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瑞法 丁琳 上海報道
2004年2月25日,從上海和南京傳來的消息是,英國石油公司(BP)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投資高達25億美元建造的90萬噸項目、南京揚子石化公司烯烴廠揚子與德國巴斯夫合資的60萬噸乙烯項目,都將陸續投入生產。
由于BP上;^乙烯項目和揚—巴乙烯項目的規模,一直受到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而南京與上!敖阱氤摺,且BP項目落戶上海的時間晚于巴斯夫落戶南京,上海與南京這兩年經常遭受“產業同構、重復建設”的批評。
但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即使加上殼牌在惠州的項目,上海和南京的乙烯項目工程全部投資后,也只能滿足中國市場一半的需求。”
另一方面則表示:“乙烯是石油化工產品最基礎的原料,中國缺口很大。況且南京和上海的乙烯項目,下游產品還有差別!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上海的“苦衷”
其實,批評上海與南京在石化產品領域重復建設,只是近年上海的臨近省份,尤其是江浙兩省埋怨上海與他們在港口和制造業等領域“搶飯碗”的一個典型案例。
去年年中,上海市市長曾明確表示,上海要避免走其他國際大都市“產業空心化”的老路,努力成為國際大都市中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但此前出臺的“173計劃”則引起了周邊城市的強烈關注和擔憂。有人撰文指出,上海新建的嘉、青、松3個工業園區,面積相當于一個蘇州工業園區、兩個蘇州高新區的總和,根本目的是為了招商引資——蘇州對上!173計劃”的擔憂躍然紙上。
但上海此舉絕非“一時沖動”。近幾年,商務成本增長過快,已成為影響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跨國公司將“大腦”安置在上海,而將生產基地選址蘇州、嘉興等周邊地區,就是為了避開上海高企的商務成本。
去年,臺灣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臺積電(TSMC)落戶上海,“173計劃”功不可沒。
此外,上海也有大批勞動力需要安置。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算了一筆帳:上海市總面積6430平方公里,相當于6個香港;上海中心城區面積670平方公里。雖然上海正大力發展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但6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部發展第三產業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工業制造業,是上海“無奈的選擇”。
“周邊省區對上海發展制造業有意見和想法,但上海也有難念的經。”楊建文表示。
對此,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主任華民顯得有些無奈:“上海的制造業不能少,但是不是一定要成為制造業中心,關鍵要看江浙是不是愿意把服務業讓給上海做,上海搞第三產業服務整個長三角,但眼下浙江和江蘇都把服務留在省內,上海拿不到這個市場!
顯然,在都有自己理由的情況下,關鍵還是協調統一,這是一個反復博弈的過程。
互相靠攏
有專家指出,由于上海的商務成本居高不下,上,F在要想恢復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已不可能。
不過,上海需要時間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的轉移,江蘇和上海近幾年在產業結構上的某種重復,只是一種“歷史的延伸”。
但有跡象表明,近年來,上海與周邊省市尤其是江浙兩省也在“互相靠攏”,以避免在即將到來的下一輪大發展中,再走產業趨同的老路。
上海的傳統產業轉移,其實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比如棉紡織業,現在上海已難覓蹤跡。如今,全力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貨運中心,已成為上海下一步發展的重頭戲:比如制造業領域的造船、地鐵列車等特種車輛,再比如國務院正在論證的干線飛機項目!翱傊痪湓挘虾1M量避免與周邊城市在同一產業層次上競爭!睏罱ㄎ谋硎。
江蘇對上海的善意作出了反應。
江蘇省經貿委的一位官員透露,江蘇省已經制訂了一份“雙倍增長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機械、紡織、化工、冶金等行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一倍;電子信息、醫藥、汽車的銷售收入增長兩倍!斑@個發展計劃我們搞了一年多。”這位官員說,“目前正等待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倍,“規劃中的這些產業肯定是與上海錯位發展的”。
剛剛拿到中國農業銀行一份“大禮”的浙江,更是強調在去年提出的“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戰略。
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銀行簽訂“加強合作接軌長三角經濟發展協議”,中國農業銀行將在3年內給浙江省分行新增人民幣貸款1000億元。
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表示,這筆資金投放的重點是基礎設施、能源交通、信息化、生態的保護,以及相應的教育科技文化的投入。而且,“不會按照額度將貸款分到各個市,而是把浙江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項目推薦給銀行”。
呂祖善指出,首先浙江的基礎設施要接軌上海;第二,要推動信息的接軌,包括科技、人才、教育的接軌,從而推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第三,要推動長三角16個城市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城市群,使之“成為全世界最具有生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
顯然,接軌上海,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如今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政府的共識。
而后面一個更大的目標是:融入全球經濟,成為繼紐約等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被稱為“世界規劃第一人”的彼得·霍爾爵士曾感慨:“如果長江三角洲保持目前的發展趨勢,50年后,它可以與倫敦、紐約比肩,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大都市圈。”
“無論在經濟總量上,還是在發展速度上,長三角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領航者,甚至被認為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庇嘘P專家如是評價。
但種種跡象表明,對長三角來說,真正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尚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比如,與世界城市初級階段標準相比,上海某些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外經濟交流與投資有待提高;經濟發展的軟件功能也有待加強,因為上海的政府職能、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軟件指標尚不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如果上海不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第六城市群的目標就很難實現!比A民指出,對上海來說,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一定的難度,“比如金融改革沒有到位,市場化程度比較低,另外我們還沒有對外開放資本項目,而且現在國內是多個城市在爭奪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最基礎的物流港口條件上,長三角還存在著配置與分工協調的定位矛盾。此外,與其他世界城市群的一體化程度相比,目前長三角一體化程度不高。“盡管把兩省一市加起來是一個很大的規模,但各自為政以后,和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就沒有競爭力了!比A民強調,“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把市場分割了!
有專家指出,“融入世界經濟圈的重要前提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內部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但在形成現代市場經濟的制度和運行機制方面,政府還有很多行為是在阻滯這個進程!
除了產業同構和城市同構的弊端外,長三角目前尚未實現寬帶網等信息資源的共享,在市場體系上也被人為分割——包括人才、房地產、產權等市場都不互通。
“所以,關鍵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合!比A民解釋,“真正的融合是各個地方政府都退出具體的市場經濟活動,不是去全力抓招商引資,而是讓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生產更有助于市場一體化發展。”
雖然現在“大家都認識到相互惡意競爭成本很高,很多政策也開始統一,比如勞工的政策,關于銀行控制風險的政策”。有關人士強調,“但問題是,政府的介入還是太緊,很多內在的因素還沒法統一!
顯然,在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下,由于地方保護主義、“諸侯經濟”存在的現實,消除存在于各行政區域之間的無形壁壘,真正做到長三角一體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這應該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比A民的理由是,一方面,基于國家的利益,中央政府要求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國際的壓力——全球自由化貿易體系和自由資本流動的機制,必然要求進入中國市場的自由選擇權;此外,中國的企業家也在發展,要求市場暢通流動以實現一體化的力量會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