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幣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財經雜志秀之《南風窗》2004 > 正文
 
《南風窗》:清退出局 東北簽發問題國企破產令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17日 15:40 《南風窗》

  本刊記者姜彩熠

  本刊特約記者于立新發自沈陽

  振興東北的號角吹響以來,這座“最后的計劃經濟堡壘”已陷入“圍殲”之中。

全國偶像歌手大賽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繽紛彩音風暴免費聽 Diggi數字盛典

  2004年1月15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布沈陽星光玻璃有限公司破產。此前,記者注意到,在沈陽市人大第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市長陳政高在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04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指出:“今年要基本完成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任務;全面完成中小企業的規范轉制和收尾工作;對52戶問題企業實施破產退出。”

  同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吉林省,也在2003年,由省政府完成《吉林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研究報告》,報告中建議繼續實行企業關閉破產的政策,加大對企業政策性破產和依法破產的支持力度,保持兼并破產、核呆、債轉股等政策的連續性。有關數據顯示,吉林省有282戶企業急需實施政策性破產,需核銷呆賬230億元。

  沈陽星光玻璃有限公司的破產與重組,是沈陽市20家計劃整體合資企業的第一家,預示著沈陽已率先鳴響“問題國企”破產的發令槍,“新遼沈戰役”已開篇破題。

  置死地而后生

  星光公司破產的原因,與許多瀕臨倒閉的國企都有很強的共性。沈陽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星光公司是沈陽星光建材集團的子公司,總資產近3億元人民幣。星光同其它國企一樣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直到1993年,星光雖然已無贏利,但納稅金額仍達到1.5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但好景不長,在建材行業巨大利潤的誘惑下,生產玻璃的企業猛增,市場競爭使產品的價格很快降到成本線以下,星光的負債越來越多。據了解,星光原有資產26441萬元,負債卻已高達48494萬元,負債率為183%,企業500噸生產線放水停產數月卻無力修復,原材料供應只能保證2~3天的生產需要,企業經營困難、巨額虧損、資金匱乏,欠發工資、很多職工被迫下崗。2003年,星光公司回天無力,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

  記者在星光廠區看到,企業雖然破產了,但院內整齊的綠化帶和員工井然有序的工作狀態,絲毫看不出蕭條景象。原來,“星光”的牌子已經更換為沈陽耀華玻璃有限公司。據介紹,早在2002年,在沈陽和秦皇島兩市政府的支持下,耀華集團和星光就整體收購事宜進行多次磋商。

  總部位于秦皇島的中國耀華玻璃集團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玻璃企業之一,目前下轄30余家子公司,總資產近40億元。2002年11月24日,耀華集團與沈陽星光建材集團、沈陽經貿委共同簽署了收購框架協議,以沈陽耀華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整體收購星光集團3條玻璃生產線,并對這3條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2003年12月1日,耀華集團正式開始對原星光公司進行生產管理。

  星光雖然資不抵債,但卻是沈陽市建材行業的骨干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誰收購了星光也就意味著誰擁有了占領東北玻璃市場的主動權。一名業內人士介紹說,在收購過程中,先后曾有多家國內有實力的企業睽視星光,但最終“星光”花落“耀華”,是因為耀華在職工安置問題上,得到了沈陽市政府和星光的認可。

  據了解,星光公司的484名職工與耀華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此外,耀華還做出了企業不停產、職工不下崗、工資不拖欠、市場不丟失、稅源不間斷的保證。“星光破產僅僅是沈陽市進一步實施‘問題企業’破產的開始。”一名參與轉制調研的專家如是說。

  記者在市政府有關部門了解到,沈陽提出在3年內基本使“問題企業”退出市場,特別是像星光這樣的52戶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要通過規范注銷、購并注銷和依法吊銷的方式,堅決在兩年內使其退出市場。專家認為,轉制盡管是艱難和痛苦的,但這種陣痛對沈陽這樣的老工業基地來說,是重生前的考驗。

  破解“東北現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國有企業實現了后計劃經濟時代的最后輝煌,但大多國企已徹底暴露疲態。到上世紀90年代,東北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充分顯現出來,工業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批國有企業停產、破產,虧損面和虧損額居高不下,被經濟界稱為“東北現象”。

  如何破解“東北現象”?當時還在為“姓社姓資”傷腦筋的人們,不可能對國有企業在體制性上存在的不治之癥有準確的診斷。

  面對痼疾,中央政府曾在東北進行了幾個波次的國企改革,希望讓這些國企自己硬著身體走出困境。先是供氧,上項目;然后輸血,撥款;再是撥改貸;有的大型國企扔進去的巨額資金多達幾億甚至十幾億,最后也沒能挽救國企衰落的命運。

  人們還依稀記得,1986年8月3日,沈陽市防爆器材廠在全國率先宣布破產的爆炸性新聞。據一名當事人回憶,破產警告剛剛發出時,人們就覺得心里老大不忍,“救援大軍”滾滾而來:減免稅收,送貸上門。人事部門忙著給引進人才,工商部門幫助開辟“經營渠道”,科技部門送來新開發的產品。“破產辦公室”成了破產救濟中心,跑材料,籌資金,說情推賬……

