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財經媒體秀之《財經》2004 > 正文
 
《財經》:貧富中國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0日 14:08 《財經》雜志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調查

  □李實岳希明/文

  一份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經過數年長期跟蹤,分別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開三次全國范圍的住戶調查,并于最近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就中
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得出如下結論: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從1994年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從1997年起又逐步擴大。2001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幾乎是農村居民的3倍。2002年全國的基尼系數相對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兩個百分點。如果把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

  從1995年到2002年,城鎮內部的基尼系數的上升幅度最大,農村的基尼系數反而有所下降,然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擴大,城鄉之間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長

  全國收入差距的擴大并不是表現為低收入人群收入狀況的惡化,而是表現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長。值得欣慰的是,農村的低收入人群組的狀況都有某種程度的改善。

  ●落后地區收入差距最為明顯

  從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相對貢獻率來看,西部地區最高,高達58.3%,而東部地區最低,為37%。也就是說,越是相對落后的地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顯。

  ●勞動力自由流動是關鍵性的解決之道

  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是應該從體制上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

  本研究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課題成果《中國收入分配與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該課題組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一直對個人收入分配變化趨勢進行追蹤研究,分別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開三次全國范圍的住戶調查,獲得了第一手的調查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此調查報告。

  本課題集中研究中國不斷擴大的個人收入差距問題。當前,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從宏觀層次上講,收入差距本身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結果,但是它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互動的作用。也就是說,收入差距本身不僅和經濟效率相關,過度的平均主義和過大的收入差距還會影響到經濟效率。更重要的是,過大的收入差距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的例子都表明,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導致社會和政治不穩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這種不穩定反過來又影響到整個經濟的發展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國家的收入差距也許處在一種臨界的水平上,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會帶來何種社會后果很難預測。

  在普遍的收入差距中,城鄉差距更為普遍和嚴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農民收入增長放緩后,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已連續7年低速增長,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擴大到3.1∶1。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故此,本調查報告把研究重點集中在城鄉差距方面。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就農民增收發出了“一號文件”,是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學界研究與中央決策之呼應,由此亦清晰可見。——編者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一個先上升后擴大的過程(見圖一)。從1994年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從1997年起又逐步擴大。

  這次擴大與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當農產品價格上升以后,農民收入增加,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如果農產品價格不變或者下降,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就會進一步擴大。我們還可以看到,2001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幾乎是農村居民的三倍,這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個人收入概念計算出來的,即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對于這樣一個收入差距很多人會提出不同的意見,因為它不能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或者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實際福利水平(well-being)上的差別。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還不能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性補貼,比如說城鎮居民中很多人是享受公費醫療的,而農村居民卻沒有這種待遇。城鎮的中小學能夠獲得國家大量的財政補貼,而農村的學校得到的補貼非常少,農民卻要集資辦學。城鎮居民享受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費救濟,而這些對農村居民來說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有人估計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如果僅僅看貨幣收入差距,或者說名義收入的差距,非洲的津巴布韋的城鄉收入差距比中國稍微高一點,但是如果把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收集到的1995年和2002年全國住戶調查數據,為進一步分析個人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和收入差距的結構性變化提供了可能。

  為了與上述的分析結果具有可比性,我們仍使用國家統計局的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概念,來估計和分析有關的個人收入差距指標。

  表1給出了1995年和2002年全國、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基尼系數的估計結果,還有城鄉之間的收入比率。從中可以看到,2002年全國的基尼系數達到0.454,比1995年高出1.7個百分點。城鎮內部的基尼系數的上升幅度最大,比1995年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達到0.319。與此不同的是,農村的基尼系數反而有所下降,從1995年的0.381下降為2002年的0.366,下降幅度非常有限,僅為1.5個百分點。然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擴大,如表1所示,城鄉之間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在表2中,我們將樣本按照收入高低進行排序,然后分別計算不同比例的高收入人群組所獲得的收入比例和低收入人群組的收入份額,從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個人收入分配的狀況。就全國而言,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組獲得了全社會總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最高的5%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最高的10%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些結果意味著富人變得更富了。

  如果對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高收入人群組的收入比例的變化作進一步考察,我們會發現全國高收入人群收入比例的上升主要來自于城鎮,而不是農村。相對于1995年,2002年農村中的高收入人群組的收入份額有所下降,這是與農村基尼系數的下降一致的。與農村相比,城鎮的高收入人群組的收入份額,雖然低一些,但卻是明顯上升的,正如表2所顯示的,收入最高的1%人群組獲得的相對收入份額提高了0.5個百分點,收入最高的5%人群組和10%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分別提高了1.5和2個百分點。

  現在我們來觀察最低收入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及其變化。對全國樣本來說,雖然收入最低的5%人群組和10%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處于很低的水平,但是沒有出現下降的跡象。也就是說,全國收入差距的擴大并不是表現為低收入人群收入狀況的惡化,而是表現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長。然而,對城鎮樣本來說,收入最低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例如收入最低的1%人群組,5%人群組和10%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分別下降了0.2個、0.6個和1.7個百分點。值得欣慰的是,農村的低收入人群組的狀況都有某種程度的改善。這些情況也是與我們前面獲得的基尼系數的估計值表明的收入差距狀況相吻合的。

