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虹 俞瑋
國貨、洋貨,誰更能讓消費者掏錢“埋單”?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申城市場500多個暢銷品牌中,國產品牌超過半數,暢銷程度高于外資品牌。但是,對于那些核心技術要求很高的產品,外資品牌影響力遠比國產品牌強大。
這項調查,是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針對全市100多家商業企業、3000多個商業網點、8大類近百種商品進行的。根據調查,有500多個品牌市場銷售業績名列前茅,成為2003年度暢銷品牌,其中,國產品牌占到51.6%。從行業分析,國產品牌在家電、食品兩大類商品消費中的優勢最明顯,暢銷品牌比重分別達63%和54%。彩電、空調、灶具、抽油煙機、電飯煲等5類商品銷售排名前十位中,國產品牌均占6席,影碟機銷售排名中更有8席被國產品牌所占據。
但專家同時指出,國產暢銷品牌比重雖略高于外資品牌,但其綜合競爭能力明顯不足,品牌的經營能力與文化內涵有待加強。據分析,除彩電、冰箱等家電產品外,國產品牌大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設計要求不高的品類中。如羊毛衫、羊絨衫等主要依靠原材料加工的商品,白酒、黃酒等極富中國特色的商品,熟食制品、豆制品等必須依賴本地生產的商品,其暢銷品牌百分之百均為國產品牌。而這些消費品類比較傳統,發展潛力不大,利潤空間有限。
與此相反,外資品牌在移 動電話、數碼相機等核心技術要求很高的電子消費品,香水、包袋、鐘表等以品牌為核心的奢侈品,碳酸飲料、運動服飾等以個性與時尚為訴求的商品中,影響力遠比國產品牌強大。這些消費品類通常以年輕消費群體為目標市場,代表著消費結構升級的未來方向,市場潛力更大,利潤空間更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