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專家分析2004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政策取向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5日 10:49 經濟參考報

  中國社科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郭克莎

  圍繞2004年宏觀經濟走勢與宏觀政策取向的討論,對于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關于2004年宏觀經濟走勢的不同看法

  第一種觀點:宏觀經濟仍可能出現過熱的趨勢。持經濟過熱論的經濟學家認為,2003年的經濟過熱趨勢將繼續對2004年的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或調控政策效果不大,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加快,經濟過熱將進一步發展。

  第二種觀點:宏觀經濟不但不會過熱,而且可能趨于過冷。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04年中國面臨著導致經濟緊縮的10大因素,如果處理不當,經濟不但不會過熱,還會趨于過冷。這10大因素是:城鎮失業問題將非常嚴峻;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會太快;消費增長預期不會十分樂觀;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收縮影響;政府主導性的投資沖動將會減弱;外商投資增速不定,民間投資啟動難度很大;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改革土地制度會使投資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資將抑制欠債上工程的熱度;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將抑制經濟的過熱。

  第三種觀點:宏觀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繼續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但不會出現總體過熱狀態。大多數國內外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對2004年的中國經濟持有這種樂觀的看法,其中包括否定經濟存在過熱的經濟學家,也包括認為2003年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的多數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在2004年,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內在機制將繼續加強;消費結構升級會帶動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恢復平穩增長,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工業在增幅略有回落中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有望較大幅度提高;物價水平在社會總供求的變動中小幅回升;總之,宏觀經濟在政府適度調控政策的作用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

  有的國內預測報告進一步認為,2004年的經濟增長還將有利于增強對就業增長的帶動作用。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如高盛等)發布的中國經濟預期報告也認為,居民消費增長正在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居民消費增加減輕了投資和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壓力,將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的各種預測

  從對2004年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測看,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特別是對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幾乎都沒有脫離8%~9%的增長區間。認為經濟存在過熱趨勢與否定經濟過熱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數驚人地相同,說明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定,政府會繼續采取適度的宏觀調控政策,并且調控措施會有效地發揮作用。

  8%~9%的GDP增長率,既是對2003年9.1%增長速度的回落,又高于2002年8.0%的增長水平,即2004年的經濟增長態勢將回到介于前兩年之間。這樣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預測數表明,2004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回到過冷和通縮狀態,同時,也還不會出現明顯的過熱和通貨膨脹。

  對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與不同點

  對2004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是以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預測為基礎的。對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趨于相同,使各方面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而對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則使各方對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宏觀政策基本取向的一致性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更加重視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正確把握調控的時機和力度,引導經濟平穩運行;合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貨幣信貸結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

  然而,由于對宏觀形勢的判斷不一致,因此在以上大的整體政策框架下,經濟學家們對于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還是存在著明顯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差異表現在:同樣認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有所收緊的貨幣政策和相應的財政政策,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準備金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幅度,以調節和控制總需求;降低建設國債規模,減少社會投資需求;同時控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控制投資和發展過快的產業。

  而“否定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近幾年一直在實施的具有擴張性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雖然提出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但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考慮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和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在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方面,雖然提出要注重“預調”和“微調”,但強調要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些政策建議進一步認為,在2004年,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政策中不再擔綱主力,貨幣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要相應加強,在整體經濟不存在過熱、生產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就業壓力日趨嚴峻、企業設備利用率仍然較低、儲蓄率仍高于投資率、金融機構存貸差呈擴大趨勢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要大力支持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使現實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接近潛在增長水平;而對于當前油、煤、電等供應緊張的問題,解決的思路是擴大供給而不是抑制需求,不應依照經濟是否過熱進行簡單的總量調整。

  “局部過熱論”者則認為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宜大動,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既不能轉向收緊的政策,又要隨著經濟的回升而逐步淡化轉型,并更多地加強經濟政策的結構調整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但是,針對存在投資過熱的問題,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政策建議也有所不同:有些認為,對于地方政府主導性的投資過熱和某些產業的過度投資,宏觀上要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來加以控制和導向;而另一些則認為,這種現象屬于微觀的資源配置問題,政府沒有必要進行干預,特別是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去解決,應當由市場去處理資源的微觀配置問題,或至少是先讓市場機制去調節。同時,有些經濟學家強調,當前宏觀政策的關鍵,是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金融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促進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