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四川社科院西部大開發研究中心秘書長劉世慶
本報記者 忠平 都報道
中國需要多個經濟增長極
《21世紀》:如何正確看待成渝經濟區在全國的地位?
劉世慶:成渝地區的經濟特征最重要的有三點:一是城市密集;二是國防工業和國防科研實力強、重型工業和中央企業比重大;三是長江上游地區,從而在能源和生態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成渝地區是西部最發達地區和增長中心,但中國需要多個經濟增長中心,西部需要多個增長中心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從全國來看,光有東部的三大中心不行,從西部來看,光有成渝也不行,西安、蘭州、烏魯木齊、貴州、昆明、南寧等中心城市,都應該成為區域性的中心。
《21世紀》:國家發改委將“成渝經濟區”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您認為在此背后有什么樣的背景和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劉世慶:近年來,西部在大開發中有了很大變化和發展,但東西部差距仍在拉大,顯然,西部大開發政策需要進一步深化。我認為應向兩個方向深化,一是推進公共政策目標的改進和完善;二是讓西部有條件的地區、西部的重點地區加快發展。
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一城市化進程,目前已進入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加速發展的階段。過去20年中國的三大經濟增長中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現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西部地區也應該像東部的發展軌跡,讓條件好的地區率先發展。而其中成渝是最有條件的,那兒有西部最密集的城市群,這是川渝地區將來更快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未來政策的著力點所在。
《21世紀》:讓條件好的地區率先發展?是不是像東部沿海發展的非均衡戰略一樣,通過特區政策、稅收政策、高新技術和產業支持等各種政策,推動西部相對較發達的地區率先發展?
劉世慶:如果沒有率先改革開放和稅收減免等重大政策優惠,東部當年的啟動和發展是難以很快見效的。值得注意的是,WTO并不排斥在一個國家內建立特區。相反,國際上近年來正在出現新一輪的特區熱,韓國、日本等都在紛紛設立和醞釀設立特區。
西部大開發可以而且應該選擇若干有潛力和特色的增長點建立各種特區,包括自由貿易區、邊貿區、資源開發特區、生態特區、教育特區等。
比如,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具有地緣優勢的廣西、云南,與中亞接壤的新疆,可建立自由貿易區;在生態脆弱地區和資源開發區建立資源開發特區;對較發達的成渝地區、關中地區,給予類似于直轄市的特殊政策扶持等。
川渝合作的挑戰和機遇
《21世紀》:那成渝經濟區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幾極呢?
劉世慶:成渝經濟區有可能會成長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東北之后的第五極。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更看好東北,東北本來基礎較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又是以產業振興為主要內容,這與以生態建設、資源開發(并外輸)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任務,有著很不同的帶動效應。
另外,成渝地區與中部特別是武漢相比,也不能盲目樂觀——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甚至與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比較,成渝地區都不能掉以輕心。
因此,我認為成渝經濟區成為第五極有可能,如果自身努力不夠,或政策不當或國家政策支持不夠,說不定還會成為第六極——落后于中部的大武漢地區。
《21世紀》:您怎么看川渝兩地政府簽定的“1+6”協議?
劉世慶:“1+6”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相信政府合作框架、政策支持力度、企業融合進程,都將會進一步深化。另外,川渝合作和成渝經濟區的發展,一定要高度重視區域金融中心和區域資本市場建設。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國各地在金融和資本市場上的發展是既快又活躍,但西部落后了。成都、重慶過去都爭取過第三交易所,但現在卻很低調;從四川和成都來看,連地方能夠有所作為的產權交易市場,發展也遠遠落后了,不僅落在東部、中部后面,甚至落在西安等西部城市后面。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我認為西部開發銀行、產權交易所等,都應列入川渝合作和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內容。
《21世紀》:川渝地區國防工業、中央企業的比重很大,這也給合作帶來了難度。
劉世慶:應該說是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1978年,川渝地區(當時的四川)三線軍工總量居全國第一位。在今天我國工業化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時期,這一結構自然成為川渝的優勢,成為兩地合作的重要內容。
但另一方面,成渝地區的軍工企業和中央企業比重大,使這一地區的條塊分割問題又更加突出。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四川的德陽二重、東方集團等,這些有分量的大企業都屬于中央,地方基本上是一個生產企業。地方沒有資本經營的權限,大大影響了資源的整合。
我認為,解決國防企業、中央企業、科研機構的改革和體制問題,與川渝兩地政府打破分割加強合作,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甚至更加重要的意義。正是這個原因,成渝急需“東北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