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志2月號文/巴曙松
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兩大銀行,實際上是“清理垃圾”,以準備迎接海外戰略投資者這些“客人”的到來。但此舉對當前銀行業市場結構和競爭格局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尚需觀察
國務院日前決定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并決定動用450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等為其補充資本金。從整個國有銀行改革的進程看,這表明我國對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施全面改革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新突破和新起點此次實施改制,實際上是對國有銀行改革的一個新的突破、新的起點。如果說在早期試圖嘗試新設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希望通過增量的改革來觸動國有銀行的改革、施加“外部壓力”的話,那么,現在看來,這種改革思路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有力推動國有銀行轉向商業銀行。因之,此次中央決定注資45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金對兩大國有銀行進行改造,既是對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有關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內容的一個落實,也是出于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仍占有支配性、主導性地位的具體考慮,所以還是必須從國有銀行內部、從治理結構上加大改革力度。
以此次注資為新起點,預計一系列圍繞國有銀行改革的舉措會相繼推出,使得國有銀行改革成為2004年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所在。實際上,無論是1998年我國對國有銀行進行的不良資產的剝離改造,還是這次通過外匯儲備直接注資,目的都是清理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包袱。此次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兩大行補充資本金,力度是非常大的。這個方案至少表明,對于國有銀行因為歷史原因形成的資產包袱,特別是中國特定轉軌時期國有銀行承擔的改革成本,在國有銀行目前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消化的情況下,必須由政府以不同的注資形式進行處理。如果說國有銀行下一步引入戰略投資者、乃至在資本市場上市是邀請客人的話,那么,目前支付的這筆費用,實際上是清理垃圾的費用,清理國有銀行這個大的房子里因為歷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資產的垃圾,迎接客人的到來。
外匯儲備高效率運用的新路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背景下,當前的這種形式也為國家如何更好地利用巨額的國家外匯儲備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近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大約以每個月約1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怎樣合理地、高效率地利用這些外匯儲備,而不是僅僅購買美國的國債或獲取非常低的國際市場存款利息,都是近年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探索外匯儲備運用的多種途徑,實際上也是國際金融界共同關注的一個課題。運用外匯儲備進行股權投資,也不獨中國大陸這樣做。
實際上包括新加坡及中國臺灣省都在做對外匯儲備的多樣化投資的嘗試,只是比重有大有小,新加坡的比重要高一些。我國此次直接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時機非常恰當從目前的趨勢看,國有銀行改革的步伐肯定是在加快,這既是中國金融體系穩定的要求,也是中國在2006年開放銀行業之前的一個重大動作。值得肯定的是,選擇當前的這個時期加大對銀行不良資產的清理力度,時機的選擇上是值得肯定的。理論上說,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狀況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經濟下滑時期,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往往是越清理越多;而在經濟上升時期,清理起來的難度相對就較小。當前我國經濟處在高增長階段、上升階段,政府選擇這樣一個時機注資啟動國有銀行改革,清理不良資產,資產包袱不是那么重,銀行的贏利能力比較強,便于資產結構的調整,是非常合適的,與1998年經濟緊縮階段對銀行不良資產是“越清理越多”的狀況會有不同的效果。應當說,注資只是國有銀行改革中的一個步驟。如果要想把國有銀行真正轉變成商業銀行,還需要按照上市的要求,對國有銀行內部的不良資產繼續進行全面清理,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和治理結構,在新的條件下防止它出現新的不良資產,保證新注入的資金要有良好的收益回報,這都還需要有相應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來配套,比如內部的激勵機制,內部的風險控制、績效考核,以及戰略定位等。
這次注資,不會是“免費的午餐”,而只能說是“最后一次晚餐”,為上市做好前期的準備。政府注入的資金,不能僅僅是買來一堆不良資產,而應當是買來一個高效率地運用儲蓄的新機制。五方面的積極影響初步歸納起來,此次中行和建行率先啟動改革,可能產生五方面的積極影響。一是可以切斷歷史包袱對兩大商業銀行改革的制約,在銀行市場中形成新的競爭格局。以前曾經嘗試也期望國有銀行靠自己內部管理完善和加強經營能力慢慢消化歷史包袱,但事實上龐大的不良資產包袱不但拖累四大銀行,還使得難以對國有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客觀的評價考核。
同時,在中行和建行的改革改組中證明行之有效的舉措,也完全可能在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借鑒實施,從而對整個國有銀行的改革發揮積極的示范作用。二是可以擴大銀行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通常來說,不良資產的下降會帶來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上升。這次通過大規模注入資金,再配套相應清理不良資產,對于增大國有銀行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是非常有利的。這也正是國有銀行積極調整資產結構的機會。三是意味著探索出一條多元化、高效率地利用外匯儲備的新的途徑。四是這樣注資改造國有銀行,與其說是政府花錢為不良資產“埋單”,不如說是花錢給國有銀行買了一個新機制。五是將增大國有銀行的透明度和公眾監督的力度。
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涉及大范圍的公眾利益,應當像上市公司一樣地進行信息披露。但是實際上此前許多國有銀行的經營數據常被列為機密,市場難以及時準確地獲得。通過此次改組提高國有銀行的透明度,無疑為公眾的監督創造了條件。在這一點上,中銀香港在海外的成功上市,也為此次改造兩大國有銀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樣本。從中銀香港的做法來看,在上市之前對不良資產進行及時清理,再配以大規模業務的整合,進行積極的內部改制、改組,能極大地促進銀行內部的治理結構和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并促使一個傳統的國有銀行轉向遵循現代資本市場規則的、透明度更高的現代商業銀行。
五方面的趨勢有待觀察目前,在一系列關于國有銀行改革的重大舉措中,還只是公布了注資的計劃。實際上要將國有銀行轉變為現代商業銀行,還必須要有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外部監管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從發展趨勢看,還有幾個方面的趨勢和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觀察:
第一,要觀察中行和建行率先改革之后對于中國的銀行市場結構和競爭格局可能引起的變化,特別是對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改革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其形成的外部競爭壓力、對待歷史包袱的態度等的影響;
第二,要考察此次中行、建行改革對于信貸投放的影響。中行和建行的改革影響到中國銀行市場的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建行和中行的信貸行為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信貸供應量的波動。例如,加大清理不良資產和注資無疑會提高中行和建行的信貸擴張能力,但是如果在注資之后實施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又會使得資本充足率成為其資產擴張的一個嚴格制約。實際上的影響究竟如何,需要進行謹慎的情景模擬和測試,并在貨幣政策層面采取相應的措施。
第三,要考察此次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在中國來說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和嘗試,究竟會對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形成什么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例如,將外匯儲備注資到國有銀行之后,即使國有銀行不將這些注入的外匯結匯,其實也完全可能通過加大外匯貸款投放、企業再將外匯貸款結匯等形式,使得注入的外匯儲備又轉而回到外匯市場,央行又被動地需要動用基礎貨幣進行購買,此時應當注意對貨幣供應量的相應調節。
第四,要考察新注入的資本的贏利能力。實際上這涉及到國有銀行領域的國有資本如何保值增值的問題。如何建立合理的資本增值考核指標,如何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如何以市場化的方式、公開透明合理的程序來選聘國有銀行的經營管理層,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實際上這些問題與當前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正在進行的工作十分類似。
第五,要考察注資之后的股權多元化進程。注資之后,必然伴有不良資產的清理和股權的多元化,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對所有社會資本一視同仁,而不能片面強調吸引外資。(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