  破產警告倒成了“香餑餑”,“黃牌”變成了“王牌”,企業反而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特殊感:“我們都要破產了,你們到底管不管?”人們有理由擔心,如此優厚的破產警告,即使救活了,他們又如何在競爭中靠自己挺直腰板?事實是,如果當時就讓“黃牌企業”退出經濟舞臺,隨后國家就不用交昂貴的學費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博士在破解“東北現象”時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提出‘簡政放權’、‘價格放開’,以及讓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等。在世紀之交,我們終于認識到,市場經濟發達與成熟的根本標志是以產權作為交易對象加入到交換過程中來,即產權的市場化。實現產權市場化才能使市場經濟原則真正貫徹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每個角落。惟有在產權高度市場化的條件下,資本與投資領域才能充分地實現相互優化選擇或重組。”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決策層終于下決心以空前力度消除東北振興的體制性束縛,使之真正融入全國市場經濟大潮中,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破產只是國企轉制的一種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對于“問題國企”退出市場,動大手術是惟一的辦法,不是在企業內部改制,而是從根本上轉制。在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再高明的醫術對于這樣的企業也回天乏術。國企轉制必然沖擊舊的經濟體制、行政管理、勞動就業、干部管理、社會福利以及所有制結構,迫使它們從各自角度做出重大變革。

  一元錢轉讓,緊急叫停

  怎樣讓老國企平穩地走向新生,防止在轉制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等新問題,這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事情。有專家認為,必須規范國有產權轉讓秩序,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涉及國家、企業和職工個人利益,不能草率行事。

  記者了解到,2004年伊始,沈陽市曾發生一家醫藥集團藥業公司掛牌以一元錢轉讓給企業原負責人的事情。消息一經當地媒體披露,沈陽市經貿委在掛牌公示最后半天之前,緊急叫停此事,該公司被主管部門要求到沈陽市產權交易中心進行公開拍賣。記者為此走訪了一些官員和企業。企業職工最擔心的問題仍然是,在產權交易中出現的暗箱操作現象。對此,沈陽市產權交易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一定要增強產權交易的透明度。”

  一名“老國企”對記者說:“資不抵債的問題企業退出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我們認為,在轉制過程中,要陽光操作,要按市場規律辦事,政府不能再像幾年前那樣搞拉郎配,不能形式上轉了,實際上是翻牌企業,工廠變公司,換湯不換藥,讓少數腐敗分子、企業蛀蟲侵吞國有資產。”

  沈陽華威建筑集團公司董事長汪潤生對記者說:“我們集團是有30年歷史的國有企業,幾十年的陳年老賬,到我們這屆班子負債率已經達127%,也在市政府掛牌競拍之列。去年與南方一家民企談收購,人家一翻我們的家底,立馬就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轉制挺難,但企業領導層的態度也很明確,引入資金要先解決職工的拖欠工資問題,把職工身份先轉換了,誰出錢企業就賣給誰!雖然轉制了,但我們這些業務骨干還要在這個企業做下去。我在職工大會上說,不能讓拎一個皮包的人進來,拎兩個皮包走,他轉手把企業賣了,職工遣散回家,就失去了轉制的意義。”

  星光在破產轉制中就是堅持這一原則,企業不能倒,職工不能下崗。看來,這是目前很多“問題企業”職工的典型心態。

  談到國企轉制中的問題,一名“老國企”對記者談了他的感受:“問題國企必須退出市場,但不能人為造一個市場,不能為了破產而破產。大中型企業改制不能強調時間,更不能下破產任務指標,要讓市場說話。以前也搞過破產轉制,賣給經營者,評估的時候拼命壓價,賣出去后新老板不履行協議,開始大殺大砍,不兌現工人的福利,隨意解雇工人。所以無論改制采取什么辦法都應該符合這個企業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保護職工利益和國家利益。”

  “企業要想和誰合資,職工最了解企業自己的情況,也最了解同行業內企業的情況。不要一提是民營企業,一提有收購意圖就急著談,民營企業也有魚目混珠的。前些年引進像楊斌這樣的騙子還少嗎?我認為,既然把企業放到市場中去,就要讓企業自己在市場中找位置,自己去找合作伙伴,政府不要干預,不要由政府去指定收購人。東北官本位意識濃厚,在前幾輪國企改革中,政府行政干預過多,導致陷入越改越亂的怪圈。在這次振興東北中,再不能為盲目追求某一項指標再玩虛的了,如果誰再不按經濟規律辦事貽誤東北振興大業,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說:“改革的主要危險并不一定來自保守力量,而在于是否在社會變革中兼顧公正。不然的話,老百姓不認你這個改革。如果他們因為基本利益受到損害而寄希望于保守力量,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

  看來,東北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和政績工程。2003年末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國有企業改制工作中,各地區要防止和糾正不顧產權市場供求狀況及其對價格形成的影響作用、不計轉讓價格和收益,下指標、限時間、趕進度,集中成批向非國有投資者轉讓國有產權的做法。防止和避免人為造成買方市場、低價處置和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發令槍已經打響,對東北振興戰役的進程,國人拭目以待。-

  本刊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未經《南風窗》同意任何報刊及網站不得轉載,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如需轉載,請與南風窗聯系。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企業家治理沙塵暴
湖南嘉禾沈陽拆遷
陳水扁“5-20就職”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權力
巴黎戴高樂機場坍塌
美英軍隊虐待伊俘虜
莎拉-布萊曼演唱會
2004年廣博會官方網站
2004法國網球公開賽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