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價格下降,進口價格上升,貿易條件惡化,商務部重估鼓勵出口戰略
商務部《建立全國外貿促進體系》專項研究將描述一個新的格局:建立由政府、協會、企業廣泛參與的促進體制,采取經濟和非經濟的手段促進外貿的可持續發展;財政部門作用將有較大提高和轉變
本報記者鈕鍵軍
中國貿易條件出現惡化的趨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財經時報》記者日前獲悉,中國商務部已經就轉變中國出口戰略、建立全國的“外貿促進體系”設立了專項課題研究,研究報告將在今年年內出臺。
據負責此項課題研究的沈丹陽研究員介紹,如果這一課題獲得政府高層的肯定,中國將扭轉出口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并極有可能轉變中國實施了多年的“鼓勵出口”的外貿戰略。
沈丹陽目前擔任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在中國正處于起步階段的“外貿促進”問題。
從“起點”支持出口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提出了鼓勵出口的國策,20多年來出口為中國經濟貢獻了很大力量,也使財政背上了沉重負擔。“最明顯的例子是出口退稅給中央財政增加負擔,截至2003年年底,中央政府拖欠的應退未退稅款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這種出口政策也造成了中國出口貿易條件的惡化,“或者說是惡化的趨勢”。沈丹陽認為,中國并沒有出現國際貿易教科書上的那種典型的“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這主要因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不同質,即進口和出口的不是同類商品。但客觀地講,中國確實存在“出口價格下降,進口價格上升”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強調擴大出口規模,有“一刀切”的現象。
10年前中國已經提出要尋求“新的出口增長方式”,但至今出口鼓勵政策還是不分行業、不分產品,給出口企業創造了競相降價、搶占國際市場的條件,直接造成企業利潤一再減少,中國的宏觀外貿條件也逐步惡化。
其實,近年來中國每出臺一項出口鼓勵政策,之后都伴隨著外國企業要求中國出口商降價的浪潮。而中國企業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得不采取降價措施,使中國政府給予本國企業的優惠轉手讓給了外國商人。
“這種鼓勵出口的措施也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外國貿易伙伴的攻擊。這是中國目前改變貿易政策的外部因素。”沈丹陽分析,“中國加入WTO之前,對出口采取了諸如財政出口補貼、出口退稅等諸多措施。
現在財政對出口的補貼已經取消,但出口退稅、匯率政策等又開始受到海外指責,中國在國際談判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
長期從事比較經濟學研究的沈丹陽認為,中國目前鼓勵出口的措施都集中在最后的出口環節,這與歐美國家從技術研發階段就對企業進行扶植相比,有明顯的弊病:手段單一、易受指責,同時造成了國內的不良競爭。
“大商務”格局
“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應當放棄鼓勵出口。今后的改革方向將是更加有力地擴大出口,同時加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沈丹陽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歐美發達國家扶持出口的手段比中國更加高級和隱蔽。”
“商務部已經意識到這種差距,今年年初決定著手研究建立出口促進體系,這是希望改革出口政策的表現之一”。
在沈丹陽與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合作的《建立全國外貿促進體系》的研究報告中,將描述中國需要建立的一種“大商務”格局。這個格局的理想模式是:建立一個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廣泛參與的促進體制,采取經濟和非經濟的手段促進中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大商務”格局中,商務部將更多地負責制定外貿政策,其他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則承擔更多的責任;其中,財政部門的作用將有較大的提高和轉變。
沈丹陽著重指出,現在國內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財政對出口的支持等同于國際上禁止的出口補貼。其實從美國等的經驗看,各國家和地區都是把政府財力直接或間接地補助于出口產業、企業或產品。因此,今后中國的財政應該更多地支持企業出口,而不是減少。但在支持的手段上將更加間接和務實。
產業政策缺財政支持
沈認為,中國財政對于出口的補貼應該改變目前“一視同仁”的做法,重點支持核心產業,并且從技術研發階段就開始介入;同時,利用財政撥款的方式扶植中國企業樹立品牌,為中國產品在國際上增強競爭優勢、占據壟斷地位提供資金支持。
這種“貿易促進計劃”還要求中國財政與產業部門或行業協會積極配合,利用稅收手段扶植重點行業的發展。沈丹陽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政策,原因是產業政策缺乏財政的支持。比如,有關部門出臺了支持機電產品出口的政策,但只是在出口結匯、通關和人員出境等給予扶持,并沒有對機電產品的研發、生產等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商務部擬建中的“中國出口專業信息網”以及各類展覽會所需的資金,也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持。
此外,政府還可采取類似美國的利用外交等非經濟手段幫助中國企業占領世界市場的做法。沈丹陽期望外交、財政等部門的官員也為中國今后的外貿發展貢獻力量。
“如果中國建立起這種外貿促進體系,出口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現象將得以扭轉,出口商的利潤將會大幅增加,目前對中國商品實施進口制裁的現象也會逐漸減少,終將使中國完成由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沈丹陽說。
□美國隱蔽的貿易補貼體系
美國通過名目繁多的補貼計劃,向一些機構和公司提供各種補貼,每年在650億美元以上;補貼計劃多達100多項,主要集中在農業、出口貿易、高技術和能源四大領域,其中僅用于補貼企業和商務活動的就達近300億美元。
美國通過議會立法成立了美國進出口銀行,該行法定資本金全部由政府撥款。通常它可向外國買方提供出口貨值85%的信貸額,主要用于購買美國的設備、大型項目及相關服務。這類信貸實行優惠利率,息差虧損由聯邦政府貼補。
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局負責實施面向中小企業的“商業貸款擔保安排”(提供擔保以助其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出口營運資本項目”(提供用于指定交易的短期資金支持)、“國際貿易貸款擔保項目”(提供金額可高達125萬美元的信貸擔保,支持其作為營運資本或購買設備)等促進業務。
在美國,支持出口的組織很多,聯邦一級除了商務部、貿易開發署、小企業管理局,還有諸如“出口促進中心網絡”、“美國貿易中心”、“地區出口委員會”、“出口法律促進中心網絡”、“貿易情報中心”、“出口援助中心”等半官方機構或非營利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