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蔡振峰文齊新玉譯
在一項調查中,幾乎每兩個被調查的中國大陸人就有一個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層”。但研究者們卻發現,在接受調查的5860人中,只有4.1%的人是真正的中產。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春玲(音譯)負責的,它表明中國和國際媒體對于中
國中產階層的估計有點盲目樂觀。李春玲說:“所謂的中國中產階層,還只是部分傳媒與學者造出來的神話和泡沫。”如果中國的中產階層已經成熟,整個社會從旅游趨勢到消費習慣都將發生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將超越國界。
可見,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國家經濟成就盲目樂觀的情緒。對此,李春玲深表憂慮。她認為,這將掩蓋中國目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收入差距拉大、失業以及環境惡化等。2001年年底至2002年間,正是中國中產階層自我評價最膨脹的時候,李春玲和她的課題小組對5860人進行了跟蹤調查。這些人涵蓋中國12個地區,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浙江、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年齡在16—70歲之間。
由于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形成對“中產階層”的明確定義,這可能也是導致公眾不能正確評價的根本原因。為此,研究小組提出了四個標準:
1.在職業分布上:只有15.9%的人符合標準,這些白領雇員主要分布在5類職業,即黨政官員、企業經理、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
2.在月收入方面,地區之間的差異相當大。比如在北京,中產階層月收入的標準應在1萬元左右。調查顯示,只有24.6%的人滿足該條件;
3.在消費及生活方式方面,調查列出了四類消費必需品,即由彩電、冰箱和洗衣機構成的老三大件以及家用轎車等高檔消費品。調查按此四類消費品打分(如擁有一件第一類或第二類消費品可得1分,擁有第四類消費品可得12分),得到6分以上的,就屬于消費中產階層。結果達到這一標準的只占被調查人口的35%。
4.主觀意識。在被調查的男性中,49%的人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層;在女性中,這一比例為44.6%。平均來看,46.6%的人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中產。
總體來看,雖然滿足上述單一標準的人為數不少,但4個標準都符合的人卻屈指可數,只占4.1%。李春玲博士認為,如果把研究結果擴展到全國范圍,估計這一數字還不到2.8%。也就是說,中國只有3518.5萬人是中產階層。她透露,中國實質意義上的中產僅僅誕生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真是令人難以相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有這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是中產階層”。
其他研究者認為,只有當確定的宏觀社會經濟條件得到滿足的時候,中國才會出現真正的中產階層,比如說,城市化的比率超過50%等。但目前,中國城市化比率還不到40%,第二產業持續主導著國民經濟。▲
(摘自1月27日新加坡《海峽時報》)
|