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二月十三日電(姜煜 張夢麒)上海海關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在持續增長四年后,上海口岸填充用羽毛羽絨的出口去年首次出現了下降,當年出口量為二點二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一成七。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羽絨制品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國際市場的七成,羽絨出口不僅與國內羽絨生產企業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還間接關系到服裝、寢具等羽絨制品的出口前景。此
間專家指出,羽絨出口速度的放緩為廣大生產企業敲響了警鐘:加強對國際羽絨羽毛標準的研究,強化行業自律已成為非做不可的“功課”。
近幾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對羽絨制品的質量要求日趨嚴格。歐盟加強了羽絨制品微生物檢驗,對衛生指標和蓬松度也制定了詳細的標準;美國把鵝絨中含鴨絨的比例限定在百分之十以下,并提出對中國的羽絨加工企業進行消毒許可認證;日本對羽絨的清潔度要求也進一步提高。
二○○三年六月,韓國通過了新的填充用羽絨羽毛標準,新標準在填充料絨含量上的要求比二○○一年標準提高了五個百分點,對禽種類、羽絨成分和耗氧量、透明度、油脂、氣味等衛生指標一一做出最低限量。自一九九七年以來,韓國連續數年位居中國羽絨原料出口前五名,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新標準的推出使中國不少對韓出口羽絨企業遭遇了退貨。
除對“國際標準”研究不足之外,國產羽絨質量的下滑也是遭遇出口“瓶頸”的重要原因之一,無序競爭壓低了價格,也降低了產品質量。此外,國內不少企業羽絨加工手段依然沿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工藝,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上投入不足,缺乏對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專家建議,隨著中國羽絨標準的日漸完善,羽絨生產企業應以科技為先導,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競爭行為,樹立品牌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得到長效發展,把羽絨行業做大、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