  城鄉收入差距大于城鎮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

  從收入差距的構成上看,全國的收入差距是由城鎮內部收入差距、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所構成。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三種差距各自在全國收入差距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表3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明確的答案。利用泰爾指數,全國的個人收入差距被分解為三部分,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同時,我們還可以計算出三種差距對全國總差距的貢獻率。

  不難看出,在1995年至2002年期間,城鎮內部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有所提高,提高了7個百分點。與此相反,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有較大幅度下降,由52.7%下降為38.5%。這一變化一方面歸結于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輕微縮小,另一方面產生于農村人口相對比例的下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對全國總體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明顯上升,從36%提高到43%。同時,它意味著在2002年全國總體收入差距的2/5以上來自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這進一步表明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西部地區收入差距大于東部地區

  同樣的泰爾指數的分解方法可以應用于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分析。表4給出了東部、中部、西部對全國收入差距的貢獻率以及三大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的貢獻率。一個重要的估計結果顯示了地區之間收入差距貢獻率的提升,從7.5%提升為8.7%。這表明了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不是縮小。除此之外,東部地區收入差距的相對貢獻率下降了11.6個百分點,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各自內部收入差距的相對貢獻率都在上升,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貢獻率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由于在計算表4中的結果是沒有區分城鎮樣本和農村樣本,中部和西部內部收入差距貢獻率的上升也許是由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擴大所引起的。對此,我們將地區分解分析和城鄉分解分析結合起來,從中可以發現地區內部的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城鄉之間收入差異引起的。

  從表5中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對于東部地區來說,相對于1995年城鎮內部的貢獻率上升了近一倍,而農村內部的貢獻率卻下降了46%。不過,東部地區的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提高了14%。中部地區貢獻率的變化方向與東部大體相同,所不同的是農村內部貢獻率的下降幅度很小,而城鄉之間貢獻率的提高幅度很大,提高了35%。然而,對于西部地區來說,不論是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還是城鄉之間,貢獻率都在上升。這意味著西部地區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全方位的,不僅表現在城鎮內部,也表現在農村內部,還表現在城鄉之間。表5還告訴我們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從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相對貢獻率來看,西部地區是最高的,高達58.3%,而東部地區是最低的,為37%。也就是說,越是相對落后的地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顯。

  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為何縮小

  根據上述估計結果,全國的基尼系數相對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兩個百分點,這個幅度并不是很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對此,我們還是持謹慎的態度,因為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我們的估計結果真實反映了農村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這有一個數據本身的進一步清理的問題,還有一些包括計算方法上的問題。

  但是,我們認為對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縮小有一些可以解釋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農村地區的逐步城市化過程。如果我們看一下統計資料,會發現近幾年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農村中有很多以前農村戶口的人轉為城市戶口,另外農村中一些有錢的人搬到城鎮去住,而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較低的農戶。所以,城市化過程不僅影響到農民的平均收入,而且引起高收入者流入城市后使得農民收入更加平均化了。

  第二個因素是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大大增加。我們的數據也表明在兩次調查期間個人收入中外出打工的收入有顯著的增加。農民打工機會的普及化意味著他們打工收入的平均化過程。當打工機會和非農就業機會過于集中在一部分地區或者少部分人群時,非農收入或者打工收入實際上對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起到了一種擴大的效應。現在在一部分落后地區、貧困地區、西部地區,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外出打工,使得他們得到更多的非農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

  第三個因素是這兩年在很多地區實行的稅費改革。無疑,農村的稅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因為農村的稅賦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即有明顯的累退性,或稱為“累退稅”。“累退稅”意味著收入不同的人要負擔相等稅額,因而稅率是遞減的,也就是說收入越高的人,負擔的稅率越低。“累退稅”實際上對收入差距會產生擴大效應。因而,我們認為,如果近兩年的農村稅費改革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著農村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應成為當前政策重點

  如上所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應該成為當前政府政策的一個重點。我們城鄉差距,城鄉之間的分割問題是有歷史原因的,但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沒有出臺一些真正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收入差別的政策或者制度。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有些政策和制度還在加劇著城鄉分割。有人認為農民之所以成為弱勢群體,是因為他們沒有他們自身的利益代表,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農民沒有自己的組織,工人還有工會作為名義上的代表,而農民卻沒有農會組織。另外即使在農村管農民的干部也不愿意充當農民利益的代表。在實際調查中看到的情況是,一些鄉干部住在縣城里,一些縣干部住在城市里。他們到鄉里去上班都是騎著摩托車、坐著汽車去的,他們完全是像公務員一樣去辦公,和農民之間還有什么感情可言?農民的利益要想通過這些政府官員得到代表是非常難的。這些現象顯露出當今制度層面上的缺陷。

  必須解決勞動力市場分割

  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是應該從體制上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我們現在對農民工的歧視,對農民工戶口的限制,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這是和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本經濟原則相悖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最大的政策應該是怎么樣能夠消除現存的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也就是說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能夠使得農民有更多的進城機會,能夠有更多的在城里找到工作的機會,而且是一個平等的就業和公平的收入待遇的機會。

