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 正文
 
地方債務成“頭號殺手” 隱性問題亟待顯性處理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5日 07:43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實際上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為威脅中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頭號殺手。”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為組長的“中國地方債務課題組”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國集中力量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等金融問題的時刻,似乎顯得有些危言聳聽。(相關報道見本報第19版)

  真正決定財政風險大小的不在于規模,而在于是否有足夠的防范風險機制。魏加寧
們判斷的依據是,數以萬億的地方財政負債,因為《預算法》的約束,多數處于隱性的狀態,相比金融風險,這些負債缺乏統一管理、更談不上風險的控制,在地方政府無法破產的情況下,這直接導致政府的信任危機,隨之帶來的是與政府職能相關的一連串問題。

  總理為農民工討薪事件使人們開始關注到數以千萬的民工欠薪,尋根溯源,大量的民工欠薪實際可以由“包工頭”追到開發商、再由開發商追到地方政府,由于地方政府的強勢,“欠薪的球”最終被踢到了“包工頭”那里。這只是冰山之一角,地方政府擔保、社保基金缺口、中小學教師工資、糧食企業虧損掛賬等諸多方面負債,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粗略估算,整個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

  不僅如此,以萬億計的龐大地方債務風險正通過銀行機構向金融風險轉化。今年將是金融改革關鍵的一年,通過外匯注資國有銀行,促進國有銀行上市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但是,地方財政風險不解決,金融改革的基礎同樣會面臨沖擊。

  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如果銀行在金融風險控制方面嚴格一些,就會有更多的動力通過財政獲取資金,風險更多積壓在財政方面;但在地方沒有發債權力的情況下,地方財政風險就會積壓到銀行系統,成為金融風險。

  更為關鍵的是,在地方財政負債沒有準確估計的時候,討論經濟是否過熱、通縮還是通脹,無疑缺乏立論基礎,甚至出現“踩著棉花宏觀調控”的說法。

  地方巨額財政負債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與中央的事權、財權不對等,地方沒有正常的融資渠道。國研中心的報告顯示,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中央財權大幅度提高、地方財權大幅度下降,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劃分變化幅度較小:1994-2002年期間中央財權平均為52%、地方財權平均為48%,中央事權平均為30%、地方事權平均70%。稅費改革之后,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地方財政則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專家提出,我們目前是用中央財政的大好形勢掩蓋了地方財政的巨大風險。

  地方債務可謂是一種“敏感的制度變量”。制度變遷通常分為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危機導向,另一種是利益導向。危機導向下政策突變,不僅成本很高,而且風險也大,不容易控制,變化的結果往往與人們的初衷并不相符;利益導向則是漸進式的變革,不僅成本相對比較低,而且風險也比較容易控制,更容易達到人們的預期目標。地方債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或長期拖延下去,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期誘發債務危機,從而出現危機導向,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能夠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好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就可以通過利益導向推動制度變革。

  有觀點認為,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與財權、調整中央轉移支付結構、壓縮地方財政供養人口,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地方財政困難的現狀,解決地方財政困難的可行出路是允許發行地方債券。

  誠然,發債權的下放可以成為一個“籌碼”,誘導地方編制資產負債表,披露真實信息,使得隱性債務顯性化,這是解決地方負債的第一步。但這一步的邁出要以正視巨額負債產生的原因為前提:大量的負債形成于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和地方官員的尋租行為。當地方通過發債擁有更多的財政權力之后,如果監控不力,反而會出現更大的漏洞。

  所以,要實現地方政府的發債權,首先要解決地方政府官員的約束問題,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與財權的基礎上,精簡縣鄉機構,同時將更多的權力交給市場,形成地方人大、上級主管部門、中介評級機構和投資者對地方財政權力的整體監控,唯有如此,地方債務才能夠真正顯示在陽光下,而解決地方債務的行動才可以真正奏效。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地方債務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