獲準立項)外,看不出有戰略性的規劃提出;第四,在“大珠三角”還未成形之際,又傳出中央調查組來深及深圳直轄的聲音;第五,香港又香了,國內諸多省份又重新熱衷于與香港談合作。
上述那位觀察家說:“于粵港關系來說,廣東此舉既有為香港及珠三角拓展腹地的用意,向香港展示廣東省推進粵港經濟一體化的決心,又暗含以廣州為中心整合華南區域經濟的意圖,可能逼使香港盡快進行大珠三角整合的步驟。于長珠兩三角競爭態勢來說,聯想到摩根斯丹利的謝國忠的斷言,‘長三角與珠三角,誰能帶動武漢-重慶-成都一帶中國腹地的騰飛,誰就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9+2’計劃卡位的色彩無疑很濃厚。”
“泛珠三角計劃”的吊詭
之所以說“泛珠三角計劃”的提出十分出人意料,是因為從各方反應來看,這計劃并非11個行政區之間討論后的結果,9個省區里邊有的積極回應,有的則仍無回音;至于那個“2”,澳門方面尚無正式回應,香港方面,雖有特區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的回應,但香港政商學三界對泛珠三角概念并不怎么熱情,素愛炒作的香港媒體也未熱炒此一概念——這與廣東媒體形成強烈反差。至少廣東省未與港澳及8省區共謀。
參與泛珠三角計劃制訂的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甚至反對用“泛珠三角”或“9+2”這樣的名詞:“不要說得那么具體,圈定什么范圍,不一定是9+2,5+2也可以吧,談不上叫誰不叫誰,這是一個區域合作機制,誰愿意都可以參加進來。”
有意模糊經濟圈范圍的界定,至少表明粵省方面擔心此舉被人誤解。畢竟泛珠三角提出半年以來,中央政府從未對此表過態,這與中央多次贊賞推進長三角經濟圈整合形成對比。
泛珠三角另一吊詭之處在于香港的態度。至少從現狀來看,企圖將香港、澳門與小珠三角融合起來的“大珠三角整合計劃”進展并不順利,香港理工大學的陳文鴻教授接受采訪時說,“香港社會對是否大陸化很敏感”。香港對融入珠三角的計劃猶豫不前,而廣州一直試圖取代香港成為珠三角的“上海”,這使得大珠三角的整合十分困難。“大珠三角不完成整合,能談什么泛珠三角的整合?”
中國社科院的牛文元研究員斷言道:“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為了分享發展紅利——過去我們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分享改革紅利,現在則進入了分享發展紅利時期。”
那么,8省區和2個特區能從泛珠三角計劃中分享到多少發展紅利?這也許是泛珠三角戰略成敗的關鍵。
除此之外,廣東省如何處理它自己的三翼落后地區(粵北的韶關、清遠地區粵東的梅州、河源地區粵西的湛江、陽江等地)發展與帶動周邊省份的關系,也將考驗泛珠三角計劃。
在互聯網上,有評論者激烈地指出:在過去十多年里,廣東省將大量的資源用于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迄今珠三角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還未做完,而對三翼落后地區就較少投資,這使得三翼地區與珠三角的落差不比廣東與鄰省之間為小,“倘若珠三角連這些地區都帶動不起來,又何談帶動整個南中國地區?”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自己也直承:粵西、粵北落后地帶也存在振興難題,“廣東財政也不是富得流油,可以敞開口子使用”。
香港理工大學陳文鴻教授說,“9+2戰略上是正確的,在宣傳上可跟長三角對抗,但是不容易做。”
中山大學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教授認為,從市場擴大來說,廣東本身尚不飽和。在這種情況下,產業轉移可先轉移到廣東北部山區、東西兩翼,而后再兼顧各省的看法。討論“泛珠三角”,應先對廣東商品覆蓋面、投資覆蓋面、廣東與周邊省區的經濟關系進行分析,遵循“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順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