  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的經濟,城鎮中的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大量的尋找工作的農民工,農村中大量的處于閑置半閑置狀態的勞動力,既是經濟不夠發展的結果,又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部分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現充分就業和抑制收入差距的過度擴大都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濟,使得經濟增長始終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上。只有通過高速經濟發展,才能逐步吸納掉城鎮中的下崗失業人員,給予農民工更多的就業機會,消化掉農村剩余勞動力。從這一點出發,收入分配政策的重點不應該考慮如何提高個人所得稅率,而是考慮如何提高就業率。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不是稅率太低,而是實際征收方式太亂,造成實際稅率與名義稅率相差甚大,通過個人所得稅征收效率的提高,即使維持不變的稅率,也會使稅收額有很大的提高。為此,我們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以及稅收政策都要做出相應的改革與調整,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民營企業的融資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有必要完全免除農村稅費

  如上所述,農村的稅費改革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然而應該看到稅費改革力度是相當有限的。經過稅費改革的一些鄉鎮,平均比他們原來的稅費負擔可能降低了30%左右。如果原來的稅費是超負擔的,那么稅費改革只是意味著稅費回到正常的水平。如果想要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特別是縮小落后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需要在很多地區實行更大幅度的稅費減免,或者完全免除農村的稅費。正如我們一次簡單的模擬分析所表明的,如果把農戶的所有稅費全部減免,那么他們的人均收入將增加5.4%,也就是說他們與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將會縮小13個百分點。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將會下降1.4個百分點。

  應由中央財政負擔農村教育和醫療

  同時,農村的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由中央財政負擔起來,這是非常必要的。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高失學率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頭疼問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教育費用的快速增加,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困難家庭確實是付不起學費。西藏這幾年就是把小學、初中學生的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統包了,小學生是一年500元,中學生是一年600元,于是全區升學率有了大幅度上升。

  城鎮中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也是需要從政策上加以考慮的。大批的農民工進城就業和居住,會不會在城里形成一個下層社會?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農民工進城后還難以改變自己的身份,仍處在農民工的階層內,這是歷史的原因所致,但是如果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在受教育上受到歧視,他們的階層身份就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對一個合理的社會來說,第一代人因為歷史上的原因承擔了某種社會代價,不應該讓第二代人繼續背負這種代價。如果現在不改變農民工子女就學和將來就業中出現的歧視問題,我們的社會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農村社會保障問題需要通盤考慮

  農村中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和部分農民陷入貧困的一個因素是罰款問題。罰款已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一種普遍使用的手段,對農民利益的傷害也是相當嚴重的。以計劃生育罰款為例,很多地方政府認為計劃生育罰款是名正言順的,不考慮罰款所帶來的各種負作用。對于一些農戶來說,只要一罰款,就會長期地陷入貧困。為什么在城市里計劃生育政策可以暢行無阻,而在農村中卻困難重重呢?這背后的原因是城市中存在著養老金制度和更高層次的男女平等觀念,而這兩點正是農村所缺少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農村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是一種國策,但是以剝奪一部分農民的養老權利為代價的。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在政策上有所考慮。

  我們應該考慮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確實有的國家有過這種政策,到了一定年齡比如65歲以后,不管你有沒有子女,政府都給你一定的養老金。這個在中國可能不太現實,畢竟中國的人口數量太大,但是對于一些落后地區、貧困地區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政府每年發給65歲以上老年人一定數量的養老金。這既是一種扶貧的辦法,也會反過來促進計劃生育的落實。

  對于農村現有的貧困人群,在扶貧戰略上要做出適當的調整,因為他們更多地屬于缺少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如五保戶、殘疾家庭、因病致貧家庭、單親家庭等。解決他們的貧困,開發式扶貧的辦法已不能發揮作用,應該考慮最低限度的救濟式扶貧的辦法。一種辦法是根據一個地區的貧困狀況,可以確定一個救濟的比例,也就是對最貧困的人口給予一定的現金和糧食救濟。從現有的統計資料來看,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救濟規模和數量都少得可憐,與國家的財力的增長速度是不相稱的,也是與農村貧困人口的迫切需要不相符的。因此,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提高農村貧困救濟支出的比例是完全必要的。

  對縮小收入差距起到間接作用的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與調整。我們先進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性,一部分人享受過度保障,一部分人則無任何保障。中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給國民提供高水準的社會保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根據不同的就業身份對不同的人實行迥然不同保障待遇則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現存社會保障制度的合理性,逐步建立一種水平不高但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體系。-

  本文兩位作者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注:此課題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科研項目和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作者感謝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和農調總隊在數據調查方面提供的支持,也感謝魏眾、鄧曲恒、丁賽、張凡、羅楚亮、胡懷國等在文字數據處理工作中作出的努力。

  對中國近10年來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及其組成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窺見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著眼點

  相關鏈接:

  中央一號文件求解“三農”困境

  “三農”如何陷于困境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